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绍兴古镇游

 宁静的学者 2020-08-25

 绍兴为水乡泽国,鱼米之乡。境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江、河、湖、池这些形态各异的水域与远山、田舍、垂柳、扁舟构成了绍兴独特的自然风光。 

阳春三月,朋友相约到绍兴水乡古镇游览。

绍兴长途汽车站前车水马龙,人群熙熙攘攘。空气中夹杂着绍兴小贩的叫卖与外来打工族招揽生意的吆喝声,还有那听不清为何营生的声嘶力竭的呐喊,南腔北调混为一团,俨然中国方言交流大会。

正踌躇,迎面闪出一男一女,手里各执一块纸板做成的导游图,图上景点照片已略显模糊。来人以敏锐的直觉判断出我们是外地游客,便喝了兴奋剂一般,口若悬河,“老班(板)老班(板)”叫得起劲儿。尽管听着逆耳,却又无暇争辩。这年头别出心裁的事多了去了,咱弄不明白。明明小职员一个,他非给你弄个什么总当当;六十好几的人了还被十七八的小姑娘紧围着大哥大哥地叫得欢。你说,这哪儿是哪儿啊?现如今……唉!咱别庸人自扰了,用句网上时髦的词儿权当自个儿out了。

几经交涉,我们和那女的达成协议。那男的完全没了先前的慷慨激昂,耷拉着一张苦瓜脸,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也难怪,嚼了半天口舌,却为她人做了嫁衣裳,用赵本山的话------悲哀!女人则春风得意,径直带我们奔车而去。所谓车,三个轮的,看上去像是在人力三轮车上罩上一层铁皮,外加一小马达而已。闷斗似的车厢,仅容得下仨俩人儿,通身弥漫着浓重刺鼻的油漆味,给人以窒息的感觉。众目睽睽下乘坐这样的车在历史悠久的古镇游览观光,生平第一次。平日里的那些斯文在钻进铁皮车厢那刹那间已荡然无存,脸上顿觉烫了起来。然这里毕竟是阿Q的故乡,转念一想,三百块,八个景点,不但含门票及游船费,还捎带免费导游——值!用北京话说哥儿仨今天赚大发了,晚上回家偷着乐去吧。

那女的看上去五十开外,腰圆膀扎,浓眉但眼不大,紫铜色的脸,正宗的。担当导游她似乎驾轻就熟。车子在她的操纵下驶离宽阔的公路,扭秧歌般进入了石板敷设的路段。车子在石板路上颠簸,我们在颠簸中摇晃,摇晃在景点处终止。女人开讲了:“请看,这个塔叫‘大善古塔’,塔身为六面七层,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七级浮屠,塔高40,站在塔顶可鸟瞰绍兴古城全景……”鸟瞰?!这词儿从她嘴里出来我觉得有点别扭。“我们上去看看如何?”不等她讲完,我已迫不及待。“可惜!老班(板),塔的楼板毁于清代咸丰年间兵燹(兵燹Xiǎn:战争带来的焚烧破坏等灾害),现在上不去了。”“兵燹?!……”我若有所思,不知是觉得塔被“兵燹”了可惜,还是因登不上塔而惋惜,还是因她用了“兵燹”一词而倍感诧异。她似乎悟出点儿什么:“老班(板),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知道吧?杨贵妃虽美,但太胖了;貂蝉虽美,但溜肩;西施虽美,但脚太大了;昭君虽美,但耳坠太小;这叫人无完人,任何事情都不会十全十美的……”她居然用美女也有缺陷来暗喻我看到塔的美却登不上塔的遗憾与惋惜是同一道理。用宋丹丹的话说------太有才了!我有点佩服但又显无奈,只好望塔兴叹了。

车子麻花似地在胡同间扭来扭去。行人贴大饼一般把身体吸在墙上。我这才恍然大悟,为什么此地没有像样的“的士”载客旅游。遇到那窄的胡同,我们只好弃车步行。那女的带着我们走街串巷,穿梭一般,倒也自如。也许今天一大早就揽到生意的缘故,热情洋溢始终挂在脸上,逢人便“你好,再见”,好像全世界的人她全认识。

钻出小巷,别有洞天。映入眼帘的是千年古河道。蜿蜒的河道两旁是错落有致的民宅,民宅面街背水,背水一面大多留有后门,后门的石阶与河水相连,居民多用于河里提水、涮洗衣物。循着河边走去,每隔数百米便有一座精致的石桥,石桥的制造因地制宜,随处而异。有数据显示,绍兴的各种类、各时代的桥有一万多坐,有中国“万桥市之称的美誉。

绍兴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河道堤边一株杨柳一株桃,微风吹拂下,柳絮漫天飞舞,落英随波逐流……。民宅正门临街,临街的一面大都开成店面,面积不过三五平米。有传承祖业诸如箍桶、修锁的;有根据游客的喜好经营些小挂件、小饰品、丝巾等物的;有经营当地茴香豆、乌菜、香膏、老酒等土特产的;也有经营现如今较为时尚的发屋、迪吧的。那些有经济实力的便临街、傍河开起煲庄、茶楼、酒肆……

小镇街面不算宽,也就三米有余,整条街石板铺就,石板伴随岁月的流逝,或坑洼或锃亮。小镇上的民宅一律黑瓦、白墙、砖石结构。谁也不曾料想,他们的祖先不经意中,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江南水乡文化的精髓,为绍兴留下了这独具特色的古镇。恬静的乡村生活,似诗如画的景致,尽显水乡古镇的古朴典雅,游人至此宛若游历梦中。

“这是绍兴的特产——乌菜,绍兴人祖祖辈辈都喜欢吃的……”话语把我从遐想中牵回。眼前一耄耋(màodié八九十岁的老人)老人正驼着背,坐一矮凳上,眯着双眼,手拿筷子颤颤巍巍地在乌菜中划来划去,那慈祥的面容及神态酷似我的母亲,她去世近一年了。我的眼睛不觉湿润起来。那女的察言观色,忙转移话题:“老班(板)尝尝看,没关系的,绍兴人好客,为人热情,许多游客经我介绍,多少买些回去,都说乌菜蒸肉味道好极了。”这话耳熟,有点像什么广告语。女人忙里偷闲还不忘“王婆”一番,称自己在此地导游中小有名气,外国友人曾向她竖起过大拇指,还说了一句什么“微利股的”。再三强调碰到她是我们的福分。真够拽的!

女人倒勤快,每到景点不及提问,早已滔滔不绝,对话语她显得毫不吝啬。“知道孔乙己吧,他是唯一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人……”“八字桥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此名,被誉为中国古代立交桥……重修于公元1256年……”。小样,中学语文课本那点内容她都知道,连公元年号也记得那么清楚,尽管学生背书似地语气略显生硬,但就她而言我认为已实属不易了。

 

绍兴古镇游

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立交桥------八字桥

 

中午时分,那女的引领我们挤进了“三味书屋”。屋内鲁迅幼时刻有“早”字的方桌依旧原位摆放,只是那“早”字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看不太清楚……

百草园里那棵桑树显然粗壮了许多,何首乌藤依旧和木莲藤缠绕着,不知何故鲁迅幼时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的短短的泥墙不见了踪影。

睹物思人,或激动或感慨。屈指一算,距我第一次到百草园,整整三十年了。真可谓: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无尽的追忆,无尽的遐想,此时此刻我有点说不清道不明。来三味书屋参观的人摩肩接踵,大多为青少年,后来才知道,这里早在几年前已被省政府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

“老班,这里是绍兴享有盛誉的景点,那就是鲁迅小说里说的乌篷船。”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的独特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顺着她的手势,一条“鲹条(一种细长游弋于水面的小鱼)”似的小船停在面前。船老大伸出长满茧子的双手把我们一一扶上船,自己坐在船的后梢,一手扶着夹在腋下的划楫,两脚踏在桨柄末端,两腿一伸一缩,小船便吱呀吱呀地离岸而去。船老大龇着牙,咧着嘴,笑,挂在脸上,似乎验证了绍兴人好客的说法。乌篷船、乌毡帽、四肢摇橹划船,绝无仅有的绍兴特色,我举起相机,拍下了这难忘瞬间……

 

绍兴古镇游

绝无仅有的绍兴特色------乌篷船

 

景点那些典故听来似曾相识却又陌生。津津乐道的讲解平添了我对景点的兴趣,也令我对她刮目相看。临别,听同来的叫我一声老师,她旋即改口称我先生,先前学生背书般的流利转而有些语塞,说话的嗓音随之轻了些许,不停地对我说在先生面前班门弄斧了。我忙不迭解释,她却面带羞涩,瞬间腼腆了许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