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的新观念 (一)确立目标观念,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的核心思想是 “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它不仅对教育者提出了基本要求,也为幼教改革指明了方向,将《规程》转化为教育实践,是幼教工作的根本任务,而要完成此任务,就应树立坚定的目标意识,落实教育发展目标。 幼儿教育目标,是社会对人才需求与幼儿发展需要的结合,是对幼儿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结果。以往由于目标意识十分淡薄,只认教材内容,因而导致 “教育活动无目标”、 “教师心中无幼儿”,或 “内容在前,目标在后”的现象。尽管工作十分艰辛,而收效甚微,不能更好地完成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 实践表明,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幼儿园全部教育工作的灵魂。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形式与方法的选择均应以目标为依据,并通过实施教育方案,最终实现教育目标。因此,在引导教师树立目标意识的同时,必须把目标确定作为幼儿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通过目标体系的健全,开展以目标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保证幼儿身心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为此要根据实现目标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手段,克服以往教育工作中,从单纯技术观点出发,忽视教育目标的现象。 (二)确立发展观念,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促进幼儿发展,不仅是幼儿教育的出发点,也使幼儿教育的归宿;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的增长,更体现在心理机能和内在素质的成长。幼儿发展具有相似的年龄特点与规律,又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与个体差异。为此,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必须把着眼点放在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的发展上,即应遵循 “观察先行,目标分定”的原则,从观察研究幼儿入手,了解每个幼儿现有发展水平,确定略高于现有水平的目标,通过相应的教育对策和依据幼儿基本的身心特征,制定整个教育方案;依据幼儿的个体特点,制定个别教育计划,以做到因人施教,有效地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层次上获得顺利的发展,克服以往教育工作中过于强调群体发展,忽视幼儿个性发展的现象。 (三)确立活动观念,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幼儿是自己发展的主体,幼儿的发展依赖于自身的活动。活动是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桥梁,是幼儿获得发展的基本途径,没有主动活动就没有发展。因此,应不断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保证幼儿主动活动的条件,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为幼儿提供交往、表现的机会、给每个幼儿开辟充分操作、尝试体验的时间与空间,创造轻松自然的师生关系与活动气氛,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幼儿动手、动脑为特点的教育活动,使幼儿通过自身的实践,直接获得多方面的经验,主动地得到发展。克服以往教育工作中,把幼儿当 “容器”,忽视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的现象。 (四)确立环境育人观念,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当代幼儿教育经验表明。所谓 “早期教育”并不意味着从三岁起儿童就只坐在课堂里上课,而是使幼儿的感情、智力、道德感等自然得到发展,特别强调接触社会和创造良好环境。为此,各国都很重视把幼儿园室内室外环境布置得丰富多彩,让幼儿明了在他们周围就有许多需要认识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引起他们的兴趣和联想,使之有机会去探索、发现;创设引人入胜的意境,给幼儿以美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性,促进其和谐地发展。同时,现代心理科学研究认为,幼儿的发展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求改变以往教育工作中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情境教育的现象。 (五)确立保教结合观念,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实行保教结合具有特殊价值。这一根本问题的提出: 1. 依据幼儿个体自身诸方面的协调发展,即指幼儿的生理、心理等各种机能之间的彼此储存、互不干扰、协调统一。因为幼儿身体机能上的任何障碍都有可能阻碍幼儿心理或者精神上的发展。心理和精神的异常,又常敏感地导致生长发育的迟缓和身体隐患疾病的发生。幼儿生理机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器官系统有不同的发展时速,相应的具体行为表现也会各异。 2. 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制约与影响,构成幼儿个体的整体特征,幼儿的日常表现,正是这种整体特征的体现。整体特征的质量如何,是否达到和谐程度,取决于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是否达到协调的地步。如果各个要素的发展呈现相融或相促的趋势关系,就可能加快发展,提高整体特征的质量、各要素的关系相抵或相背,不仅无法发挥固有的各自潜力,甚至可能抹杀幼儿身上的某些优秀特征,导致整体发展质量的下降。 在幼儿的整体教育中,保育和教育两方面都发挥着各自的职能作用。在促进幼儿发展的主要机能方面,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保育对影响幼儿身体和健康机能的发展起作用,教育则着重对幼儿心理和行为机能的发展起作用。可见,幼儿获得身心健康发展,必须保教两者融成一体,将卫生保健与卫生教育,精神卫生与心理教育,以及体、智、德、美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到保教形式上的沟通,而且要达到保教实质上的统一,这是促进幼儿各种机能完整协调与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 精彩回放 ★★★★★★★★★★★★★★★★ |
|
来自: 莫源秋论幼教 > 《幼儿教师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