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五九 | 头窍阴 | 足少阳胆经 | 一针通五宫,头上也有门,去脓包恶血的办法

 蒙蒙紫芽 2020-08-25

中医亲子小广播 

收听提示 

这是专门为小朋友们

录制的3分钟身体航行指南。

放下手中的作业,

安静地休息一下,

要和爸爸妈妈一起收听哦,

随着声音的引导,

用手指头在身上点一点吧!

正文 | 第二百五十九期

绿眉毛听了一堂名字课,好像喝醉了一样摇摇摆摆地游进了“头窍阴”城。

头上不是天吗?不是阳吗?不是诸阳之会吗?怎么会是阴呢?中国的医生说五脏在头上都有着通道、窍门,“肝在窍为目,心在窍为舌,脾在窍为口,肺在窍为鼻,肾在窍为耳。

那这个穴位呢,对这些窍统统都治疗:耳鸣、目胀、口苦、喉痹、咳逆、舌强出血等等,针刺艾灸,可以通达所有的窍,都有调摄的功效,清热散风,所以叫窍阴。

也有医生说脑后面就是阴啊,后脑旁的孔,所以叫头窍阴。

典籍

二四九

头窍阴

之十一

足少阳胆经

《针灸大成》

窍阴,一名枕骨。完骨上,枕骨下,动摇有空。足太阳、手足少阳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七壮。《甲乙》针四分,灸五壮。《素注》针三分,灸三壮。

主四肢转筋,目痛,头项颔痛引耳嘈嘈,耳鸣无所闻,舌本出血,骨劳,痈疽发历,手足烦热,汗不出,舌强胁痛,咳逆喉痹,口中恶苦之。

明·杨继洲

虽然头顶阳气最旺盛,却连通阴沉的五脏,还记得我们最初讲的阴与阳吗?那座山的南北,那清扬的天、重浊的地,那上升的云和落下的雨,……它们无不是在“窍”中上下,在“窍”中出入,在“窍”中奔涌到四肢,收敛回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说: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阴阳,用什么解释最简单呢?水与火啊,味与气啊,那些味重的就从下窍溜走,气薄的就从头上的孔窍里蒸腾出去。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医案

01

头有窍,屎尿溜出去的地方是身体的大“窍”,所有的腧穴都是“窍”,就连肿痛的脓包,也有窍。《续名医类案》记载:

立斋曰:予丙子年,忽恶心,大椎骨甚痒,须臾臂不能举,神思甚倦,此天疽危病也。急隔蒜灸之,痒甚愈。又明灸五十余壮,痒遂止,旬日而愈。

《精要》云:灸法有回生之功,信矣。大凡蒸灸,若未溃,则拔引郁毒,已溃则接补阳气,祛散寒邪,疮口自合,其功甚大。其法用大独蒜,切片如三钱浓,贴疽顶上,以艾炷安蒜片上灸之,每三壮一易蒜。

若灸时作痛,要灸至不痛,不痛要灸至痛方止,大概以百壮为度。脓溃则以神异膏贴之,不日而安。一能使疮不开大,二内肉不坏,三疮口易合,见效甚神。丹溪云:惟头为诸阳所聚,艾壮宜小而宜少。

1576年明朝万历年间,医生薛立斋忽然感到恶心,背后脖子下大椎那里很痒,片刻功夫手臂就抬不起来了,神情疲惫,他自我感觉说这就是“天疽”危险的症状啊。急忙隔着一片薄薄的蒜来灸,更痒了;把蒜片去掉,直接放在身上灸五十多个艾柱,才不痒,十天左右就好了。书上说,灸能起死回生,这回薛医生真的相信了。如果蒜片用独头蒜,三天换一片就更好了。

灸要在脓包肿起来的地方,灸的时候要体会从不痛到痛,或者痛灸到不痛的程度才好。“灸以知痛为效”,何必计其壮数几十或一千,艾用一筛或二筛呢?这样呢疮不会再大,疮下的肉不坏坏烂,疮口容易愈合,效果是很神奇的。

那个脓包呢,如果已经破裂了,艾灸呢重在驱邪;如果没破呢,要用针“当顶点入,出其恶血,通其疮窍”,让内毒啊有一条通路可以跑到外面去,不致于再朝身体里面进攻。等到毒邪散掉,才能用些温补的药,就不会助邪为患,助纣为虐了。

02

王叔和在《针灸资生经》中也记载:

余尝为刘和叔序。灸痈疽方云:必以毒药攻于内,伐其根也。又以火艾灼其外,宣其毒也,法尽于此矣。痈疽始作,灼艾服大黄等药,无不愈者(大黄宜随人虚实服)。

王子病背疽,京师外医以为不可治。得一徐人教以灼艾如枣大,近千壮。鲁直数患背疮。亦灼艾而愈。灸为第一法也。

病就像是一根根胡萝卜,人吃进肚子里的药像小兔子一样能拔出萝卜——病“根”,艾火呢,要宣散它的“气”,方法就是这样嘛,怎么会治不好呢?

点燃艾绒治病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了,也许还在“针”法之前。对现代的小朋友们来说,冒烟、呛人是很难接受的,特别是大家这么喜欢环保,秋收后的秸秆都不能烧,如果每家都用这么冒烟的办法治病,那天空是不是要灰蒙蒙的一片呢?

九十岁故去的医生周楣声试过很多办法:

无烟艾条虽然无烟,但有效成分损失,降低了疗效。吹灸虽然改进了设备,方便了操作,但不能解决冒烟问题。祖父曾设想用蒸煮艾叶产生蒸汽的方法进行汽灸,进而将汽针、汽灸与药物联合,制成三联治疗仪。为此曾试制了不少样品,做过不少实验,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但结果都不成功。

中国的古人在那么长的历史中,选取了艾草、摒弃了枣木、榆木、桑木等等那么多能点燃发热的材料,就为了告诉你一个简单的方法和答案,小朋友们还要再做得更复杂吗?那些烟火和工厂里的黑烟总是不同的,不正是你远方家的气息吗?

*版权归“杭州紫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所有。

新增小二一枚

交流 | 分享

ziyakid@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