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赣鄱专栏 | ​王渊富:他,始终搁不下手中那支笔

 香落尘外 2020-08-26

【赣鄱专栏】


主编:胡柏涛

执行主编:徐和生/宁宏翎/王智林/朱爱华/胡迎春/柳依依

特约摄影:汪填金

文:王渊富 / 图:堆糖

在江西横峰县有一位业余作家,虽谈不上名震文坛,著作等身,却也算是上饶市范围內颇有影响的一位编著者。如今他已是75岁高龄且患有眼疾,但仍搁不下手中的那支笔。他就是江西省作协会员、江西省报友联谊会理事、横峰党史研究专家黄国城先生,笔名葛城。

2020年6月的一天,笔者来到位于枫盛广场后的老汽车站家属房的葛城先生家中拜访。我的到来,葛城先生很高兴,因为我在2005年到横峰报社做记者的时候,曾有幸与先生共事一段时间,聆听过先生的教诲。

当时《横峰报》每周一期,我是文字采编记者,常常跑外勤,到乡镇,到田间地头去获取第一手资料。那时,葛城先生已经退休,因为对写作的热爱,又欣然接受县委宣传部的返聘到报社工作。葛城先生负责报纸第三版副刊的编辑工作。作为副刊编辑,葛城先生负责约稿、修稿、编稿、排版、校对等工作,有时还要自己写稿,事务琐碎、繁杂。

每次在编辑部,遇到葛城先生,总能看到他正襟危坐在桌旁,逐字逐句地推敲稿件。稿纸上,他用红笔对文章进行修改,有时会发现一篇文章的空白处,被他用红笔写得密密麻麻;各类编辑符号,让外行的人看得眼花缭乱。时间久了,葛城先生会摘下老花眼镜,站起身,揉揉有些酸疼的腰部,活动活动颈部。少顷,又伏案工作;从未听他说过一句苦,喊过一声累。葛城先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至今想来仍然历历在目,深深地影响着我。

喜爱文字创作的人,坐在一起,不知不觉就聊起写作来。谈起写作,先生有说不完的话题。记忆的闸门,随着葛城先生的叙述,一一打开。

兴趣爱好为年少时葛城先生的写作插上理想的翅膀。葛城先生从小爱好语文课,每当读着富有情感的课文,他便爱不释手,连读几遍。有的文章,竟读得热泪盈眶、泣不成声。一天早上,读高小的葛城朗读李大钊的女儿李新华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读着读着,他完全沉浸在一个共产党的创始人,无产阶级革命家被绞杀的悲愤之中,与作者一起悲痛,与烈士的亲人一起哭泣。父母还以为他受到了什么刺激,这么伤心,这么难过。

时隔六十多年,葛城先生还对我戏笑着说:“我小时候,太容易动感情了。遇上一点不顺心的事,就落泪。所以年老时,患上了干眼症,是不是年轻时把眼泪流光了。”虽说是句玩笑话,但葛城易动感情,却是真的。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爱读文章并且带着感情读,与书中人物同喜同悲,这才是真正的朗读,近于朗诵近于表演。作文时,方能身临其境。





葛城先生读高小时,虽说还只有十二三岁,但已经是个爱好写作的孩子了。他的爱好不是口头上的爱好,而是付诸于行动。小学生一般都怕写作文,一到作文课就头痛,咬笔杆。他却不满足老师每两周一篇作文的要求,他每星期写一篇自己命题的作文,让语文老师批改。不在乎老师给多少分,关注的是老师的批语、评价。良好的作文基础,使他小升初考试时,作文可以不打草稿,一气呵成,语文考试第一个交卷。

15岁那年,葛城考取了上饶师范。在师范读书,没有高中那样激烈的竞争,学习相对轻松,他把兴趣放到了阅读小说,朗读诗歌上,当然也不放弃写作。学校没有校刊,但有几块黑板报,用于展示学生习作。他是班集体中上稿最多的一员,班上的好人好事得到宣传,同学们对他非常赞赏。毕业时,班长吴家骐给他的留言上写有一诗,其中一句是“何时报刊见你名”。这是对他莫大的鼓励和鞭策,文章见报见刊便成了他写作追求的目标。

这一目标,随着葛城先生从事教育、民政、党史、宣传、文联等工作得以实现,他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写作,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散文、杂感、通讯、史论等文章200余篇,50余万字。主编或参与编辑地方党史读物10本;出版《古今联话选编》《古今诗话选编》《抹不去的记忆》《闲言碎语》《人生走笔》等多部书籍。

2005年,葛城先生被县文联举荐,文学爱好者推选担任横峰县首届作家协会主席,这一干就是十年。十年中,编辑发行10期《岑山文苑》,编印了散文集《横溪一曲》,活跃了横峰文坛,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期间,先生培养挖掘了一批文学新人。年岁大些的有高振永,没有写作基础的老高同志,在葛城先生的鼓励下,从编写岑山传说逐步踏入写作行列。每一次,葛城先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写作体会,与他进行交流,后来高振永老师也在横峰文友里,闯出了不小的名声。

文学新人、地税局的洪云,散文写得花团锦簇,是葛城先生入驻横峰报副刊培育出来的新秀。对洪云的来稿,葛城先生总是看得特别仔细,从遣词造句,到标点符号的运用,都认真琢磨,力求完美。偶然的机会,听友人谈起洪云,说是每次参与亲子活动,都会写个美篇,好看得不得了。今日横峰文坛文学骨干,大都得益于先生的培养。

今年6月,先生在岑山文学平台刊登的《古稀老妪学创作》一文,“由衷佩服叶银凤老师,比我还大两岁,77岁了,还创作几万字的小说,我应该向她学习。”葛城先生感慨地说道。是啊,听到感人的事,见到干事创业的人,先生总是情不自禁地拿起手中的笔,讲好幸福新横峰故事,弘扬社会正能量,传承红色基因。

说起与文学结缘,葛城先生其实也是我的领路人。记得那是2006年的上半年,一天我正在整理采访稿。

“小王,我给你说个事。”葛城先生和蔼地对我说道。

“什么事呀?您说。”我赶紧答道。

“你愿不愿意参加县作协啊?我觉得你有写好散文的天赋。”

“好啊。”

在先生的动员下,报社全体记者都加入了县作协,成为县作家协会会员。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真有些徒有虚名了,活动参加得不少,作品写得不多。只能是暗下决心,今后多动笔,多出作品,也不辜负文学前辈的一份心意。

“来来来,小王,到我书房里看看。”葛城先生带我来到他的书房。书房门上,挂有“痴迷斋”三个字的门牌。“这一辈子,与写作结缘,痴迷于文字,也敬畏文字。”葛城先生解释书房名称的由来。

一间陋室,左边靠墙摆着一排书柜,临窗设有一桌、一椅、一台灯。柜中,满满当当地摆着书籍、杂志、报刊。第一个书柜上面主要摆的是葛城先生参与编辑或出版的书籍,也有他发表文章的刊物。“你看这是《老友》杂志,有我发表文章的我就保存下来了。”打眼一看,还真不少,《康乐寿》等各种十几本杂志叠得高高一摞。

旁边几个书柜,整齐地摆放着一摞摞的报纸,因年代久远,纸张泛着米黄色的光泽,还未打开柜子,一股好闻的油墨味就已经沁入鼻腔。用这些报纸,葛城先生在政府机关、学校、社区、营房等地,举办过“迎七一”、 “庆国庆”、“迎香港回归”等20余次报刊展示活动,参观者、题字者络绎不绝。“听到感人的事,我要写下来;看到秀美的景色,我也会情不自禁拿起笔来;看到横峰的变化,就更停不下笔了……”葛城先生的话,让我这个后辈汗颜。

正在写稿子的时候,又在香落尘外网络文学平台看到葛城先生的“故乡系列”一组散文,我欣然阅读。想不到,七十老翁也跟上了时尚,与年轻人一同玩起了网络文学。这一份对文学的执着,对写作孜孜不倦的追求,令人肃然起敬。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古有诸葛庐,今有痴迷斋。古稀长者爬格子,自叹有笔搁不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