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卫生]孩子为什么变得不会吃饭了

 莫源秋论幼教 2020-08-25

  一个已经5岁多的小女孩,在幼儿园小班时已经学会独立吃饭了,并且自己吃得又快又好,但是到了中、大班后反而变得逐渐“不会吃饭”了——吃得很慢,并且吃的时候到处都撒是饭、菜,最后,幼儿园老师或家长忍无可忍,只好每餐都喂她。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退化行为”呢?心理卫生学认为,出现“退化行为”是孩子适应不良的一种表现。当孩子使用种种方法都得不到老师或父母的关注或爱后,他们的这种“退化行为”反而轻而易举地得到老师和父母的关注和爱——餐餐都有老师或父母陪她、喂她,满足了她的被人关注和获得成人的爱的需要。后来,我们的家访,也证实了以上的道理,该女孩在上中班读书前,很得父母的宠爱,但是在她上中班读书后,父母则双双下海经商,并且生意做得很不错,不过,就是太忙,忙到只有在吃饭的时候才有片刻的时间和小孩在一起,这使得她很不适应——由原来家庭中的“小太阳”,一下子变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小女孩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唯有一招——“不会吃饭”才能赢得成人,特别是父母对她的重新关注——“‘不会吃饭’,你就得餐餐长时间地陪、我喂我。”

  要知道,孩子要求受到成人的关注,这不仅是他们的一种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更是一种他们不可或缺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会采用自我表现等积极的方式来引起成人的关注,他们迫切希望成人们对他的作为做出认可和称赞,并从中获取宝贵的自尊和自信。然而一旦当他们发现自己不受关注时,就可能产生自卑或微不足道等负面感觉,并进而做出一些在大人们看来异常“怪诞”的举动,如拒绝吃饭厌食、偏食、捣乱、攻击行为、恐惧、“生病”、吮手指、人来疯等,他们之所以这么干,其实只是想利用消极、隐蔽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需要,目的是给成人们发出这样的“信号”:我不想受到冷落——尽管成人们并没有冷落他。

  又如,4岁多的丁晓勇是个既懂事又乖巧的小男孩。然而,每当家里来了客人,丁晓勇就令人吃惊地一反常态。比如,在他表姐筱莉的生日宴会上,当客人们纷纷向晓莉送上鲜花、糖果、玩具等生日礼品时,他故意大喊“我肚子痛死了!我肚子痛死了!”,接着还在地板上打起滚来!还有一次在为外婆举办的寿筵上,他居然宣布他不吃那些他称之为“脏东西”的色拉牛排,闹得客人们也不欢而散。这些“胡闹”都是丁晓勇对自己不受关注的反抗,其“潜台辞”可能是:如果大家还不把我当作一回事,那么我还会闹得更凶!

      因此,当孩子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行为时,我们成人应对自己进行反思反思,想想看是不是我们由于工作或其它原因过于冷落了我们的孩子?如果是,我们就应该给孩子以适当的关注,让孩子在爱的沐浴下健康地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