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夕香事:香消碧篆,烛沉红影,此夕深闺频祷

 花小鼠 2020-08-25
七夕香事:香消碧篆,烛沉红影,此夕深闺频祷

天上初流火,人间乍变秋。鹊桥银汉瑞云浮。织女今宵,何处唤牵牛。闺女离闺阁,无愁自起愁。焚香乞巧拜无休。恁肯灰心,守拙列仙俦。

七夕,庭院中摆设香案,焚香祷告、乞求得巧,是古代女性七夕当天的主要活动之一。

七夕香事:香消碧篆,烛沉红影,此夕深闺频祷

▲ 香炉中焚爇的香丸

与今天常用的线香不同,古人使用的香的形态都是丸、饼、末。虽然在元代开始出现线香,但香丸、香饼仍然是用香的主流。

古人绘画中描绘用香多是焚烧香丸,描绘线香的画作很少。小编看到的古代绘画作品中,描绘线香的有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和一幅《明人坐像图》。

七夕香事:香消碧篆,烛沉红影,此夕深闺频祷

▲ 晾晒线香与盘香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中有描绘香铺晾晒线香的情景,另一幅《明人坐像图》中香炉中插着一枝燃烧的线香。

七夕香事:香消碧篆,烛沉红影,此夕深闺频祷

▲ 明人坐像图中描绘的线香

焚烧香丸、香饼的方法比线香复杂很多,算是一门生活技艺。古人焚香追求气润、味清,烧香取味,不取烟。

香丸、香饼要借助埋在香灰中的炭火之力,让香丸、香饼散发芬芳。香与香灰之间还要放置“隔火片”,此焚香的方法称为“隔火煎香”,与今天香薰灯加热精油相似。

七夕香事:香消碧篆,烛沉红影,此夕深闺频祷

这种“取味不取烟”的品香方法可避免烟气,使香气更为舒缓自然,增添低回悠长的雅兴。杨万里《烧香七言》一诗对“隔火煎香”有很精彩的描写:

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如纸。不文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起。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令有香不见烟。素馨忽开抹利拆,低处龙麝和沉檀。

香一旦焚起,还需不停地进行料理,如果火力太大香则浓烈焦燥,需加灰控制火力《焚香七要》载:“香味烈则火大矣,又须取起砂片,加灰,再焚”。

七夕香事:香消碧篆,烛沉红影,此夕深闺频祷

除了七夕在庭院中焚香祈福,大户人家庭院中,香几、香炉是常年陈设。仕女们在庭院休憩娱乐时,可随时焚上一炉香,调适心情。

焚香作为一种高雅的娱乐,已完全融入了古人的日常生活,古代女子们不仅喜好熏香,还时常自己调香、创作香方。

宋仁宗的温成皇后就有自创的合香方——“温成皇后阁中香”,《苏轼文集》“香说”言:“温成皇后阁中香,用松子膜,荔枝皮、苦楝花之类,沉檀、龙麝皆不用”。温成皇后制香材料都是最朴素的自然之物,在用香讲究尊贵的皇家算是一股清流。

七夕香事:香消碧篆,烛沉红影,此夕深闺频祷

以皇妃封号为名的香,还有“宣和贵妃王氏金香”,此香与“温成皇后阁中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用料奢侈,为了让香丸呈现不同的色泽,在香丸表面还贴了一层金箔,显得极为奢华。《陈氏香谱》宣和贵妃王氏金香:
真腊沉香八两,檀香二两,牙硝、甲香(制),金额香、丁香各半两,麝香一两,片白脑子四两,上为细末,炼蜜先和前香,后入脑、麝为丸,大小任意,以金箔为衣。爇如常法。

香丸以金箔为衣,可以作为贵重礼品送人,陈敬《陈氏香谱》韩魏公浓梅香方言:“如欲遗人,圆如芡实,金箔为衣,十丸作贴”。

七夕香事:香消碧篆,烛沉红影,此夕深闺频祷


七夕,古代女性会收到应景的乞巧时物——“摩睺罗”,其中有散发芳香的摩睺罗,使用“龙涎拂手香”为原料制作。周密《武林旧事》载:“七夕前,修内司例进摩睺罗十卓,......或用象牙雕镂、或用龙涎拂手香制造。”
“龙涎拂手香”制作的摩睺罗,是女性的吉祥之物。“龙涎拂手香”的配方不曾有书籍记载,《陈氏香谱》中收录有一首适合佩戴的“拂手香”香方:

白檀香三两(滋润者,剉末,用蜜三钱化汤一盏许,炒令水尽,稍觉浥湿焙干,杵罗细末)、米脑一两(研)、阿胶一片。

右将阿胶化汤打糊,入香末,捜拌匀,于木臼中捣三五百杵,捻作饼子或脱花,窨干穿穴线,悬于胸间。

七夕香事:香消碧篆,烛沉红影,此夕深闺频祷

拂手香也是古时送礼的佳品,周必大就曾把拂手香佩饰作为礼物送给友人的妻妾,他在写给友人刘伯深的信中提到:“并有拂手香佩之属共三事,谩致后房”。
即作佩饰又能香身的拂手香,是宋代女子们十分喜爱的香饰。宋人蔡伸在西湖游玩时,看见一位佩带“拂手香”的女子,被其风姿绰约的身影深深吸引,写下了《浣溪沙·壬寅五月西湖》 :

双佩雷文拂手香。青纱衫子淡梳妆。冰姿绰约自生凉。虚掉玉钗惊翡翠,缓移兰棹趁鸳鸯。鬓鬟风乱绿云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