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肠道菌群失调诊断治疗建议》-腹泻、腹痛

 熊猫哦 2020-08-25
肠道菌群失调(intestinaldysbacteriosis,ID),其表现为肠道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定位和生物学特性上的改变。临床上,引起ID的原因和疾病很多,常互为因果。主要表现是腹泻、便秘、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ID对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重要影响。

一、ID的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与下述因素有关
⒈原发于肠道的疾病:肠道急慢性感染、炎症性肠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综合征。
⒉全身性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肿瘤、代谢综合征、结缔组织病、肝肾功能受损等。
⒊其他: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化疗、放疗后、各种创伤、多脏器功能衰竭、胃肠道手术后、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
二、ID的临床表现
⒈原发病的各种症状
⒉腹泻、腹胀、腹痛、腹部不适,少数伴发热、恶心、呕吐、并产生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重症可出现休克症状。
⒊腹泻为ID的主要症状,大多发生在抗生素应用中,少数见于停用后。轻者每天2~3次稀便,短期内可转为正常;重者多为水样泻或带黏液,可达每日数十次,且持续时间长。

三、ID实验室检查
菌群分析是ID的主要检查方法,定性分析以直接涂片法为主,定量检查以细菌培养法为主(需氧菌与厌氧菌培养)。
四、ID的临床分型
⒈轻度ID:菌群失调轻,只能从细菌定量上发现变化,临床常无不适或轻微排便异常。为可逆性改变,即去除病因后,不经治疗也可恢复。
⒉中度ID:表现慢性腹泻,一般不能自然恢复。
⒊重度ID:肠道的原籍菌大部被抑制,而少数菌过度繁殖,例如伪膜性肠炎。此型必须及时积极治疗。

五、ID的诊断依据
可根据:⑴具有能引起ID的原发病。⑵有腹泻、腹胀、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⑶有ID的实验室依据:①粪便镜检球/杆菌比紊乱(康白标准3:7)。②粪便培养中计算B/E<1。③粪便涂片或培养中,非正常细菌明显增多,甚至占绝对优势。
上述⑴与⑵项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为诊断ID所必须条件,如实验室检查中出现任何一项阳性即可基本诊断本病,实验室检查出现阳性机会越多,则诊断越可靠。
六、ID防治原则
㈠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可能的诱因。
㈡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纠正营养不良状态。
㈢合理应用微生态制剂
⒈微生态制剂分类:分三个类型,即益生菌、益生元、合生素。
⑴益生菌:用人或动物正常生理菌群的成员,经过选种回到原来环境,发挥自然的生理作用。如双枝杆菌、乳杆菌、酵母菌等。
⑵益生元:指能选择性地促宿主肠道内原有的一种或几种有益细菌(益生菌)生长繁殖的物质。如乳果糖、蔗糖低聚糖等,只能为肠道有益菌群如双枝杆菌、乳杆菌等利用,从而达到调整肠道正常菌群的目的。
⑶合生素:指益生菌和益生元同时并存的制剂
2.微生态制剂使用的原则:
⑴提倡应用原籍菌制剂,选用从正常人体微生态群分离的有益菌。

⑵原则上不同时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口服制剂。重症患者不能听用抗生素时,可加大微生态制剂的剂量和服药次数,也可加服益生元制剂。
⑶对轻度ID在尽可能去除诱因的基础上,视病情决定是否使用微生态制剂。对中度ID需积极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加强综合治疗,改善全身情况。对重度ID应在中度ID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针对二重感染的病原菌或条件致病菌的抗生素,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低蛋白血症,加大微生态制剂用量,使之迅速恢复正常肠道菌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