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廖汉生回忆录——《三十三》:挺进冀中

 兰州家长 2020-08-25
廖汉生回忆录——《三十三》:挺进冀中

1938年12月间,贺龙师长、关向应政委从延安回到晋西北,在岚县师部召集团以上干部开了7天的党的活动分子会议。
  会上,贺关传达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组织我们学习了毛泽东同志《论新阶段》的报告和党中央制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贺关告诉我们,党中央决定120师挺进冀中,具体任务有三个:
  第一、巩固冀中根据地,抗击日军的大举围攻;
  第二、帮助整理冀中的八路军第3纵队,使这支新部队正规化、八路军化;
  第三、利用冀中人口稠密、兵源众多的优势,发展扩大120师自己。围绕这三个任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拟定了行动计划。
  会后,部队做了一些调整。
  当时,120师358旅的情况是:714团由几支游击队组建不久,是个新团;715团已于8月间由358旅政治委员李井泉和参谋长姚品率领,挺进绥远的大青山区;老部队只剩下我们716团。
  贺关决定,由师部亲率716团及杨嘉瑞的特务团、彭绍辉的教导团挺进冀中,715团主力从大青山直接开赴冀中,358旅旅部带领714团并指挥独立1团、独立2团、警备6团、独立6支队等部留驻晋西北坚持斗争。
  由于714团是个新团,战斗力较弱,我716团拿出三个老红军连与714团换了三个新连,加强了他们的战斗力。
  从晋西北到冀中,要进行数百公里的长途行军,中间还要穿越同蒲、平汉两条铁路线,经过敌伪的许多据点。120师此行只有716团这一个主力团,特务团是游击队组建起来的,教导团都是教员和学员,是到冀中办学校的。
  我团既要承担开路任务,又要护卫好师部,担子重大。为此,黄新廷团长和我向部队作了深入的政治动员,进行了周密的行军准备。
  12月22日,部队从岚县出发,同行的还有赴晋察冀工作的120师副师长肖克,以及贺老总从延安带来的作家何其芳、沙汀和几十名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男女学生。
  出发时,贺关向大青山发电,命令715团除留一个营坚持原地斗争外,其余由团长王尚荣、政委朱辉照率领从大青山直接开赴冀中。
  那几天连降大雪,我们踏着被冰雪覆盖的山路向东行进,下吕梁,涉汾河,过同浦,上太行,于1939年新年前后到达晋察冀边区的灵寿县。
  1月15日夜,我们又从石家庄北面的新乐县越过平汉铁路,进入冀中地区。再经深泽、安平、饶阳等县,于25日抵达河间县西北的惠伯口村,与吕正操司令员率领的冀中军区暨3纵队指挥机关会合。
  从这时起,为了隐蔽部队的动向和意图,120师对外使用了“亚洲部”的代号,716团对外称作“亚洲部第6团”,简称“亚6团”。
  冀中真是个好地方。这里地势平坦,人口稠密,物产丰富,总面积约33000平方公里,含39县、800余万人口,冀中处在北平、天津、石家庄三座大城市之间的三角地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革命历史悠久,党的工作很有基础,群众抗日情绪颇为高涨。
  七七事变以后,侵华日军首先沿平汉、津浦、石太三条铁路干线南下、西进、东突,占据了沿线主要城镇。国民党政府军如洪水一般掠过冀中平原,向南溃逃。
  中国共产党领导冀中人民,举起抗日大旗,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活动。其中,共产党员、东北军的团长吕正操遵照党的指示,毅然率部挥师冀中,武装抗日。1938年,冀中党组织又把几路抗日武装合编起来,组成冀中军区暨八路军第3纵队,正式建立了冀中抗日根据地。
  日本侵略军为除掉这块心腹之患,确保华北,从华中调来大量兵力,仅在1938年11月至12月,就对冀中地区连续进行了两次围攻,致使大部分县城陷入敌手,冀中军民在日益困难的境况中浴血抗战,坚持斗争。
  120师到达冀中时,日军正在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三次围攻,形势十分危急。
  贺龙师长与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等同志商定,由120师部队担负反围攻作战任务,让冀中部队腾出身来抓紧进行整训。师部派杨嘉瑞率独立1支队到献县以东,协同冀中1分区部队活动;派肖新怀率师直两个连组成独立2支队,到文安、任丘、大城,协同3分区部队活动;派刚从延安抗大学习回来的贺炳炎、余秋里、常德善率716团抽调的三个老红军连和一部分干部组成独立3支队,到大清河北岸的霸县地区,协同5分区部队活动;师部直接指挥我716团协同冀中军区领率机关在肃宁、河间地区活动,寻机歼灭敌人。
 老实讲,这次挺进冀中,我和团里一些同志的心情与往常有些不同。所谓不同,不是对战争形势的险恶有任何怯懦,多少年来不管遇到多么强大的敌人、多么艰难的处境,我们部未曾有过丝毫犹豫、动摇和畏惧;我们也不是对部队的战斗意志、战斗作风、战斗能力有任何怀疑,我从红军时代起就担任这支部队的师团政治委员,几乎熟悉每个人的秉性、脾气,深知这是一支英勇善战、绝对可以信赖的队伍;我们更不是对师首长的指挥有任何顾虑,
  贺老总对毛主席的战略战术思想运用得好,我们跟随他转战多年体会犹深,这次我团在贺关首长直接指挥下战斗,更是军心振奋,志在必胜。
  那么,不同之处究竟在哪里呢?就在于战场发生了变化,我们从山区初到平原,对今后的仗怎么样打,心里头没得多少底。
  我这个湘西人,自幼在山里生山里长,参加革命后在山里行军山里打仗,飞鸟绝迹的高山也敢上,猴子难攀的陡壁也能爬。
  我们这支部队,从红军时代起,除了洪湖那一段外,基本上都是在山区活动;抗日出征到了山西,还是在山区,开展山地游击战。
  在山里,我们是一群猛虎,如今到了大平原,换了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仿佛一下子失掉了依托。
  大家置身平原,心里都在嘀咕:“这么大个平坝子,一眼望不到边,种庄稼是好,打仗可不行。”
  “眼下正值冬季,青纱帐倒了,田野里白茫茫一片,连只兔子也藏不住,何况是数千人马呢。”
  “平原上公路四通八达,几十里、上百里,敌人的汽车、坦克轮子一转就到了眼前。”
  “平原上没得山包当掩护,没得沟谷打伏击,部队怎么样隐蔽?战斗怎么样打?”
  俗话说:虎落平阳被犬欺。眼下这群下山虎,真有那么点担心。
  如何使干部战士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掌握平原地形的特点,学会平原作战的本领?这成了我们到冀中之后急需解决的头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到部队在平原作战的信心,也关系到能否在冀中迅速站稳脚跟,打开局面,完成中央提出的三项任务。为着解决这个问题,从上到下,从军事指挥员到政治工作干部,都花了相当的时间和气力。
  首先,还是从政治思想教育入手,使部队牢固树立起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平原游击战争是人民群众的战争的观念。贺关等首长反复教育我们:人民群众是坚持冀中平原游击战争的坚强堡垒。大家懂得了只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只要有了人民、政权和军队的密切结合,我们坚持平原抗战就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
  其次,是组织部队学习师司令部编辑下发的平原游击战材料,请冀中军区的同志介绍他们坚持斗争的经验,讲解平原战斗的特点和规律、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及其与山地游击战争的区别,使大家对敌军战术、平坦地形的改造和利用、村落在平原游击作战中的重要战术价值等问题,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明确“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仍然是指导我们在平原抗敌的根本战略方针。
  再次,是大力鼓励全团指战员充分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通过上述工作,加上在平原上实地转了一转,大家心里有了谱,战斗情绪特别高昂,决心在贺关首长指挥下,以冀中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村落为依托,以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为靠山,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