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关桥书法艺术品读:平和简约 自然天放求臻境

 杨关桥 2020-08-25

杨关桥,1970年生于古都洛阳,笔名墨畅,现为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炎黄书画院执行院长,《牵手书画名家》微刊总编。他的作品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法制报》、《书法报》、《书法导报》、《文化时报》、《河南经济报》、《河南法制报》、《洛阳日报》等多家媒体皆有刊出。

杨关桥自幼酷爱书法。按照先正楷,尔后其他的书体的习书正道,主攻颜楷,兼容欧体及魏碑书法等诸家之长,为了打下好的书法功底,他临习楷书长达20余年。漫长的日日夜夜,孤独与笔墨相伴,宣纸与碑帖随身,奠定了他坚实的楷书基础。他的楷书,默默的追寻古人的血脉,传承了颜真卿书法刚健雄浑的正大气象,同时吸纳了魏碑的峻拔和欧书的秀美,对书法概念有了新的诠释,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他学习古人但不违背时代思想,与时俱进而又不合于流俗。在他的笔墨间有种生机灵动,不扭捏造作,大方自然,一如其人。 他的书法,多体兼修,尤工于行草,他一直沉浸于古法之中,他的学书之路乃是从艰辛的临古中走出。高处取法,直入魏晋,对二王书风情有独钟,对《圣教序》、《十七帖》神追意临,孜孜以求。尤其在《十七帖》、《书谱》上颇为用功。在书法创作上,他始终坚持笔法、墨法和章法并重的艺术准则,注重点画、线条的纵横结合,墨色的丰富变化,结体的腾挪避让和情感、灵性的自然流露,他用自身沉静灵秀的内蕴力追晋唐风韵,并将书法艺术“骨、肉、神、韵、气、情”融会贯通,他把对“二王书风”的理解感悟,包括人生阅历、文学修养,都注入了自己的作品,观其作品,气势恢宏,妙趣横生,“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豁达潇洒,真诚率意,个性张扬而不失蕴藉,线条随意流走,纵情恣意而不失控,不求字形的刻意变化与章法的大起大落,落笔成形,顺势成章,气贯势连,一挥而就,酣畅淋漓,独抒性灵,纵情驰怀产生了视觉冲击力。观其挥毫,潇洒从容,气韵流畅,一气呵成,惊叹之余,有诗记曰:

逍遥搦管黑白间,半临半创半把玩。

遂将余墨濡狼尾,信取残纸就诗篇。

率真铺毫是惬意,自在挥洒得怡然。

心留旁骛不逾矩,汲古存今有洞天。

弹指一挥间,如今,杨关桥已经步入中年,积数十年艺途磨砺之所悟,他认为,做为一个艺术人,锲而不舍的精神固然重要,而“不为浮躁所动,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名利所累”的心态却更为重要。不图虚誉是为了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并保持一种良好的治学心态,他以平和的禅心回溯传统,以虚灵的胸襟体会自然,以纯净的心境和深厚的内蕴写出了晋唐意味,把自己的感悟发于笔端,使笔底呈露新的思想,浓烈的感情。如今,他借助于笔墨的载体,书写自己的心灵和性情,他的作品落笔不俗,格调淡雅,灵动洒脱,不随时风,颇具自家面目。观看他近期作品,皆为妙笔,意与神通,原生态的文字,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杨关桥先生认为,书法的成就在于对艺术的执着态度,对国学的积淀厚度,对美学的认知程度,对生活热爱和感悟人生的深度。书法艺术的魅力离不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不仅工于书法,对于诗词歌赋及音乐戏剧也颇有研究。他认为诗书画同源,同时,汉字的独特性,也使书法具有音韵美,诗意美。热爱生活,内外兼修,沉浸艺术,独立思考。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修养帮助书法完善深刻,富有内涵,具有震撼力量。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古往今来,百家千体,各居其长。然而,能够作垂范者,多为不激不厉、应规入矩、平和简净的作品。清人包世臣在《艺舟双揖》中曾云:“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曰神品。”用这样的标准来审视杨关桥先生的作品,使人顿开茅塞。 平和简净是一种心态。书为心声,杨关桥先生的书作就是他心声的倾诉。凡是与他接触的人都能感受到其身上有一种达者心境和学者风范。所谓达者,即为通达。在现实生活中,他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立身处世,实现自我。无论贫富荣辱,顺境逆境,皆可笑对人生。虽身处滚滚红尘而不为世俗所染,生命中始终保持着追求书法艺术的旷达情怀。所谓学者风范,则是由他英气内敛,谨言慎行,言行举止皆体现着谦恭儒雅、勤奋好学的当代学者的气质和风范。

翰墨有古风,儒雅无凡尘,杨关桥先生的书法作品挥洒自然,意与神通,广涉博取,日臻完美。我们期待着他有更多的优秀作品面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