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的假期间,我的这位老同学在一场羽毛球比赛中,不小心扭伤了脚,伤的程度不重也不轻——能走路,但走起来还确实有点痛。为了早日康复,他决定到医院去让医生看一看。 我同学说,他家刚好在去医院的公共汽车路线上的起点站,所以他上车后还是很容易地占到了一个座位,不过,这个座位是“老弱病残孕专座”。由于是春节假期,上车的人越来越多,汽车运行到第五个站时,上来了一位大约有七十来岁的老妇人,她带着一个七、八岁小女孩——大概是她的孙女。大概是由于马路不够平坦,车常有点颠簸,老妇人站得有点吃力,这一切他都看在眼里,但无人让座,当时他真的希望能有人让座,因为他自己的脚确实不便……,又过了大约半个站的路程,仍没有人给老妇人让座,车上的广播不停地在喊“各位旅客,如果您的身边有老、弱、病、残、孕以及带小孩的乘客,请主动让座,谢谢合作!”……同学的心理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最终他还是忍痛站了起来…… 可没有想到,老妇人在谢过我的同学后却对她的孙女说:“奶奶不坐,裴裴(音译,大概是那老妇人孙女的名字)坐。”老妇人的孙女毫不客气地坐到了“老弱病残孕专座”上去了。 老妇人仍然吃力地在颠簸的车箱里站着…… 看到这个情景,我的同学心里很不是滋味,加上车的颠簸,他那扭伤的脚越发疼痛。后来,他无法忍受了,他就对那女孩说:“这是我的座位,请让我坐回去!你已经到了‘不能享受让座’的年龄了!” 周围投来许多异样的目光……,不过,我的同学还是顶住了压力,再三地请求那小女孩站起来。最后,那小女孩终于悻悻地站了起来…… 我的那位同学又坐回了自己的“老弱病残孕专座”,此时离他要下车的地点还四站路要走…… 各位朋友,您认为我的这位同学做得对吗?这一“事件”是不是也能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带来一些启示呢? 本文发表在《南国早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