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尿酸血症/痛风有何进展?李长贵教授教你抓住这两个“点”!| CSE 2020

 西安国康马YH 2020-08-25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CSE 2020!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内分泌学学术会议(CSE 2020)也采取线上会议的形式,8月19-2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内分泌专家齐聚线上,带来干货满满的学术盛宴。

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异常综合征。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 μmol/L,称之为高尿酸血症。Meta分析显示,中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3.3%,痛风为1.1%,已成为继糖尿病之后又一常见代谢性疾病。

在CSE 2020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代谢病科主任李长贵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年度进展报告》,界妹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关注焦点

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是否有碱化尿液的必要?

李长贵教授指出,2020年年初,《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以下简称“《2019中国指南》”)与《2020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管理指南》双双发布,但在“碱化尿液”这一部分的推荐意见截然不同。

图1:中美两种不同的“碱化尿液”意见

与美国不推荐碱化尿液相比,《2019中国指南》建议:当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晨尿pH值<6.0,尤其是正在服用促尿酸排泄药物时,定期监测晨尿pH值(2C),可应用简易尿pH仪自行监测(2C)。pH值<6.0时,建议服用枸橼酸制剂、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使晨尿pH值维持在6.2~6.9,以降低尿酸性肾结石的发生风险和利于尿酸性肾结石的溶解(2C)。

李长贵教授表示,通过回顾既往的指南我们不难发现,多个国内外指南均推荐监测尿液pH值,必要时进行尿液碱化。

图2:既往指南的推荐

痛风人群是肾结石的易感人群。也就是说,痛风的人,极可能得肾结石;李长贵教授介绍,痛风人群患肾结石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4倍。

低pH尿(尿pH<6)是尿酸性肾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促尿酸排泄药物如苯溴马隆,可导致尿尿酸浓度明显升高,增加尿酸性肾结石形成的风险。因此建议,晨尿pH值<6.0尤其使用促尿酸排泄药物的患者应定期监测晨尿pH值。

已有肾结石的患者,需保持任意时间尿pH值在6.1~7.0,因尿pH>7虽然增加尿尿酸溶解度,但却增加了钙盐结石的发生率,因此推荐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的最佳晨尿pH值为6.2~6.9。

图3:不同尿液酸碱度的病理生理情况

李长贵教授指出,碱化尿液在保护肾脏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碱化尿液可延缓eGFR的降低;

  • 碱化尿液可溶解钙盐结石棱角,缩小结石体积;

  • 碱化尿液还可以溶解尿酸结石。

值得一提的是,碱化尿液是预防和溶解尿酸性肾结石的主要方法。常用药物为碳酸氢钠和枸橼酸制剂。碳酸氢钠适用于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患者。枸橼酸盐制剂主要用于尿酸性肾结石、胱氨酸结石及低枸橼酸尿患者。使用剂量主要根据尿pH值决定。

关于碱化尿液方面,李长贵教授指出,目前临床上还有两个问题亟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第一是碱化尿液能否降低尿酸性肾结石的发生率?第二是碱化尿液能否延缓或逆转eGFR的降低?

临床难点

新概念“亚临床痛风”的提出

李长贵教授指出,《2019中国指南》首次提出了“亚临床痛风”概念。近年来,随着高频超声、双能CT等影像检查手段的广泛应用,发现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及周围组织可出现尿酸盐晶体沉积甚至骨侵蚀现象,提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一个连续的病理过程。

痛风的诊断推荐采用2015年ACR/EULAR的分类标准;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超声、双能CT或X线发现尿酸钠晶体沉积和(或)痛风性骨侵蚀可作为亚临床痛风的诊断依据。

图4:亚临床痛风的诊断依据

建议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下列情况时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血尿酸水平≥540 μmol/L(2B)或血尿酸水平≥480 μmol/L且有下列合并症之一: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尿病、肥胖、脑卒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尿酸性肾石病、肾功能损害(≥CKD2期)(2B)。无合并症者,建议血尿酸控制在<420 μmol/L;伴合并症时,建议控制在<360 μmol/L(2C)。

对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药物治疗,各国指南观点不一,欧美指南多不推荐,而亚洲国家如日本、中国多持积极态度。多项观察性研究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血尿酸每增加60 μmol/L,高血压发病相对危险增加1.4倍,新发糖尿病的风险增加17%,冠心病死亡风险增加12%。

对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李长贵教授指出,目前临床上还有两个问题亟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第一是亚临床痛风人群痛风发病率会如何?第二是亚临床痛风需要治疗吗?

图5:未来研究方向

最后,李长贵教授介绍了一些创新型基础研究的进展,并对未来痛风与高尿酸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希望在痛风疾病标记物、易感基因型、人工智能等方面继续作出努力,为痛风与高尿酸的精准诊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全面提高防治水平,推进我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专业的发展。

Reference

[1] Li XW, Li J, van der Werff H. Cinnamomum. Flora of China 7: 166–187. 2008. Accessed via http://www./florataxon.aspx?flora_id=2&taxon_id=107109 on 2020-07-25.

[2] Hariri M, Ghiasvand R. Cinnamon and Chronic Diseases. Adv Exp Med Biol. 2016;929:1-24. doi:10.1007/978-3-319-41342-6_1.

[3] Leach MJ, Kumar S. Cinnamon for diabetes mellitu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2;2012(9):CD007170. Published 2012 Sep 12. doi:10.1002/14651858.CD007170.pub2.

[4] Romeo GR, Lee J, Mulla CM, et al. Influence of cinnamon on glycemic control in subjects with prediabet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the Endocrine Society, bvaa094. doi: 10.1210/jendso/bvaa094.

[5] Cinnamon may improve blood sugar control in people with prediabetes. Endocrine Society. July 21, 2020. Accessed via https://www./news-and-advocacy/news-room/2020/cinnamon-may-improve-blood-sugar-control-in-people-with-prediabetes on 2020-07-24.

[6] Costello RB, Dwyer JT, Saldanha L, Bailey RL, Merkel J, Wambogo E. Do Cinnamon Supplements Have a Role in Glycemic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 A Narrative Review. J Acad Nutr Diet. 2016;116(11):1794-1802. doi:10.1016/j.jand.2016.07.015.

[7] Hajimonfarednejad M, Ostovar M, Raee MJ, Hashempur MH, Mayer JG, Heydari M. Cinnam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adverse events. Clin Nutr. 2019;38(2):594-602. doi:10.1016/j.clnu.2018.03.013.

[8]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05):371-380.

本文首发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本文作者丨风禾

本文审核 | 主治医师 徐乃佳

责任编辑丨Ameli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