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招募了一批行为不良的年轻人到前线打仗,这些人纪律散漫,不听指挥,指挥官们大为头疼。后来,当局请来心理学家帮助他们。心理学家召集这些士兵,告诉他们家里的亲人十分挂念他们,要他们每人每星期做完礼拜后都给家里的亲人写一封信,内容是告诉亲人,他们在前线如何勇敢,如何服从指挥和建立战功。为了给这些士兵减少麻烦,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拟好,他们只须照抄一遍,每次的内容都基本相似。令指挥官们大为吃惊的是,半年之后,这些士兵竟一个个都变了样,变得像信中说的那样勇敢和守纪律。是什么力量使这些士兵奇迹般地都变“好”了呢?就是那“勇敢”“守纪律”“立战功”等标签的暗示作用。心理学中,把这种给某人贴上某种“标签”,容易导致此人产生与标签相一致的行为的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 “贴标签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经常给孩子贴些具有激励作用的标签,而不应给孩子贴那些消极的标签。 相反,如果我们常给贴个孩子消极的标签,那么,孩子则会往消极方向发展,如,有位母亲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我这孩子只爱听故事,不爱讲故事;爱乱画,不爱写字;胆子大得谁都不怕……”结果,孩子上学后,不愿回答老师的提问,爱自己乱画,不愿写字,并且常常不顾教师的劝阻和批评破坏纪律。 友情提醒: 好孩子是“贴出来的”。多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及时抓住孩子偶然出现的良好行为或思想,给孩子贴个具有激励作用的标签,让孩子在标签的激励下,不断地向前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