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不尽的山塘

 苏迷 2020-08-25
《姑苏晚报》2020年08月18日 B07版

  薛亦然

  山塘是水巷的博览会、桥的博览会,是苏州古城的精华所在。

  大运河浩浩荡荡流过望亭,流过浒关,虎丘塔在望,前面就到白洋湾了。哗哗作响的波浪上,就似乎有叮叮咚咚的弦索声在水面上跳跃起来,哦,总是缠绕在旅人心尖上的苏州评弹啊,来自家园的亲切召唤。

  这时,旅人眼前躺着一把巨大的三弦:山塘河,上塘河,胥江。

  无论你选择从哪个方向进入苏州城,你总得从这三条河中的一条走。无论你从哪条河进城,岸边总会有苏州评弹那糯软而清丽的声音簇拥你,裹挟你,引导你,荡漾你。

  千百年来的航船总是习惯于见到枫桥就拐弯向东,从上塘河走,这里航道宽且直,过了下津桥与上津桥,就到了阊门脚下的护城河了。可是太平天国的兵火过后,作为航道的上塘河就基本上废了。河两岸的商铺、会所、旅舍、民房都被一把火烧成废墟,然后缓缓坍塌入河,河道窄了,浅了。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年轻力壮的徐文高偶尔行船至此,每一篙扔下去都会戳在砖瓦碎片上。他们无论北上无锡,还是南出觅渡,都是从山塘河走。

  徐文高是山塘土著,几十年时光已经把当年的山塘船民锤炼成文史专家,现在来山塘拍电视的人都会请他出镜解说山塘的历史。徐文高曾经在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读到这样一段话:“运河南自杭州来,入吴江县界,自石塘北流经府城,又北绕白公堤,出望亭,入无锡县界,达京口。”顾炎武说到的石塘就是吴江九里石塘,府城就是苏州,白公堤就是山塘河了。徐文高在摄影镜头前告诉人们,作为大运河重要支流的山塘河,曾一度扮演大运河主航道的角色。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么有山塘,哎呀都是好风光……

  在评弹艺术家马志伟的评品山塘评弹书苑,点唱得最多的就是《枫桥夜泊》和《大九连环》。在几乎是苏州市歌的《大九连环》里,山塘与西湖一样,是一座文化名城最能打动人的名片。

  从名山虎丘,到千年阊门,这一条七里山塘是一道什么样的风景啊。

  在白居易眼里,山塘街是“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山塘河是白居易赖以自豪的杰作,叫他一声“山塘之父”亦不为过。他仅仅做了一年多苏州刺史就留下这样的政绩工程,不仅为两岸老百姓解除了洪涝之苦,在阊门与虎丘之间凿河修路开辟了一条便捷的通道,还为后世誉为“苏州第一街”乃至“中华第一街”的山塘图景绘下了精彩绝伦的第一笔。更为重要的是,山塘河让横贯中国四大水系的大运河与苏州的联系更为紧密。

  在宋代诗人范成大眼里,山塘是“柳暗阊门逗晓开,半塘塘下越溪回。炊烟拥柁船船过,芳草缘堤步步来”,乘船游与步行游两相宜,各得其趣。

  在清代状元毕沅眼里,山塘是何等风华清丽:“桃花三月水,双桨荡波轻。落日山更丽,乱萍风自生。旗亭名士酒,画阁美人筝。我欲图屏障,繁华染不成。”

  在大学者俞樾眼里,山塘则因五人义与葛贤大将军而充盈着浩然之气:“山塘七里烟波活,芳草萋萋埋侠骨。后人倘访五人碑,无忘有此一条葛。”

  在柳亚子眼里,秀色可餐的山塘河上流淌着历史的喟叹:“画船箫鼓山塘路,容与中流放棹来。衣带临风池水绉,长眉如画远山开。青琴白石新流侣,越角吴根旧霸才。携得名流同一舸,低徊无语且衔杯。”

  山塘街最大的粉丝无疑要数乾隆皇帝,竟然把山塘街搬到京城,在北京万寿寺紫竹院旁沿玉河仿建了一条以山塘街为蓝本的苏州街,而且30年后又在颐和园寿山北原样复制了一条街。

  当然,纵然贵为皇帝,复制得再好,终究不及真品。山塘永远属于苏州,属于氤氲着烟火气的人间。

  没有人不喜欢山塘。

  山塘是水巷的博览会、桥的博览会,是苏州古城的精华所在。山塘人家就“枕”在河流上,山塘人的生活就“枕”在河流上。人在山塘,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心便觉得踏实而宁静。

  到过山塘的人最难忘的便是水巷,觉得山塘街最大方自然的地方还得数水巷。漂在山塘河上,看两岸的房子清水出芙蓉般地在河边亭亭玉立着,河水想流就直截了当地流来了。遥想当年,山塘人想出门访友了,走出家门踏上河埠再跳上小船就凌波而去;想增添一些生活用品,就留心一下窗下河道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它们有不少就是为城里的人们送生活必需品的。现在已经少了些许诗意,但也无碍,有闲时,我们在山塘人家安安静静对着窗外的水和天读读书,同样十分惬意。读唐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读唐词“过尽千帆皆不是”,山塘水巷里的河上没有帆,只有橹,那就改成“过尽千橹皆不是”吧。等谁呢?你想起了许多发生在山塘街的缠绵悱恻的故事,对着静静流逝着的河水发呆。有叮叮咚咚的评弹弦索声隐隐传来,不知唱的是哪一对才子佳人的命运。

  发着呆的时候,你不知不觉地来到桐桥了。于是你也许会想起《玉蜻蜓》,或者那儿若有若无地响起了《玉蜻蜓》。长篇弹词《玉蜻蜓》的故事,江南人都是耳熟能详的。不过,怕是只有细心的山塘老人们才会留意书中的主人公徐元宰出生后,就是被丢弃在桐桥旁的。当年法华庵的三师太智贞生下孩子后不得不忍痛弃子,托老尼姑将襁褓之中的徐元宰送出,以腹佩玉蜻蜓作为标记并修血书一封。趁着夜黑,老尼姑抱着孩子从山塘一路急匆匆由西向东,但是走到桐桥就再不敢往前走一步——前面设着岗哨呢,慌乱之中,只得将孩子丢在了桐桥西圩旁的一家叫作朱小溪的豆腐店前。也是巧合,朱小溪从山塘白石会馆半夜看戏回来,看到了店门前有一个包袱,拾起竟发现是一个尚有体温的婴儿,于是赶紧带回家中抚养。不久朱小溪又因生活困苦,无奈把孩子卖给苏州离任知府徐上珍。后来被徐家抚养成人的徐元宰中得解元,得血书、玉蜻蜓始知亲生母亲,然后到庵堂认母,那就是后话了。

  你的身边人来人往,千百年来山塘街的人来人往中,有多少这样牵挂人心的故事呢?

  络绎不绝地背着画板来山塘寻找灵感的画家们关心的不是那些陈年的风花雪月,他们的最爱是水巷,是桥,是临水人家。画山塘也最容易成为画家,所以我们总是看到年轻的美院学生三三两两在山塘河边支起画板,邀请水巷陪伴他们一起走一条名扬画坛的梦之路。苏州画家们的作品中最受人们欢迎的、在各种画展中展出得奖的也大都是以水巷为题材的。山塘街是一张古琴,其中最容易拨动人心的一根弦便是水巷。

  要画出山塘风情看起来并不困难,只要掌握好几大要素就行,最重要的古人已经总结了:小桥、流水、人家,另外再点缀一些东西,无非粉墙黛瓦,临水窗户,河埠头,岸上花树,河中小船,以及“杨柳岸,晓风残月”之类,稍加渲染就可以了。要紧的是千万不要妄想毕其功于一画,想在一张画纸上将山塘景色一网打尽,最后总是弄巧成拙。要知道,千百年来的文人墨客不遗余力地对着这里写呀画呀,都没有将山塘写尽画尽,你有何能?

  是的,山塘街万千变化,神奇莫测,春秋晨昏,各有不同。上帝清楚,山塘是写不尽、画不完的。

  还是说桥吧。在山塘随便到哪一段走一走,都像走进一次桥的聚会,五步一登,十步一跨,谁也记不清一路上经过了多少座桥。山塘的桥每一座都像一条巧妙的比喻,使人浮想联翩,觉得山塘真是文采飞扬。或者说每一条巧妙的比喻都像山塘的小桥,在水陆频繁割据的地方,飞起一道道彩虹,使人们的想象力畅行无阻,酣畅淋漓。听说山塘街有画桥一十八座,试想,如果一篇散文里竟有十八条妙喻此起彼伏,那文章无论如何不能小觑。

  桥还是外地人了解山塘风土人情的好处所,伫立桥上,看傍水人家,绿树掩映,山塘女子在河埠上上下下,衣杵起落,声音远远传来,慢了半个节拍,如空谷回音,竟使人恍如隔世。看苏州姑娘上桥来了,对襟小衫儿尽是丝绸,潇潇洒洒,琵琶扣盘得雅致古朴,一级级石阶娉娉婷婷走去,风情万种;又有挽着满篮沾露香花的卖花姑娘,打桥端盈盈走过,空气中飘留着她幽幽的香气,使人情思恍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