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藏》气功养生精选:陶气、调气和咽气诀注解,别小看这些动作

 呵呵8909 2020-08-25

嵩山太無先生氣經精选(贰)

陶气诀

陶气①诀曰:凡人五脏亦各有气。夜卧闭息,觉后欲服气,则先陶气,转令宿食②消,故气得出,然后始得调服。其法:闭目握固③,仰卧,倚两拳于乳问,坚两膝,举背及尻(kāo) ④,固闭气海⑤中气,使自内向外,耕而转之,呵而出之,一九二九止。是日陶气。讫,还则调之。

注:
①陶气:陶冶性情之意。
②宿食:意为夜餐。出自《易林·观之豫》。
③握固:握固是道教养生修炼中常用的一种手式。出自晋朝的著名道士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上倡导“握固守一”。隋朝太医令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候》上也有介绍。
在四套健身气功当中提倡的握固法:将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无名指(第四指)的根部,然后屈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如攒握宝贝一般。为什么是无名指根部呢?古人认为此处正是肝魂关窍之所在,中医学理论也提出“肝主握”。我们看新生的小孩子肝经气特别充足,小孩子出于自保,往往会本能地紧握拳头以“固魂”。当人的生命结束的那一瞬间,却是“肝魂尽失,撒手而去”的。
④尻:1.屁股。2.脊骨的末端:~骨。
⑤气海: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

【陶气诀是介绍陶气的具体方法,也是服气前的准备。陶气意在消除宿食积气,是服气前的预备功法。方法为仰卧,两目微闭,两手握固(具体方法见注解),置于胸乳间,抬起膝,拱起后背至脊骨末端。然后闭气,鼓腹部气海中气,以意念呵出,做九至十八次。】

Δ来源|张月岗老师作品

调气诀

调气诀曰:鼻为天门,口为地户。则鼻纳之,口吐之,不得有性,作则气逆,逆则生疾。吐纳之际,尤宜慎之。亦不欲自耳闻之,或七或九,令和平也,是日调气。调毕则咽之。夜卧之,不可口吐也。常须在意,意久则调也。

【调气诀是讲述呼吸调节的方法。要求鼻吸口呼,呼吸声以不使练功者自己听见为准。可有意识地调节五~九次,使呼吸平和,匀细、深长为宜。】

咽气诀

得闭恣也,咽气诀曰:服内气之妙,在乎咽气。世人将外气以为内气,不能分别,作何甚哉!吐纳之士,宜审而为之,气或错性耳。夫人皆禀天地元气⑥而生,身中分之元气而自理。每吐咽则内气与外气相应,自气海中随吹而直上,直至喉中。但惟吐极之际,则转闭口,速鼓而咽之,令郁然⑦有声,汩汩然从左边而下。

经二十日,即如水沥坎,闻之分明也。女则右边而下。如此则内气之与外气自皎然⑧别。次以意送之,以手摩之,令运入气海中。气海在脐下三寸也,亦谓之下丹田。初服气人,上焦⑨未通,以手摩而助之,令速下。若气已通流,不摩亦得。一闭口即三连咽,号曰云行,一湿咽谓之雨施。初服人气未通流,每一咽则施行,不可遽至连三。气通畅,然后稍加之,直至于小成一年后始可流通,三年功成,乃可恣服。

夫人气既未通,咽或未下,须以一咽为候。每咽吐极财大鼓口,微用少力,蹙(cù)⑩而咽之,务令郁声汩汩而下,直入气海中。如此了然,后为三连咽,则便成也。且此诀要益余身,并深咽之。非久用心者,焉能较量而洞见真理!

初服气人及久服未得其妙者,有得此诀,何其幸欤!何其幸欤!轻于传示,必招谴罚。慎之!慎之!每为之,向东,终而复始,准前所为候也。

⑥元气论,中国古人关于构成生命与自然的基本物质观念。元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元气是万事万物的根源。元气论是最重要的中国传统宇宙观之一,其发源早,流传长久,影响广泛而深入。自上古产生气论思想之后,历经汉唐宋元明清各代而长久不衰。
⑦郁然:郁通“燠”。暖;热。刘峻《广绝交论》:“叙温郁则寒谷成暄,论严苦则春丛零叶。”
⑧皎然:明亮洁白貌。
⑨上焦,主要为心、肺,在中医中把人体五脏六腑分为 上焦、中焦和下焦。
⑩蹙:皱,收缩。

【“咽气诀”介绍咽气的具体方法。就是在呵出吐尽之际,闭口,鼓腹咽气,腹中能听到汩汩声。男从左边下,女从右边下,使内气与外气相顾。气息须以意送下,并用手按摩胸腹部,使气下行到气海穴部位。闭口后连咽三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