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杜武明书法专注意义的理解

 书法古今 2022-05-09 发布于陕西省

魏碑与晋隋楷、唐楷是中国书法的三大楷书体系,它们以各自不同的楷书风格,在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文化篇章,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魏碑产生于东汉末期,盛行于南北朝,到了北魏时期更是一种流行趋势,主要用于纪念亡人而立下的墓碑,就连普通的人家也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只不过这些普通人的墓碑不能大明大放地竖立在墓前,而是随同棺木一起埋进坟墓里。

作为一种文字的记录或者纪念,北魏时期的书法主要分为南、北地域的两种书风,南方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楷书,北方则是魏碑。魏碑书法用笔随性,跌宕起伏,意趣横生,"南书温雅,北书雄健"(清·刘熙载)虽然是由隶书演变而来,但它却远远超出了隶书的规范写法,而是不太注重字形的约束,根据笔划的需要确定字形,使魏碑产生了更为朴拙险峻、舒畅流丽的艺术态势。"六朝长处在落落自得,不为法度拘局。"(清·何焯《北魏营州刺史崔敬邕志跋》)

由于魏碑书法的显著特点,很多书法大家都从中得到了笔法及艺术表现的启示,成就了书法艺术的理想追求。杜武明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多年坚持研习魏碑书法,并以个人对魏碑的理解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在国内外各种大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获得了行内人士的赞扬和认可,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杜武明先生陕西眉县人,从军40余年,军队师职干部,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在他成长和工作的地方,都有深厚的文化氛围,路边的牌匾、寺庙的对联、景点的刻石都对他的书法学习产生了深刻影响。小时候家庭并不富裕,他就用树枝当笔在地上写画,用手指在空中比划,从上小学起,他的字就在同学中出类拔萃。工作以后条件好了,这给他的书法学习创造了好的环境,很快就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加上名师的指点,使他的书法迅速步入到快车道。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到:"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仔细分析杜武明的魏碑书法,首先看到的是他所表现的"骨力",因为魏碑书法作为一种碑刻文字,具有金石之气,如果在书写时缺少了这个因素,那么就会出现"凋落之芳蕊、无根之浮萍",书法便没有了生命力。杜武明书法的"骨力"和"遒润"来自于他对魏碑的理解和深入研习,他认为,学习魏碑要从笔法做起,而这种笔法就是来自于刀法,毛笔是软性的,要用软性的毛笔写出如刀刻的笔法,就必须要强调骨力的实现手法,同时,也要对字形的遒润气质得以表现,使二者相参相合,达到魏碑气象的要求。

如果说魏碑书法有着雄强浑穆、意态奇逸等特点,那么在杜武明的笔下,写出了魏碑书法俊美与朴拙的强烈对比,这些是他多年师法自然的结晶。"善学者乃学之于造化,异类而求之,固不取乎原本而各逞其自然也"(张怀瓘《书断》)。就是说,学习书法,不仅仅是学习书法本身,而是要向自然学习,并且从另一件事情上悟到书法的理解上,反之,从书法上也能悟到大自然的事物上来。杜武明是有悟性的,他在书法作品中利用哲学的矛盾对比关系,强调结体的意态妙趣、墨法的轻重干湿、线条的粗细长短等,运用物理学、机械学的有关原理,强化了字形结构的周密组织,形成了书法艺术的合理有效性。杜武明是有善心的,多年来他修身修己,多次参加书画慈善拍卖和笔会,将拍卖所得捐献给需要帮助的人,他经常鼓励喜欢书法的年轻人,指点交流,从不把自己当作师者,因此,他的书法作品中也就多了一份涵养和高贵之气。

近年来,杜武明对魏碑书法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个人的艺术书风,他在魏碑的书写过程中,利用行草书的笔法,加上人文情感,使魏碑书法更加具有灵动之气,这也许是杜武明先生进入不惑之年以后对生活、对自然的理解状态吧。(文/郭宗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