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学校】不要随意惩罚孩子

 莫源秋论幼教 2020-08-25

惩罚是家长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为了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家长必须明确孩子的哪些行为是可以使用惩罚手段的,哪些是不可以使用惩罚手段的,否则,就无法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还会产生我们所不期望的相反的教育效果。下面我就给大家谈谈家庭教育中惩罚使用的范围,希望能对大家教育孩子有所帮助。

★教育中的惩罚现象应该伴随着违犯道德规范的行为而出现的。即当孩子违犯道德规范,在道德方面出错时才可以采用惩罚,而不应因学习成绩差而惩罚孩子——因为惩罚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还会使得孩子对相关的学习心存恐惧,并最终对相关的学习失去信心。

★孩子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时才给予惩罚。对孩子因缺乏某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而首次犯某方面的错误时,不要惩罚孩子;否则,这将孩子会使孩子终日处于不安之中——他们总是担心犯错误和犯错误后被惩罚,进而变得胆小、懦弱、无主见,凡事都不敢去尝试,凡事都要征求成人的意见才敢去行动,这将会成为孩子发展的一个大障碍。

★孩子已经认识到所犯错误的错误所在,并有悔改的意愿,成人就不要再惩罚孩子。因为惩罚的目的是要使孩子知错,改错。

★孩子因探索欲望驱使而损坏物品,不应受到惩罚,否则,会使孩子因此而逐渐失去了探索求知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更不利于孩子从探索过程中获得经验,获得发展。

★好心做坏事不能惩罚。惩罚孩子要考虑动机,不能光看结果,由于能力和经验的限制,孩子常会“好心”办“坏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倒水喝,水倒多了溢了出来。这时家长就不能批评,否则,将会挫伤孩子做事的积极性。

★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行为问题,如,吮手指,吃衣角、咬嘴唇、咬指甲、拔头发、发脾气、强迫行为、恋物行为、性自慰行为等,不能采用简单的惩罚手段来处理,因为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的根本原因是内心紧张和不安,惩罚不能解决他们内心的紧张和不安的问题,相反还会加重其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进而使得类似的行为发生的频率会进一步的提高,使相关的问题行为变得更加严重。

不要在自己感情冲动的时候,惩罚孩子因为当我们处在情绪失控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意气用事而加大对孩子的惩罚力度,进而有可能会给孩子身心带来不可挽回的危害。惩罚不是目的,惩罚的关键是使孩子知错改错,惩罚和发火不是一回事。在获知孩子犯错误后,成人要调整好自我的情绪,保持平和而理性的心态,采用适度的语言和行动,对其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既教育了既纠正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又不伤及孩子的身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