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烈谴责曲沂园剽窃我的原创作品

 莫源秋论幼教 2020-08-25

昨天晚上想将自己写的《孩子的泛灵心理与教育》改编后在网上发表,却发现无法以原创形式发表,后来查证原来是柳青街道中心幼儿园曲沂园剽窃了自己的文章以原创的形式在他们的网站发表了!!

  在此,对柳青街道中心幼儿园曲沂园不尊重知识产权行为表示强烈谴责!!

★★★★★★★★★★★★★★★★★★★★★★★★★★★★★★★★

【宝宝这是怎么了?】

最近宝宝喜欢与枕头“谈心”、与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聊天”;碰到钢琴了宝宝说:“钢琴,对不起”;吃的东西掉了,宝宝说:“它不想让我吃!”而不是说:“我不小心掉了。”看到木头浮在水面上,他会说:“因为它想上来喘气。”宝宝到底是怎么了?

认识宝宝的泛灵心理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期的宝宝、特别是34岁的宝宝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就是宝宝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  宝宝的泛灵心理,对我们的教育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应该努力利用其积极面,尽力消除其消极的面,促进宝宝更加健康地发展。 

因势利导,培养健康宝宝
  策略一:用拟人化的方法来回答宝宝提出的“棘手问题”  宝宝是好奇的。从2岁末期开始,宝宝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的答案是这个时期的宝宝心理水平难以理解的,但是对宝宝的提问我们又不能不回答,否则宝宝提问的次数就会减少,甚至会使他对事物失去应有的好奇心。  根据宝宝泛灵心理特点,我们可以采用拟人化的方法间接地回答他的“棘手问题”。比如:

Q1:“月亮为什么跟着我走?

A:“大概是月亮喜欢你,所以跟着你走。”这样的回答,总比你对宝宝说“你还太小,爸爸告诉你,你也不懂”更能满足宝宝的求知欲望。

Q2:“鱼为什么会有鱼鳞?”
  A:“就像你在游泳时要穿游泳衣一样,鱼在水中游泳也要穿游泳衣——鱼鳞就是鱼的游泳衣。”

Q3:“太阳为什么会落下去?”
A:“一到晚上,动物们回家睡觉了,太阳公公也到山的那边去睡觉了。”这样的回答同样可以使得宝宝得到相应的心理满足。

策略二:借助泛灵心理,培养宝宝的爱心与同情心  父母可以将物“拟人化”以激发宝宝的泛灵心理,使之产生移情心理,进而理解和形成相应的良好习惯。

eg.:在教育宝宝不要把墙壁搞脏或不要把小凳子弄坏时,可以这样说:“小凳子如果被摔了,一定会很痛的。”“如果把它的腿弄断了,走起路来多难受啊!”

宝宝听了以后,一定会非常注意,还会擦擦凳子,掸掸墙壁上的灰尘。这样,宝宝爱护物品、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就很容易形成。
  举一反三,在教育宝宝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爱护其他小朋友时,我们都可以利用其泛灵心理,使之对相应的人或物产生移情心理,进而形成同情心,使其爱护他人和物就像爱护自己一样。


   
泛灵心理禁忌

禁忌一:平时不要给宝宝讲恐怖情节的故事或看恐怖的影视节目

原因:受泛灵心理影响,宝宝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往往把画册、影视、故事里的鬼怪、猛兽、机器人的故事情节或形象和现实生活混淆,对恐怖的画面内容尚缺乏分析能力,以为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影视节目或故事中的妖魔鬼怪,因而产生不该有的恐惧心理,有时甚至还会产生恐怖幻觉。

正确作法:因此,除了在语言、图画等方面应删除会使宝宝产生恐惧、被伤害的内容外,还应尽量避免让宝宝看带有恐怖镜头的影视节目。这样将有益于发展宝宝勇敢、大胆、无畏的品质,进而有益于宝宝心理的健康发展。

禁忌二:不要有意无意地利用宝宝的泛灵心理,为宝宝过错行为推卸责任

eg.:宝宝不小心被木条绊倒,带宝宝的成人,特别是祖父母们往往会一边抚慰宝宝,一边指使宝宝或帮宝宝“打”或“骂”木条。

受泛灵心理的影响,一般宝宝都会在“惩罚”木条而获得“报仇”后,逐渐恢复内心的平衡。但是这种做法是不妥的。

因为这等于为宝宝推卸责任,不利于宝宝责任感的形成。我们都知道,宝宝跌倒不是木条碍事,而是他自己不小心,应受到责怪的是他自己而不是木条。

 ★★★★★★★★★★★★★★★★★★★★★★★★★★★★★★★★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