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里人该警醒了,乡村人在这方面打响了第一枪!

 庄主帮 2020-08-25

以前舆论经常讨论的话题是:乡村穷、没发展,怎么也得想办法脱掉这双黄泥巴鞋,找个铁饭碗。下意识里,乡村人要想有出路,得想尽办法进城,因为城里有太多的发展空间了,好的职业、教育、医疗、养老,这一切都吸引着每个乡村人。

然而,现在不一样了,农一代进城发展后,有了工二代,学二代、商二代……社会在发展,他们在大城市里也获得了成就,骨子里并没有舍弃掉那种乡情。伴随着国家政策对乡村的支持,他们开始返乡,有的甚至回家发展了产业,成为了当地的乡贤。

而我们所谓的乡村人也并完全是农户,有许多都是一些新村民。因为有新村民的加入,让原本的乡村更加有了温度和活力。

回到乡村,过上了理想当中的日子,有自己的菜园,低头种菜、抬头看花。

不仅如此,在这些方面,乡村甚至比城里好,其实现在的城里人日子也不好过。

乡村可以吃到放心的蔬菜,不会因为食安而头疼,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不会因为雾霾心情不好,甚至很多地方更适合宜居。

居住上,大城市50万只有10平米的空间,在乡村50万可以改一个小院。

城里和乡村,孩子们的日常也很有对比性。

而城里的孩子更多接触的还是手机和补习班。虽然孩子看手机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但看到这组数据,小探马着实吓了一跳。

  • 孩子看20分钟的投影,视力平均下降到10.4度近视状态;

  • 连续看20分钟液晶电视,视力平均下降到18.8度近视状态;

  • 连续玩20分钟平板电脑,视力平均下降到41.7度近视状态;

  • 连续玩20分钟手机,视力平均下降到43.8度近视状态。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情况?

  • “爸爸妈妈没时间陪我,手机上有很多朋友”

  • “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太无趣,手机游戏乐趣多多”

  •  “学习太枯燥了,手机上啥都有”

  •  “爸妈都在玩手机,我才不愿学习呢”

  •  “成绩差、压力大,玩手机没那么累”

乡村的孩子更多接触的是自然,没有太多的玩具,更不会依赖于手机。

泥巴、石头、苍耳就是他们的玩具,有太多与自然接触的机会。

你可能会问?那教育质量你总跟不上吧。

部分人到了农村,也不是什么事都不做,有的做起了农场,租个十亩、百亩、甚至上千亩土地都不是事了。

为了能把教育、农业、自然相结合。国内也出了很多类似于日本“风之谷”一样的农场/森林幼儿园,它们的功课就是玩,而且成了日本各知名小学争抢的招生对象!

比如:小探马去年去到的郑州的弗雷德森林学校,北京的快乐农夫田野学校、成都的锦兰儿童农场等,例子很多,都是选址扎根在乡村的项目。

你可能会问?到乡村去,挣不到钱吧。

试问一个乡村人在城里基本工资6000元,去掉房租、开销、社保、医疗、吃穿用度,一个月还能留下50%,就算不错的了。

而一个乡村的人工资哪怕是3000元,余下基本能到80%,还能照顾父母和家庭。

而现在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国家也在不断支持乡村发展,不仅可以选择回家上班,也可以在自家门前做产业和经营。比如陕西的袁家村、四川的明月村、四川的战旗村、四川的幸福公社、河南的张庄村等等,这样的乡村例子非常多。

村民在自家房屋就可以做起经营了,餐饮、民宿、文创、手工艺……这些未来可以激活乡村的业态正是乡村留住人的根本,你所看到的下边这些图都是来自小探马今年去四川成都浦江县明月村拍摄的乡村产业素材。

这个村,从2013年开始,人均年收入从11146元增长到2018年的 21876元。

也许有许多乡村、许多地方还赶不上城市,比如现在的医疗条件、乡村教育等……都制约着很多人回到乡村。

但相信在城乡融合的过程中,乡村除了原本带给人们的宁静外,更能留下一部分人。从而保留住乡村的乡貌和乡情。让城里人多一个陪孩子、老人出行和宜居的地方,多一次陪伴家人的机会。

关于城市与乡村,你还有哪些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