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楼文苑品诗阁】总(950)期张少仲小辑

 新用户6499dlrk 2020-08-25

         张少仲,网名平平淡淡,1949年生,湖北汉川人。现居武汉。中专学历。当过知青、教师、公务员。曾在各类报刊发表报道、通讯、论文百余篇。爱好诗词、散文。

       幽幽小巷品扬州

   ——东关街印象之一

 张少仲

       离开金陵时,灿烂阳光让夏热溜了出来,31度高温使人汗涔涔,广陵就用这般热情迎来各方游客。江苏扬州南临滔滔长江,东依静静运河,“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平添了这座古城的无限风韵。

       自古就有“北京胡同扬州巷”之说,到扬州最该逛的是老城的小巷,这些小巷依托东西以旧城东关街为基准展开,东头畔着当年隋炀帝开凿的古运河,西头一大片依稀可见那个远远安静坐着的扬州。此街两边无数小巷深藏着无数宝贝,在这里你会打听到许多动人故事,你会领略地道的扬州味道。因为当你徜徉小巷,抬眼突然发现你已站在中国四大名园门口,你不必惊讶;当你不经意间发现久慕其名的幽深大宅时,你也不必惊讶;当你闻香而至,发现曾让秦淮河涿香的谢馥春时,你更不必惊讶,扬州当深厚与繁华交织在一起时,低调就成了习惯。       

       我住宿在我女儿帮我网上预订的东关街7天酒店,这是一条能穿越千年看扬州的大街。扬州的老城区都集中在东部,这里有密集的居民区、文物区、商业区,这里最能展示真实扬州。历史文化、名人故里、民俗情调、美景美食等在这里都可看到。这条长2公里的街,串起了扬州的过去现在,把一个个光芒四射的瑰宝捧在你眼前,供你鉴赏。一直以为扬州是江南代表,其实它却卧在长江北岸,历史至今繁华依旧,因为首次来此觉得它比武汉精致,扬州人宁愿浓缩精华也不要无限膨胀。我还尤其觉得扬州人像台湾人一样,热情好客给人温暖,我和李君在各小巷凭嘴问路,虽颇费脚力,但都得到他们耐心仔细指引。      

       正是如此,千百年来养成的浓郁底蕰向扬州每个角落浸润,加之古运河的便捷带来盐业商机,大批商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于是房屋越建越多了,街道被挤得越来越窄了,慢慢形成了一条又一条狭窄的巷子,扬州又有巷城之称。故这些巷子如今在扬州历史街区东关街随处可见。与武汉老汉正街一样,扬州巷子纵横交错,较出名的小巷就有500多条,它们方整有序,互相联通,生机勃勃,承载着扬州太多的历史风情。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这些小巷,扬州就失去了魅力,因为扬州的浪漫很多潜藏在这曲折幽幽的小巷里。        

       东关街是一条别致的街,深享漫步其间之趣,这里没有高楼大厦,街巷低矮平屋,满眼青砖黑瓦,四处密匝匝黑压压,虽不及粉墙黛瓦的轻灵,但也给人稳重厚实。在一户挨一户逼仄的巷子里隐藏着一群当时富可敌国的盐商,他们重门深巷,把城市铺满,成就了扬州而今特有的风情。我们从头天傍晚直到次日流连这些巷子,生怕忽略掉那一座座承载扬州历史份量、各有个性的钟鸣之家或鸿儒之舍。如著名作家朱自清故居在安乐巷27号,为晚清所建;江上清烈士故居在东圈门16号,没有匾额的大门紧锁,江泽民年轻时随养父生活在这里;在汪氏小苑,我们参观了今存扬州最为完整的盐商住宅大院。此系清末民初盐商汪伯屏所建,也是扬州典型的三间两厢格局组群的传统民居。住宅分东、中、西三条轴线布局,各为三进,东路春晖堂构建尤为精致,其楹联、匾额皆为原物。在东、西轴南部和宅后叠石为山,种花植木,分别建有四个庭园,将住宅与园林融为一体。此小苑玲珑曲折、规整中庸,令人赞叹。我们踩着年久油光的石板路,沿小巷探寻,只感觉小巷低调沉稳,千万不可小看了巷子里的人家,也许在门口穿布鞋听评书的,或是我们进屋问路的,正是一位古玩史学行家或盐商后裔也未可知,果如其料,那位笑容满面走出家中到巷口指路的先生就是大盐商后人。       

       扬州是个吃得好的地方,尤其是清淡地道叫我心满意足。朱自清《说扬州》用了很大篇幅都是写吃,他是位十足的吃货,笔下的扬州包子、淮扬菜肴隔了这多年,我在东关街慕名品味起来仿佛还是那个美味,比在武汉吃的味道正宗多了。朱先生当年描述“扬州的小笼点心,肉馅儿的、蟹馅儿的、笋馅儿的且不用说,最可口的是菜包菜烧卖,还有干菜包子。菜选那最嫩的,剁成泥,加一点糖一点油,蒸得白生生的,热腾腾的,到口轻松地化去,留下一丝余味。”看完这段文字,我再吃包子就有种穿越时空和回味无穷的感觉。我们在扬州吃狮子头,跟在武汉吃很不一样,比乒乓球大,清淡如茶,丝毫尝不出肉的肥腻,慢慢入口,几乎不用嚼,软软地滑入胃中。再瞧瞧餐厅四周,红灯下,纱幔里,浓现扬州之精致,菜品同样之精致,无论是色泽还是菜相,精致的菜都是小盘,酒也是小盏。在丝竹乐声中悠适地尝一口淮扬菜,品一壶茉莉茶,确使我感觉扬州虽地在江北,魂却实实在在是江南,恨此生不做淮扬人。       

       首到扬州便将这里的幽静柔美印在心中,在夜风吹佛下,我陶醉于元代有首《咏扬州诗》:“画鼓清箫估客舟,朱竿翠幔酒家楼。四成列屋数十万,依旧淮南第一州。”

       静静运河淌千秋

   ——东关街印象之二

 张少仲

       从东关街城门过马路,只见耸立着一座飞檐翘角的大牌坊隶书“东关古渡”,站立于此即看到闻名遐迩的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最长的一条人工开凿的河道。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百万民工用5年时间开凿出了隋唐大运河,北起燕山脚下北京,南至钱塘江畔杭州,全长2700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地跨8个省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是至今仍在流淌的人类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全球古代四大工程。        

       智者乐水,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当我站在东关古渡台阶下,目睹那面长10米题为“大运千秋”的隋炀帝巡视运河巨幅浮雕壁画,转眼又见古运河宽阔平缓,两岸杨柳婀娜多姿,在这个历史长廊中不禁浮想联翩。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隋唐大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全长约20多公里,可以说,一部大运河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古代扬州发展史。大运河哺育了扬州,成为扬州的根,尤其在古运河沿岸,留下了康乾大帝数次巡游在此、鉴真和尚六次东渡由此启航、马可波罗游此做官的足迹;也留下了历代著名文人墨客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这些千古名句,无不与大运河一脉相承。       

       古运河是东关街的母亲河。我在东关古渡徜徉,在这个从小就向往的历史长廊中,慢慢地看,慢慢地想,走进扬州,阅读扬州,感受扬州。这条古运河从扬州城东南临此渡穿越而过,沿河不仅水景秀美、河道迂回,而且历史遗迹星列、人文景观众多,与两岸民俗文化、市民生活息息相关、融为一体,扬州故千百年来河兴城旺。到扬州东关街,不得不说“三把刀”,它居然已有2500年历史,几经沉浮铸就了如今的传奇。扬州史上就是一个十分悠闲城市,像平缓而淌的运河水,过着平和自在的生活,最能代表这种特性的,要算剃头刀、修脚刀、菜刀了。他们剃头不单是为了剪理头发,更像是找乐;他们爱洗浴“晚上水包皮”,饭后下澡堂然后在舒适躺椅上修脚;他们爱喝早茶“早上皮包水”,因十分讲究各式各样早点,故扬州师傅刀技了得。扬州“三把刀”看似调侃,实则折射出的是扬州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时世更迭,无论富贫,扬州人永远把生活过得那么舒缓、精致和趣味,他们把休闲写在这个城市的各处,永远活得有滋有味。       

       人们都说扬州自古出美女,这座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明清盐商更是挥金如土,夜夜笙歌,精制水粉胭脂愉悦美人。天下香粉,莫如扬州,在东关街这个当年的商业中心,谢馥香这个300年老字号,中国最早的化妆品企业,是此街上一朵开不败的奇葩。那时赚大钱的盐商们上北京找关系,就把谢馥香的化妆品带进皇宫,深得娘娘妃子欢喜,一度此品牌有了“官粉”称谓,因此称扬州香城也无厚非。走进直销店,香气果然扑鼻,那些悬挂的香囊精致漂亮,香味幽,似从古代而来,让人思绪缠绵。我觉得谢馥香的包装很有明清味道,怀旧自然,试了一款护手霜,清香持久。自古佳人化妆是锦上添花,东关街上鳞次栉比的商家,数香粉世家谢馥香漂亮,无论从铺面装潢、产品陈设,还是美貌如花、嘤笑盈盈的店员,都是街上靓丽的一道风景,给人愉悦之感。        

       2000余年不老古运河,给扬州以巨大的生命活力,河畔的这条东关街,也给我们许多欢欣。“青砖黑瓦东关街,细腰佳丽鹅蛋粉,”读着杜牧这首诗,我们不得不再次感叹扬州,恍如梦幻。

         娓娓自清传风神

     ——东关街印象之三

      张少仲

       顺着头天夜幕寻找的地址,是日一早我和李君便来到朱自清故居。朱自清(1898一1948),原名自华,即苏轼“腹有诗书气自华”之意,为了勉励自己不与旧世俗同流而洁身自好,便易名自清。取字佩弦,意思要像弓弦那样将自己绷紧,江苏东海人。他5岁随家迁来扬州,在东关街生活了14个春秋。古城扬州的灿烂文化陶冶了他的情操,激发了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他的家国情怀。他宣称“我是扬州人”,即使后来身居异地,也常常眷恋着这块养育过他的土地。       

       我很喜欢朱先生的文章,景仰先生做人的骨气。我们拐进一条旧石板铺就的小巷,就到了故居前,这是扬州老城里一幢再普通不过的四合院民宅,青砖灰瓦,寻常却经典。正堂屋里,木桌木椅居中临墙,墙上挂有康有为书“开张天举马,奇逸人中龙”对联,出自洛阳龙门石窟联中珍品。东侧的单门独院是先生卧室兼书房,朴实清新的散文名篇《匆匆》就是在这简朴房间落笔。见此我似乎嗅到了至今还袅绕不散的阵阵墨香,饱含着怀念亲人感恩长辈的浓浓意味。我想朱先生当时所体现的这种知识分子的良知道义,与当下有些所谓知识分子的德性简直是天壤之别。        

        故居后院先生资料馆里,陈列着选择后的资料图片和部分著作,精要展示了他一生勤奋刚直的轨迹。 

       朱自清写文章也认真。他是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散文是我最喜爱的文学形式,先生则是我最崇拜的散文大师。1925年后,朱自清将主要精力由写诗移向散文写作,其散文风格清秀隽永、质朴腴厚,有鲜明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他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融入西方文化交流,创造了中国散文的体制风格。他与徐志摩一样,字里行间总有柔美气息,只是徐的柔美有西方建筑味道,朱的柔美倒是中式园林的婉约与含蓄。       

       最能传达朱自清散文风神韵致的,是取材于他一己生活的抒情、叙事、写景之作,其中最负盛誉的精品是《背影》、《给亡妇》、《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些散文虽以事传情,用笔朴实,却有极强的感情冲击力。朱自清脍炙人口的美文数量并不多,但精品却不少,其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正是由这些美文所共同表现出的艺术成就奠定的。一是真情实感的注入是最重要原因。《背影》中父亲的舐犊之情,《给亡妇》中悼妻的自忏之情,或温厚、或感伤、或幽默,尤为动人;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所写散文不失诗人本色,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清华园一个平常的荷塘,在这位散文大家笔下,简直无美不及:淡淡月色、田田荷叶、薄薄春雾⋯⋯组成了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往往招人入内、亲临其境;三是缜密精巧构思;四是清幽细密的语言。        

       参观朱自清故居,觉得来人稀少,显得些许空寂清冷。也许我们过多偏重于财富上的向往和生活上的享受,有些忽视或缺少了对历史精粹的汲取和民族传统的涵养。当然这也用不着过多的感叹和遗憾,因为生活在当今的人们,犹如地面上的大江、小河,各有各自的路径和喜好,无论是奔向大海或是灌溉禾田,都会有声有色地施展自己的本能,滋润着我们各自的人生。       

       记得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散文里有一段娓娓道来的述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启迪和传感吗?

英雄帖

诚邀各路英雄加入  

 都有你展示的空间  

群主主编的微信13770516499

西楼文苑群

西楼文苑精品群

西楼文苑品诗群

西楼文苑不绑卡群

西楼文苑朗诵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