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从母亲家接儿子当当回自己的家。 当当问:“爸爸,你没开车吗?” 我说:“没开呀,今天我们步行回家。” 儿子说:“我累,爸爸抱。” 三公里的路,对三岁的孩子来说是有点挑战,刚开始他就产生了畏难情绪,不愿意走。 我说:“刚吃完饭,肚子饱饱的,我们走一走,让肚子消化一下。好不好?如果爸爸抱着的话,会挤坏你肚子的。” 儿子说:“好吧”。很勉强的样子。看来讲道理还是有用的。 没走多远,儿子说:“爸爸抱,我累了。” 我说:“当当是个男子汉,男子汉是不是不怕累?” 发现讲道理的作用有限,于是,赋予儿子“男子汉”的身份,试图从身份的层面给他激励。 儿子说:“当当还没长大呢,不是男子汉,还小,爸爸抱——” 看来这招失灵了,不好再用。 我无奈,抱着他往前走了一段,又放下。 我说:“当当,我们做个游戏好不好?” 儿子说:“好呀,什么游戏?” 我说:“咱假装爸爸忘了回家的路,你把爸爸领回家,好不好?” 儿子一下子兴奋起来:“好啊,好啊!” 我说:”你把爸爸领回家后,一进家门,会看到什么?” 儿子说:“我看到,妈妈笑了,妈妈说“当当真棒”。妈妈还抱抱我呢。” 我说:“哦,妈妈夸你,还抱抱你,你开心吗?” 儿子说:“可开心了!” 我说:“那你愿意把爸爸领回家吗?” 儿子急不可耐的说:“愿意,爸爸蒙上眼睛。我们走吧。” 儿子牵着我的手,大踏步向前走—— 到了路口,儿子停了下来。 我说:“怎么停下来了?” 儿子说:“前面红灯,不能走。” 我说:“那什么时候才能走?” 儿子说:“得等绿灯亮了。”“爸爸别着急,我说可以走了,你再走。” 到了小区门口。门关着。 我说:“咱怎么进呀?” 儿子说:“爸爸不是有门卡吗?” 我说:“是你领爸爸回来的,你得想办法把爸爸领进去呀?” 儿子环顾四周,“一个叔叔过来了,咱跟在他后面进去吧。” 于是,没用抱一步,儿子高高兴兴到家了。 从这件事,我觉察和感悟到的是: 一、对孩子讲道理有用,但作用是有限的。 二、解决行为层面的问题,比如怕累不走路,不能停留在行为层面,要去到更高的层面来解决,比如身份的层面,赋予他“男子汉”的身份。去到身份层面解决不了,再去到更高的层面,也就是愿景的层面,用愿景来引领(把梦想或目标描绘成一幅幅画面就是愿景)。 三、愿景画面要具体、清晰。比如当当清晰的看到完成任务回家后,妈妈笑了,夸奖他,还拥抱了他。 四、愿景画面一定是孩子渴望的,想要的。作为三岁的孩子,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愿景。这也算是他的一个小愿景吧。 五、激发孩子的动力就要唤醒他对价值感、成就感的渴望,丰富他的这种体验。 由此,我联想到,孩子的拖拉磨蹭、乱发脾气、厌学叛逆、沉迷游戏、自理能力差、注意力分散等问题,都是行为层面的问题。如果停留在行为层面解决这些行为问题,问题很难解决。因为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要去到更高的层面。比如赋予他一定的身份,唤醒他对价值感、成就感的渴望,用梦想引领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