分享

【征文初赛15号作品】姚成兵:老槐树的记忆(散文)

 新用户89134deQ 2020-08-24

老槐树的记忆

姚成兵

    写这个名字,是偶然中的必然。 

 时值七月中旬,江淮大地像个蒸包子的大蒸笼,热气腾腾,热浪滔天。刚从浮山中学陪读回来的母亲,每天早早地起床,忙着整理小区最后面的小旮旯里的一小块菜地。十几株辣椒树上挂满了青的,红的辣椒,像一盏盏红红绿绿的灯笼悬挂于一排排的青檐之下。一颗颗硕大的红艳艳的西红柿倚靠在竹架上,像一个个大腹便便的醉汉涨得通红的脸庞。母亲正手握着锄头,立在地里,挥汗如雨,一棵棵杂草从锄头口边“扑簌簌,扑簌簌,”地倒下,伴随着一阵阵礼葬的序曲,回归到大地母亲的怀抱。锄完草,母亲又给各种蔬菜施肥,再浇上一桶一桶从远处的小池塘里拎来的水。洒落的水珠,母亲的汗珠撒落在菜叶上,滴落在肥沃的土地上,更是深深的浸透了我的心田……

      母亲回来前夕,姐姐打电话让她放假去宿州玩玩。母亲很高兴地答应了,母亲让我把她送上大巴就行,可母亲年龄大了,又患有腰椎盘突出、类风湿,腰腿都不是很灵活。我不放心,陪她一起去。不经意间瞅了瞅母亲,瞥见满是皱纹的眼角那一抹稍纵即逝的笑意(自从父亲去世,母亲一直随我生活,虽然生活贫苦,母亲却从不说一声,道一语。她利用向别人借来多余的土地,做成一片菜园子,我家吃的蔬菜大部分都是母亲种的,还时常在街道的小作坊里接些零活回来做。虽然我一直劝说,可她却一直没有间歇过。到后来,我也就没话可说了。也许是母亲劳动了一辈子,一时停歇不了吧。)

     早晨陪着母亲走在宿州这座皖北的小城的街道上,街道两旁只有零星的几个“牛肉汤”,“ 牛肉包子铺”店面开张营业,地面上还残留昨日高温尚未退尽的余温,像个恋母的孩子迟迟不肯远行。空气中弥漫着牛肉汤独有的香醇,热豆浆的清新飘香,还浸润着昨天甘露的香甜,渗透着花季少女胴体特有的淳香。几经辗转,就看见一圈铁栅栏围着一棵大树。那是一棵辗转几个世纪的老槐树;那是一棵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老槐树;那是一棵见证这座小城成长的老槐树;那是一棵引领着无数人在黑夜前行的老槐树。

     首次见到这棵老槐树是二十年前,我带母亲外出求医,第一次去姐姐打工的宿州,姐姐就是在老槐树下接的我们。我们去的时候正值盛夏,老槐树斑驳浓墨的树干上乌黑乌黑的,在那胀裂开来的老皮下面的缝隙里,可清晰地看到一棵棵纤小的冒着新绿的苔藓,正向外面伸出尖尖的小脑袋,像顽皮的孩童,又像黑暗世界里的精灵。树干经历了上百年的岁月的洗礼,有一侧已满是伤痕,一道漆黑而幽深的沟壑从树冠的分叉处一直延伸到地面,像是渗透到无尽的地狱深处。向人们诉说着无穷的岁月,无尽的沧桑。整个老槐树枝叶茂盛,绿阴连绵一片,站在树下,享受着酷暑之下的那一丝清凉。在浓密的枝叶丛中,一团团、一簇簇、一层层的白色的花束闪亮着我们的眼,洁白晶莹的花瓣,镶嵌在一根根翠绿翠绿的叶梗上。

     槐花是农村孩子枯燥的夏季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缺衣少食的年代里,母亲总是带着我去村庄前那几棵老槐树上摘槐花,母亲用一根竹竿在一端绑上弯刀,手握着另一端,艰难地昂着头,在碧绿的树叶丛中寻找一簇簇槐花,然后用弯刀割下,我总是拿着筐子站在树下接那漫天雪色的花雨,直到装满了一筐又一筐,母亲停歇下来。槐花的吃法有好多种,孩子们喜欢把槐花掰开,掐出里面的花蕊,小心地放进嘴里,舌头沾上槐花的蜜汁,清香馨甜的感觉立上心头。这是我小时候夏季最美的一道零食了。把一筐筐的槐花搬回家,母亲总是很用心地挑选一束束槐花,剔去干瘪的,或是有虫咬过的。用土灶上的大锅烧上满满的一锅水,然后将槐花倒入沸水淖一会儿,再捞起来,经凉水过一遍,铺在蔑竹编成的簸箕里,放到太阳底下晒干,用干净的塑料袋装好,扎得紧紧的,高高的挂在阴凉通风的过道里,待到“青黄不接”之际,它就会成为我们家餐桌上的一道美食了。每逢槐花盛开的时节,就会有许多外地的养蜂人一车车地拉来一箱箱的蜜蜂,放在村庄外围的小路边,那一片片茂密的槐树林里,像一个个蒙古包伫立在乡村的大地上。我和小伙伴们时常去给他们拾柴禾,帮他们摇蜂蜜。都期盼着最后每人能分到一小碟蜂蜜和几块香脆的锅巴,一手拿着锅巴沾上蜂蜜,惬意地放进嘴里,“咔嘣,咔嘣……”一阵阵清脆悦耳的声响回荡在小路旁,树林里。个个都吃得满嘴洋溢着香甜,红红的脸蛋就像一朵朵迎风招展的鲜花,娇艳欲滴。大人们是很少舍得花大价钱来买这上好的槐花蜜的。

      站在老槐树下,伸手触摸着那百年的岁月留下的深深的印迹,循着铁栅栏周围布满泛着新黄的苔藓的条石路上,条石上那一道道深深的辙痕,见证着岁月的蹉跎,时光的流逝。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推着辘车挥汗如雨的街贩,街道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好一派繁华热闹的街市图。

      老槐树静静地立在老城的古老的街角里,像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微风中佝偻着身子,风过叶稍,传出一声声无尽的叹息。

   那是对无尽岁月的怀念;那是对匆匆从树下走过的行人的慨叹;那是对这座小城发自内心的祝福……

      今天的日子即将过去,明天,后天依次来到,忙碌而庸俗的我们总是错过了时钟的节点,失去一次次的跳板;可曾想过像老槐树一样平心静气地度过每一天,看花开花落、日出月落;可曾每一天都笑颜迎来朝阳,深情地呵护每一个伫立于绿荫下的过客;可曾笑看世事变迁,云卷云舒……

穿越时空的乡愁

读姚成兵《老槐树的记忆》

王文中

  乡愁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尤其是深植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人,乡土情结更为厚重。只要有远方,就会有乡思,那种深入骨髓里的乡愁,成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基因,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里的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唐诗中的乡愁;“浊酒一杯家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宋词里的乡愁。而余光中的《乡愁》更唱出了现代无数海外游子的心声……柳树、明月、邮票等普普通通的物件无不承载了文人墨客对故乡,对亲人,对土地深深的思念。作为一名土生土长农村人,姚成兵老师将对乡土的思念寄托在一颗老槐树上,令我眼前一亮。仔细品读他的乡土散文《老槐树的记忆》,我深深为他巧妙的构思、朴实的文笔、真挚的情感所打动。

      作者以一棵普普通通的老槐树作为情感抒发的载体,而且这棵老槐树还不是故乡的老槐树,反倒是生长在他姐姐年轻时奋斗过、拼搏过,现在又定居于此的地方。作者送母亲去宿州姐姐那儿,见到了二十年前初次见到的那棵老槐树,打开了记忆的阀门,想起了儿时摘槐花、母亲做槐花美食、喜尝槐花蜜的难忘经历。这棵看似普普通通的老槐树,一下子穿越了时空,串起了母亲、姐姐和我一家三口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从童年到中年老年,从江南到淮北,从苦难的过往到幸福的当今……无数个生活片断如放电影一样浮现在作者的眼前,也展现在众多读者的面前,这足见姚老师独具匠心的构思!“着墨一物而尽显风流”,诚如此,一老槐树足矣!

       但凡抒情类散文,往往对人、事、物、景等加以细致的描述,姚老师的这篇文章也不例外。但较之那些文辞优美、笔法细腻的名家之作,《老槐树的记忆》犹如一位来山野的阿妹,更显朴实无华而情味悠长。通观全篇,很少看见有华丽的词藻、刻意的粉饰,有的只有浅浅的素描、淡淡的勾勒。如对老槐树外形的描写:“斑驳浓墨的树干上乌黑乌黑的,在那涨裂开来的老皮下面的缝隙里,可清晰地看到一棵棵纤小的冒着新绿的苔藓,正向外伸出尖尖的小脑袋,像顽皮的孩童,又像黑暗世界里的精灵……”廖廖几笔,那棵历尽沧桑却又蓬勃着生命朝气的老槐树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读到此处,我想起了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对其书斋描写的文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文字的最高境界在于返璞归真,“豪华落尽见真淳",说的大概就是如此吧!

       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灵魂,尤其是散文,唯有情真才能动人。姚老师的《老槐树的记忆》,虽然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绘的是随处可见的常景,但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对生活的挚爱、对母爱的歌颂、对亲情的眷念。如开篇对母亲菜园劳作情形的描写:“母亲的汗珠撒落在菜叶上,滴落在肥沃的土地上,更是深深地浸透了我的心田……"只此数句,一位朴实无华、热爱劳动的伟大母亲的形象便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也由此徐徐展开。回忆儿时母亲做槐花菜时的生活片断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烧水、淖槐花、捞起、过凉水、铺、晒、装、扎、挂等一系列动作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出精明能干的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对子女无私的疼爱。细细读完此文,我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远不止如此的简单,字里行间流露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理解,人生的感悟!二十年的风雨,既“佝偻着老槐树的身子”,也“苍老了母亲的容颜”,“我”也步入了中年,孩子也渐渐长大。流逝的岁月可以改变许多,比如母亲的青春;也可以带走许多,比如父亲的生命。但有些东西,历尽风霜却亘古不变,甚至是弥久弥深,仅仅是乡愁吗?抑或是历史的喟叹?抑或是心灵深处的呐喊?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李后主作为词人“赤子之心”的一段话,现在我拿来评价姚成兵老师及其这篇文章也是合适的。我与姚老师同事十几个春秋,对他为人了解颇深,初中毕业就以高于省示范高中几十分的成绩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即从事教书育人工作。人生经历看似波澜不惊,却对日常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真”!真实不伪,真情实意,真性情真本色。《老槐树的记忆》里的情节片断全部来自于他真实的生活经历,没有一丝一毫的杜撰,用这份“真”来写亘古不变的乡愁恐怕也再合适不过吧?

作者系枞阳县麒麟初中教师)

 细微处入手 真情流于心

   浅谈《老槐树的记忆》的艺术手法

文/林建明

  一棵老槐树像一个老物件在作者的心里,生根,开花,茂盛着。这其实是二十年前的偶遇,只因现在复又重见,从而引发了作者的一连串地感慨。

  二十年在作者的眼中变化很多,从喜欢槐花的快乐少年到识得人间冷暖,体贴母亲辛苦的成年人,他写槐树,写槐花,写母亲做“美食”,其实是对无忍岁月的“怀念”,是想达到内心的某种愿望,是想人们像老槐树心平静气地度过每一天,看花开花落、日出月落。

     由于时间跨度较大,作品在选材时特意选取了几个具有时代气息的生活片段:篇首写母亲在菜园的辛勤劳作,看似与文题无关,然实则母亲又何尝不是作者心中的那棵老槐树,老而弥坚,无论何时何地总为子孙撑开枝叶,营造一片绿荫,呵护下一代健康成长。母亲是千百万普普通通的中国式的劳动妇女的一个缩影:朴实、善良、任劳任怨,具有当下劳动人民的共性:只要还能动,都要自己挣,决不拖孩子们的后腿。中间着重描绘童年时代故乡的场景:和母亲一起采槐花、制作槐花菜。再一次突出母亲的精明能干,勤俭持家。两个场景虽相隔久远,却因一“情”字紧紧连系。一点也不显得突兀,恰恰如涓涓细流,水到渠成。把作者对母亲的那份爱渲染得淋漓尽致。(“我”对母亲既有深深的感激、浓浓的敬爱,又有些许的愧疚,显得复杂而纠结。)

     老槐树是本文的明线,情感是文章情节发展的暗线。作者的情感由母亲到家人到社会,乃至对人性的思考,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发人深思。借用老槐树之眼,感叹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世事之变迁。

      正如秦牧所言:“我觉得我们写散文,应该在十分平易流畅的基础上讲文采,在十分平易流畅的基础上求奇警。描绘事物时,形象生动;倾注感情时,激越感人;发挥议论时,鞭辟人里;而且像云母在石头里闪闪发光一样,妙语,警语,精彩的譬喻,贴切的描绘,也能在整篇作品中闪闪发光。”作者的这篇散文亦是如此。

  (作者系铜陵市作协会员)

    责任编辑  朱玉华


2019年出书公告

乡土,乡音,乡情。乡土是我们的根,乡村是我们的魂,乡情是我们的梦。乡土文学是一切文学的源头,是文学之根。乡土文学社为全国性专业文学社,现有预备会员3000多人,正式会员1000多人。其中中国作协、中国诗歌协会会员26人,省级作家协会会员123人,市级作家协会会员281人,县级作家协会500人。已创办纸质期刊《乡土文学》,开展了一系列专业文学培训活动,成功地主办了“历史文化与文学大餐”文学讲座,“李巧文散文集《遇见》研讨会”“杨东志小麦系列小说研讨会”,及各种征文大赛。编辑出版了《乡土文学丛书》一套五本:朱玉华《茴香情》,李陵湘《三角梅》,麦拉《在路上》,白汝林《流动的水》,张九紫《女人乱吟字符》。其中甘肃省金塔县的白汝林的诗集《流动的水》出版后,在当地成了畅销书,他本人也被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竞相报道,成了文化名人。实现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人生梦想。

今年本社拟帮助20位会员和文友圆出书梦。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 出版类别: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小小说集,诗歌集,散文集,文学作品综合文集,个人传记,剧本集,报告文学集,通讯文集,日记(人生感悟)集。

二、 出版流程:提出申请,交纳文稿――编辑审稿;同意出版――交纳费用;进厂排版――校稿核对;开机印刷――寄收书籍。

三、  出版模式与费用:

  1、《乡土文学丛书》系列,光明出版社,香港书号。费用4000元,书籍规格,大32开,128页,作者给200本书,其余由文学社销售。如果页码多,另行加价。本套餐特点是快捷便利,费用低,出版周期短,适应在亲戚朋友中赠送。

  2、正规丛书号,团结出版社:费用24800元左右。6个印张,给作者1000本书,加1个印张另加1000元。适合申报职称职务,加入省市作家协会等;但出版周期稍微长。

  3、单书号,40000元起,具体价格根据不同的出版社确定。6个印张,给作者1000本书,加1个印张另加1000元。出版费贵,但出书速度比较快。

  4、出版社常规出版。由文学社推荐,出版社纳入出版选题计划,全国新华书店发行销售,作者只给一定数量的样书(具体数目、有无稿费由出版社根据书稿质量畅销预测内定)。此项目,先由作者提出申请,先预交500元审稿费。出版合同签订时,再交500元推荐费。本项目一般为文稿质量高,有读者潜力的长篇小说、小小说集等畅销书种,但由于审稿程序复杂,出版周期长。

  4、无论哪种形式,书稿出版后,每位作者都要留20本书在本社,用于成果展示宣传推广。投稿一律用电子文档,发至359880941qq.com 邮箱,联系微信damo359880941

         乡土文学社

        2019426 

投稿用稿规定

1、凡有乡土情结的文友,请加主编微信damo359880941,关注《乡土文学》公众号,以便相互交流。所有投稿一律发至邮箱xichengwx@126.com

2、投稿选稿期限为15天,过期没发表的作品,作者可自行处理。

3、投稿必须为原创,含在报刊发表但没在公众号发表过的作品。凡在公众号发过的作品不能投。如果作者自己有公众号,想借《乡土文学》推介,必须先投稿本平台,待《乡土文学》发表后再在自己的平台发表。否则,因此而耽误编辑人员工作,有可能被系统拉入黑名单。

    “乡土文学社”有关链接

回归乡土(2019年新年献词)

乡土文学社2019年出书圆梦公告

“回不去的乡愁”2019年全国征文大赛通知

成立乡土文学社分社通知

《乡土文学》2018年文学大赛颁奖通知

“乡土文学社”发展新会员缴纳会费公告

乡土文学事业繁荣发展问卷调查

乡土文学院招生简章(执行稿)

乡土文学社编委会

顾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编

  谭云明 北京市写作学会秘书长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编委主任 

 谢建军 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湖南企业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

     湖南湘江书画院执行院长

总编辑

  陈小平 乡土文学社会长

副主编  

  龙星海 湘江书画院执行秘书长

      兼书画艺术报主编

  枕  戈  大同思想网总编辑

     林晚同   茶陵县分社社长

编辑部主任 谢文兴

编 委 (排名以姓氏笔画为序)

    史寿林 龙星海 孙成纪 

    石海天 朱玉华 刘燕红

    李陵湘 李巧文 陈小平 

    陈 乐 陈贤东 杨天营 

    杨胜彪 枕 戈 彼 铭 

    林晚同 郭良美 皇 甫 

    袁晓燕   聂鑫森 谢建军 

    谢文兴   彭太光 谭云明 

    谭运龙 潘政祥

乡土文学创作研究中心

乡 土 文 学 社  

《乡土文学》编辑部 

长期法律顾问 陈戈垠 律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