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楼文苑品诗阁】总(376)期白荷小辑

 新用户6499dlrk 2020-08-25

作者白荷,男,北京人,曾在中学任语文教师四十年,现已退休。不爱唱歌跳舞;却喜琴棋书画。平时,园中活动筋骨;小径自由漫步。安然恬淡,怡然自乐。

《曾经沧海难为水》
文/白荷

元稹,唐朝著名诗人,与白居易同科及第,诗与白居易风格相近,世称元白。曾官至宰相,诗名与地位在当时都很高。曾作传奇《莺莺传》,其与莺莺曾有过一段始乱终弃的爱情经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是元稹组诗《离思》中的第四首。史载元稹十四岁,明经科及第。是当时少年得志的才子。当年他去长安赶考,半路上迂见才女莺莺,他们卿卿我我,互相爱慕,山盟海誓,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元稹为了求取功名,还是抛弃了莺莺。元稹写的唐传奇《会真记》,又称《莺莺传》(明王买甫的《西廂记》)也取材于此。就是那段生活的纪实。是元稹自己的初恋故事。爱情在一皭间敲击心门绽放出火花。虽有情人没有终成眷属。但那段灿若云霞的时光是无法忘怀的,无法磨灭的。喜欢一个人,认为他好,就再也看不上别人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就是元稹所发的感慨。

     说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那是写诗,说说而已。事过三年,元稹及第做了高官,地位变了,山盟海誓早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不久,就娶了夏卿女韦丛。三十岁上迂到才女薛涛,又迷恋了一段时间。同年韦丛卒。元稹写了《遣悲怀》组诗。有“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句。意思是整夜睡不着觉,思念死去的妻子。组诗表达了对亡妻沉痛哀悼之情。并立下了不在续娶的誓言。词苦情挚,读之令人鼻酸。后人论悼亡诗,都推此三首为冠。从诗句看,元稹不是负心汉。但令人遗憾的是,元稹并没有实践他的誓言。两年后,元稹在江陵贬所,又纳妾安仙嫔。三十六岁时,又续娶裴淑。(大家闺秀)

     后来,元稹曾回到过莺莺身边,但莺莺是个有志气的女子,对于这个朝三暮四,薄情寡义的人,莺莺怎么会再去接纳他呢?虽然此时他名声地位都很高,但对于莺莺这个有骨气的女子,怎么能诱惑的了呢?因此不再理他是必然的。物是人非,爱情已逝,再也找不回来了。千万不要相信什么山盟海誓,爱情永恒。生生死死的爱情也是有的。不仅是在诗文里戏曲了有,现实生活中也是有的。只是很少罢了。如,最近读到于凤至赵绮霞和张学良的故事,张宏驰和王秀珠的故事就是。也可以说是卿卿我我,生生死死海枯石烂了,非常感人。但是即便如此,其中也有多次变故。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爱情也是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相逢何必曾相识》
文白荷

《琵琶行》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这首长诗是作者遭受打击,沦落天涯,以及遭遇同样沦落天涯的琵琶女产生灵感而写出的。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6年),白居易四十五岁,因宰相武元衡被刺事件,坚持正义得罪权贵而被贬官到江州任司马。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的斗争意志逐渐消磨,消极情绪日渐发展。

第二年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到江边送客,就要离别之时,此刻秋夜的冷风中,枫叶和芦花在空中凄厉地盘旋飞舞。愁绪萦怀难解,没有料到忽然从水面飘来弹琵琶的声音,清脆悦耳,简直使时空都凝住了,一下子吸引了主人和客人,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又重新回到船上。在白居易诚恳相邀的情况下,弹琵琶的人才答应出来相见。稍顷,只见一位中年妇女从船篷下轻移莲步盈盈走出。她双手抱着琵琶,遮住半个脸,媚态的面容露出娇羞。侧影中见其鬓若浮云,秀眉微蹙,目光含羞。虽然已是徐娘半老,但风姿绰约,楚楚动人。谁人见了不喜欢,谁人见了不动容。但是,在似曾相识的艳艳容颜下隐隐约约的写满了惆怅与无奈。历经风霜的老练与成熟,使她悠然坐定而不卑不亢。纤纤素手抱着琵琶,羊脂玉般的手指轻轻的拂动琴弦,不经意似的弹拨了三两声,便有如云若泉的无限深情弥漫开来,穿透人的耳际,不由自主地轻易占满了人的心房。真正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啊!使白居易和客人无不为之倾倒动容。下边弹奏的曲调如何高妙,动人心弦,白诗中有细致的描述,就不重复了。当她弹奏完主曲,沉痛悲忆,似流又阻,如人之悲情欲说又止,乐曲越来越低沉,丝弦仿佛要凝绝了。这时四周冷冷清清,万籁俱寂,一切声音都停歇了,琵琶女微蹙双眉,轻声长叹,终于把隐藏内心的回旋与乐曲中的怨恨幽情,不幸的身世遭遇一泻而出。

琵琶女原是一个年轻貌美,能歌善舞,尤其琵琶弹得出类拔萃的京城女妓。官吏富商,有钱人,尤其是那些年少才子慕名蜂拥而至,每天宾客盈门,过着风流快乐的生活。但时间的流去年龄增长容颜渐衰,宾客渐少,门前来往的车马冷落稀少了。人到中年已无人欣赏,只好嫁给一个商人为妾。商人要做生意赚钱,看重的是利益,把和妻妾别离不当回事。就在前一个月到浮梁去做菜叶生意,把孤苦伶仃的她一个人抛弃在船中。说完自己的身世遭遇,第二次再弹“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和刚才的万马奔腾,刀枪齐鸣的激昂曲调完全不同,和此女悲惨遭遇却完全一样,是凄清悲伤催人泪下了。感动得满座伤心流泪。这其中最悲伤流泪最多的就是任江州司马的作者自己。

我们要问满座的客人中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和对她自己身世的述说,最受感动的流泪最多的为什么是作者呢?这是因为他们遭遇相同,境遇相同。琵琶女独宿孤舟,寂寞难耐之情境,和诗人受打击遭贬官,身处穷乡僻壤,牢骚满腹,郁郁寡欢之心境暗相契合。诗人对琵琶女的描述同情,其实就是对自己遭贬“流落天涯”的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相同的命运和遭遇,相同的凄苦心境和相同的音乐爱好,老天才把他们抛到一起。

揭开苏轼《卜算子》词的秘密
文/白荷

苏轼《卜算子》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有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顶,计时的滴漏声断了,夜深了,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这时只见有个幽居之人,独自往来徘徊,却好像是那空中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这只孤雁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匆匆离去,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捡尽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上甘愿清冷。

此词为苏轼于宋元丰五年被贬黄州寓居定惠院时所做。苏轼被贬黄州,当时生活困苦,虽然他心性乐观旷达,能带领全家努力摆脱困境,度过生活的难关,但内心的忧郁与寂寞是别人无法理解的。词中有两个形象一为人、二为鸿。但情景交融,人鸿交融,人亦似鸿,鸿亦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很难分清哪句是写人,哪句是写鸿。写景叙事抒情亦交织一起,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藕,生动传神,其高妙的艺术技巧,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和苏齐名的黄庭坚评说“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结合作者受打击,被贬官,当时落寞的心境,一般人们认为这首词是写作者自己。是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作依托,以鸿喻人,托物寓怀,表达自己孤傲自许,蔑视流俗的胸怀和落寞的心境。是写作者自己吗?可以这样理解,可有很多解释不通的地方,要说上阙是以物喻人是写自己,还说的过去。可下阙“惊起却回头”作者为什麽要惊起?惊起可为什么要回头匆匆离去?“有恨无人省”也可以说是写作者自己,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岭”怎么理解?有良禽择木而栖的说法,但当时就宋王朝一家统治,哪里谈得上择木而栖?作者何必要到沙洲上去受凄苦?确实疑问很多,解释不通。后来从一本书看到,元代《女红余志》记载,惠州兵马督监溫某有一女名叫超超,颇有几分姿色,平时喜习文,很通诗书文章,生性高傲,看不起那些不学无术的纨侉子弟,及笄后,有很多托媒人上门求婚者,都被她拒绝,十六岁就不肯嫁人。苏轼寓居定惠院时,他才欢喜的说﹕“这才是我的夫婿。”原来她早已暗恋上苏东坡了。但苏并不知晓,每到深夜吟诗之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可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又急匆匆的回身翻墙离去,只留下缥缈的倩影。此情此景不正是苏词中“时有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么?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当时指那位神秘而美丽的女子。后来她欲嫁苏轼而不能如愿,听说苏轼娶别女为妻,因而心中郁郁,无人能理解,最终郁闷而死。死后葬在一沙洲的旁边。这不正是“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岭”的写照吗?当时苏轼在惠州,超超暗恋之时,苏曾明察暗访,知其女心思,遂多次好言劝慰,答应为她择一佳婿。可后来苏轼贬至琼州(今海南)此时就再也无从提起。当时苏轼六十多岁,词人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多岁也不算老,苏轼为什么不纳超超为妾,却物色了王郎之女为姻呢?这让人不得而知,但超超郁郁而死,好像多少和苏轼有些关系。超超好像是专为苏轼而生。在苏轼离开惠州后,超超就死去了。(绝望了,不死而何)当苏轼在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心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赋此词,由此可见,此词是专为纪念超超而写的。数十字委婉隐晦的道出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这也是苏轼人生中的情感偶遇,苏也是一性情中人。其实超超并不知道苏轼长相如何,只是仰慕他的人品文才,就终生没嫁,郁郁而死。可见当时苏轼人品文才之高,名声之大,令多少粉丝仰慕,此女多情若此,痴情若此,高傲若此。多么的超凡脱俗,可谓天下一奇女子。莫怪苏轼为她写这首诗《卜算子》词,到了亦鸿亦人,亦人亦仙的境界。真是千古其人,千古佳话,千古魅力,千古佳作。

严蕊与她的词《卜算子》
文/白荷

严蕊,是南宋中叶著名的女词人,平生只留下三首诗。《卜算子,不是爱风尘》是对她悲剧一生的倾诉。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开花落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任。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这首词意思是,我并不是喜欢风尘生活,之所以沦落风尘,恐怕是前生姻缘所致。花开花落都有一定时候,只能依靠司花之神东君来做主。该离去终须离去,不离去这里怎能待得下去呢?若能将山花插满头(自由了),就不必问我到哪里去了。

作者严蕊,原姓周,字幼芳,出身富贵人家,从小也算过着优裕生活。其父母对她非常宠爱,不让她做粗重活计,读诗书,习礼乐,由于她聪慧异常,琴棋书画都有很深的造诣。十七岁出落的眉清目秀,冰肌玉骨,白皙清新,亭亭玉立。有倾城倾国之色,云容不让沉鱼落雁,气质亚赛闭月羞花。因其冰清玉洁,聪明异常,几年功夫,便诗词歌赋无所不知,四书五经无所不晓。她生性清奇高傲,看不起达官贵人,对那些公子哥儿,纨绔子弟更是鄙夷不屑,认为他们是酒囊饭袋,行尸走肉。父母多次欲把她嫁给有钱人家,都被她一概拒绝,抵死不从。她言道,“非吾所好之人,纵万贯家财,身居显位,无动于心,倘逼之甚急,愿自刎已成其志。”父母只好作罢。

不久幼芳父亲因得罪了权贵,被官府判为全家均充为奴隶。因家庭劫难,使幼芳也顿时跌入了低谷。此时幼芳年仅十九岁,由原来的富家小姐,花丛中的仙子一下子变成了布衣的普通女子。红颜薄命,尚处人生懵懂的幼芳,虽然不掩翩翩风姿,优雅气质,但惨遭不幸沦为营妓。这是她人生的第一次沉重打击,这一打击使她完全改变了人生境遇。沦为营妓之后改艺名严蕊。经过刻苦学习,琴棋书画,歌舞丝竹,无不精通,诗词歌赋文章古今无不知晓。名闻遐迩,有不远千里慕名相访者,真是红极一时。

老天爷对人的遭遇安排,往往是让人意料不到的。就在严蕊充为营妓时,遇到风度翩翩,英姿潇洒,又为人老实,行为端正的年青小官吏唐仲友。唐年青有为,人品文采出众,情趣高雅,两人一见钟情。唐不顾家庭反对和压力,毅然为严蕊赎身落籍,并带她回老家居住。虽然在唐家生活境遇并不好,但终究算有了一个较前为好的归宿。但好景不长,第二次打击又降临到她头上。

南宋淳熙九年,浙东常平使朱熹奉命到台州巡行。因唐仲友的永康学派反对朱熹的理学,朱连上六疏弹劾唐,其中两次专门论及到唐仲友与严蕊的关系有伤风化之罪。下令黄岩通判抓捕严蕊,并对严蕊施刑逼供。严说,“身为贱妓,纵合与太守有滥,科亦不至死;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诬也。”她说的义正辞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真是女中大丈夫也。像严蕊这样一个封建社会,毫无社会地位的卑贱妓女,竟然有这样的骨气,真是了不起。此事闹得朝野震动。

后来朱熹调走,岳霖任提点刑狱,终于释放严蕊。其实严蕊何罪之有,完全是坏人诬陷才使她成了封建官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顺便说到南宋大名鼎鼎的朱熹,虽然是理学大家,但其人品太差,打击陷害异己,为人行事竟如此卑劣。当岳霖问到她的归宿,严蕊以此词作答,“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若能山花插满头,还我自由之身,就不要问我到什么地方去了。后来严蕊回乡和母亲同住,过着普通农妇生活。这就是这首词产生的前因后果。

此词是一首在长官面前陈述衷曲的词,她在表明自己意愿的时候,考虑到特定场合,对象,采取了比较含蓄的的方式,以期引起对方的同情。但她并没有低声下气卑躬屈膝地下跪祈求,而是不卑不亢,既委婉又明白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暗示出作者,虽处倍受冷落之时,仍坚持自己的尊严,坚持自己对人生自由理想的追求。这是一位身处卑贱但又能自尊自重的风尘女子,婉转而又有骨气的自白。严蕊的故事感人肺腑,她让这首词流传至今,仍能震撼人心,使这首词成为宋词必选之词。严蕊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奇女子。

《李清照填词》
文/白荷

我仿佛看到清瘦憔悴的李清照,坐着牛车颠簸在烟尘滚滚的大道上。

这是公元1129年秋末的一天,花草树木都已经凋零,西风裹夹着寒意到处肆虐,大地一片肃杀景象。国破家亡,丈夫去世,贼兵入侵,避难奔走,南下金陵,走建康,逃浙东,让李清照吃尽了颠沛流离之苦。现在这亡国之恨,丧夫之哀,独居之苦,酸甜苦辣,一起凝集心头,让人无法排遣,无法忍受。她不能在这样颠簸下去了,不过还好,总算托人找到了一个临时住所。回到住处,那种凄清伤痛的情结久久不能散去,且莫名其妙的愁绪由心头涌出,弥散到整个空气里了。她提笔在纸上写下《声声慢》三个字。若大的庭院,空空落落,冷冷清清,让人感到是那样的孤苦寂寞啊,心里就好像被掏空了一样,又好像丢失了心爱的东西似得。丢失了什么东西呢?不用说了,其实李清照自己更清楚,自己丢失的东西太多了,不可能找回来了。但她心里不平和,自己的就不可能了,难道民族国家的也寻找不回来了么?她无可奈何情结难解,提笔有气无力地,缓慢地在题目下边写出“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难寻难觅,茫茫然不知所以。感到是心头凄凄惨惨,惨惨戚戚,愁苦像一条游动的蛇向人偷偷袭来。想入睡,难入眠,披衣而起,但寒冷加上孤独,这是多么让人难以忍受的凄凉啊。端起一杯酒,在这天暗云低,冷风凄凄之际,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径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她的难以愈合的伤口。一只白鸳鸯失伴了,独自在飞,孤单啊!唉!雁儿呀!你叫的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里暮雪吗?泪光迷蒙之中,暮然觉得那只孤雁,似曾相识,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的雁儿仍在,而良人已永远离去了,人鬼殊途,“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时,她忽然看到庭前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金灿灿满地堆积,再也没有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过去那美好的时日一去不复返了。好不容易熬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无尽的雨丝缠绕得人产生无边的愁苦,让人更烦心了。在看屋外那两棵梧桐树,更觉得自己孤单无依,凄凉无比了。守着这窗儿独自坐着,什么时候才能煎熬到天黑呢?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这种凄凉景象,心中的烦闷,让人如何能忍,如何排遣呢?这一切所积累起来的愁苦,不要说双溪的蚱蜢舟载不动了,就连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也要逊色了。这哪里是一个“愁“字能概括得了呢?《声声慢》这首词是写完了,虽然心头的愁苦没有完全排遣掉,但心情总算好多了。

夜深沉,恐怕已是三更了。

我们的女主人公疲惫达到了极点,是一整天牛车的颠簸,搞的她困顿不能自制了,可能已经入睡了。睡吧,安静地睡吧。明天,我恐怕仍然会看到她坐着牛车,颠簸在烟尘滚滚的大道上。

西楼文苑欢迎你

西楼文苑》致力于传承与发扬中国文化,定时推送,分享经典,领略中华文化之瑰丽。西楼文苑长期等待有爱心的老师加入  ,主编 群管 顾问  虚位以待,共同创造一个纯文学的平台,感谢您的支持。

《西楼文苑》约稿:  

1:作品必须本人原创,不可一稿多投。一个月未见播发,可自行处理。

2:本平台可发诗词,诗歌、散文、随笔、杂文、小说、字数不限。

3:作品赞赏费用,三天内的百分之六十给作者,百分之四十用作平台运转。低于10元的赞赏金不再发放给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