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幼儿表达情感中的互动是指教师向幼儿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情感,并由此而开启的一种师幼互动方式。教师向幼儿表达情感的互动是单纯地向幼儿表达自己对他们所怀有的情感,而不带有任何的指导活动、约束纪律、照顾生活等目的,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幼儿表达的情感有正向的,如小雪几天没有来幼儿园,教师见到她非常高兴,走上前去抱起小雪,“来,让老师看看小脸儿又长胖了没有?”也有负向的,如教师平素认为佳佳是个麻烦的孩子,不太喜欢她,见她慢吞吞地从教室走出来,劈头盖脸地对佳佳吼道:“我看见你就烦!” 教师对幼儿所表达的情感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情感是积极的,幼儿园就会成为他向往的地方;如果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情感是消极的,则幼儿园对幼儿而言可能就是地狱。 因此,教师要学会向幼儿正确地表达情感,进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对幼儿表达的情感应该是积极的 如果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情感是积极的,他就会乐于与教师积极地互动,乐于听从教师的教导;如果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情感是消极的,那么,他就不会乐于与教师互动,甚至还会躲避与教师互动,不仅不听教师的教导,甚至会与教师唱反调。 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教师对幼儿所表达的情感应该是积极的。 (二)以幼儿能理解的方式表达情感 教师对幼儿的积极情感要通过幼儿所能理解的口头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感受得到。如,可以通过温暖的语言体现教师对幼儿的积极情感:“××小朋友,今天怎么没有见你笑呀?你是不是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跟老师说说好吗?”“你心里很难过,愿意告诉我为什么吗?”“别担心,我来陪你。”“再试试,将旁边的衣服塞进去,就很整齐了。”“要换牙了吗?吃慢点儿,换个位置嚼可能会舒服一些。”“你又改正了一个小缺点,老师真为你高兴。”如此温暖的话语会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鼓励、体谅、支持,他的内心肯定也是温暖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对幼儿的积极情感,如拍拍他的肩膀、摸摸他的额头、抱抱他、亲亲他的小脸、摸摸他的小脸蛋、拉拉他的小手、微笑着看幼儿、幼儿完成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对他竖起大拇指。 案例2-33 拥抱会让孩子心满意足 有位教师为班里的孩子设计了一个游戏,她告诉小朋友们,他们和老师有一个特别的游戏,如果哪位小朋友需要别人抱抱心里才好过,只要冲到老师的面前说“老师,今天你抱过我了吗?”,老师就会伸出双手抱住他。大家紧紧抱着对方,心里一起数数:“一, 二, 三……”每次小朋友们离开老师的怀抱,都是心满意足的。 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教师的亲密拥抱,这样可以让幼儿感觉到教师的关爱,进而感觉到幼儿园的温暖。 (三)对幼儿表达的情感要准确 许多时候,教师不喜欢的是幼儿的某个行为表现,而不是幼儿本人,可是,他们在表达情感时却表达成了“不喜欢幼儿这个人”,这种“表错情”的情况给幼儿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2-34 老师不爱我了 户外游戏活动时,小朋友们玩得正高兴,忽然听到薇薇小朋友的哭声,我赶紧走过去询问。原来是“调皮鬼”航航抢走了薇薇的木马。我拉过航航对他说:“你抢别人的东西,以后老师和小朋友们都不喜欢你了。”我又安慰了薇薇几句,小朋友们便各玩各的去了。 一天的活动结束,离园的时间到了,小朋友们都由爸爸或妈妈带着高高兴兴地走了。而航航却慢腾腾地走向妈妈,一边走一边还回头看我,我向他挥了挥手说:“航航再见。”他却跑回我身边认真地问我:“张丽丽老师,你还喜欢我吗?”我说:“喜欢呀,老师一直很喜欢你的。”听了我的话,他一蹦一跳地跟着妈妈走了。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今天户外游戏活动时我不经意说的一句话他还记在心上。 因为张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以后老师和小朋友们都不喜欢你了”,航航郁闷了一整天。如果孩子没有胆量与老师沟通验证,那么整个幼儿园阶段他都有可能会在忧郁中度过。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2-35 老师不喜欢你这样的孩子 一天,上数学课时,晓琦不认真听课,在下面讲话,老师就提问他:“晓琦,池塘里有3只小鸭子,又游来了2只,现在池塘里共有多少只鸭子?”晓琦站在那里答不出来,满脸通红。老师脱口而出:“上课不认真听课,从明天开始你就不要来幼儿园了,老师不喜欢你这样的孩子。”第二天晓琦照常来幼儿园,有些小朋友就笑他:“老师不是让你不要来幼儿园了吗?你干吗还来?老师又不喜欢你,厚脸皮……”说得晓琦头都不敢抬了,也不再和小朋友们说话和玩耍了…… 老师当众说“不喜欢××小朋友”,就算本意不是这样,也会让被点名的孩子和其他孩子认为老师真的不喜欢××了,这样会让该小朋友倍感压力,对其心理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幼儿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不喜欢的是孩子的某个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因此,无论孩子犯了多大的错误,都不要对他说:“老师不喜欢你了。”否则,孩子就会相信老师真的不喜欢他了,这种误解将会成为师幼之间互动难以逾越的障碍。 当幼儿做错事之后,教师可以运用“‘我’的语言”来保护自己和孩子。如当幼儿做出了不当行为时,可以对他说:“你这样做,我很不舒服。”“你这样做,我很不高兴!”“你的行为让我很恼火。”“你这样做,我很生气!”这样,既不用攻击孩子的品行,又能正确、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在孩子做错事之后,你可以愤怒,但千万不可对孩子说诸如“你简直是只害虫!”“看看你都做了什么?!”“你真是愚蠢极了!”“你以为你是谁?!”此类伤及幼儿自尊的话,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四)教师对幼儿的积极情感应该是无条件的 教师要无条件地爱每一个孩子,不能因为某个孩子未达到教师期望的发展目标而不爱他了,也不能对孩子说如果你怎样怎样老师就不喜欢你了。因为这种有前提条件的爱会导致孩子逐渐失去自我。 由于受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还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他们自我意识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因此,有条件的爱实际上就是迫使幼儿用他人的眼光去看自己。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人,将始终不能了解自己,缺乏主见,甚至越来越不喜欢自己,他们会为了得到成人的爱而无端地去讨好、迎合成人。 无条件的爱,体现为在任何情况下,即便是孩子表现出弱点和错误的时候,都能够得到成人全部的、真正的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给予满足,也并非无原则。 要让每个孩子都知道:无论他守纪还是违纪,无论他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无论他能干与否,无论他听话与否,老师都是深爱他的。在这种无后顾之忧的环境下,孩子才有可能形成独立的人格、健康的人格。 摘自莫源秋著《幼儿教师与幼儿有效互动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编辑推荐 《幼儿教师与幼儿有效互动策略》是指导幼儿教师与幼儿有效沟通的法宝,对师幼沟通艺术进行了精彩的解说。可以说,它是《教师怎样说话才有效》在幼儿园里的别样演绎。系统的理论阐述和大量的真实案例的剖析,使本书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和可读性。它不仅适合所有的幼儿教师阅读,而且对幼儿家长来说也颇具启发和指导意义。 内容简介 《幼儿教师与幼儿有效互动策略》系专门为幼儿教师、大中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幼儿教育教研员而写。 作者简介 莫源秋 198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现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已公开发表论文二百多篇,独著有《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诊断与教育》《幼儿园家长工作技能与艺术》《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技巧》《做幼儿喜爱的魅力教师》《做个幸福快乐的幼儿教师:为你的专业成长支招》《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指导》《幼儿园教育研究新探》《幼儿心理需要与教育》等,与他人合著有《幼儿教师与幼儿有效互动策略》《幼儿园教研活动设计与实施》《打造幼儿园魅力班级的64个策略》《幼儿常规教育指导手册》《幼儿教师实用教育教学技能》《新时期幼儿教师的角色与扮演》《幼儿家庭教育读本》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