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女儿: 明明你是千干万万教师队伍里的一名园丁。芳龄26,下学期你将走进教学的第8个年头。在此,我想深情寄语于你。 1)不忘初心 明明不管你是优秀的还是平庸的,正如你在投胎,我们做母女一样,你别无选择,我欣然接受。命中注定我们血浓于水的亲情,一生一世情缘延续。 你职业规划选择了当教师。就要砥砺前行,不忘初心。不管是条件多么艰苦的边远农村支教,还是渴望条件较好的城市教学。现实与理想落差很大。你迷茫,纠结了好一阵子。农村支教确实条件要艰辛很多。还是被眼前的农村学生一张张稚嫩,纯真的笑脸,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沉醉了,释怀了。没有一颗全心全意为基层支教的爱心,孩子们的希冀就掐灭了。 你全力以赴,把自己当成全能的主力队员,成了孩子们当中的知心姐姐。农村支教的5年,你开阔了眼界,在磨练中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师生情,综合素养得以较全面的提升。你也会不自觉地把阅读,写作,演讲,音乐,书法,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形式整合到你的语文教学中去。 职业一旦选择就坚定不移,无怨无悔,不忘初心,就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向阳而生。 女儿你从长沙一师就读了五年,一毕业就奔赴边远农村支教五年。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秉持心气,向阳而生。教师是应具备处变不惊的定力。教育最大的魅力不在于空洞无物的说教,而在于言之有物的感染;不在于教师权威声望的震慑,而在于语言的锤炼,情感的共鸣,灵魂的震撼;更在于娓娓道来的连惯,润物细于声的影响。让我想起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安静平和。 人必须积极向上,向阳而生。前几天你同我聊天,我问你暑假怎么过?你低声说:'想找点资料来学习,准备考研,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我窃喜,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在后援支持你,坚挺你。 女儿呀!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是要不断拓展自己知识层面的广度和深度。既要仰望星空,追求言谈举止的不俗,又要脚踏实地,注重日积月累的坚持。使你在跌宕起伏的生活里拥有处变不惊,温柔安定的内心。终身勤于学习,精进自我。 只有阅历达到一定程度,你才能深切明白顺其自然,出口成章是无需思虑的有为法,信手拈来皆合天然妙趣,不偏不倚,左右逢源,应事应物恰到好处…… 顺其自然更是一种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定力修为!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你的阅读储备量,写作,命题,选材,文体解读,美文赏析,教学设计,这些都是你具备的基本能力。一层一层的深入,一点一点直击内核,你才具备更高级的修为。但愿时光清浅,不负流年!你说呢?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流派纷争,改革卓有成效,其结果举步维艰。语文教学的过程逐步演变为纯知识,纯技巧的教学和模拟考题的反复演练,影响了学生思维,个性特长,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 所有处变不惊的背后,都是浮浮沉沉的过往;所有勇敢面对的背后,都藏着一颗不服输的心;所有成功的背后,都是孜孜不倦的探求和执着;所有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是来自苦行僧般的自律。 3)自我突破。 腹有诗书气自华。日积月累,书读多了,见解独到,感悟多,灵感来自于此,写作起来就得心应手,这些我感觉有一种澄澈空灵的东西存在。你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自我突破。 最简单的道理,鸡蛋由内而外打破是一个全新个体生命的开始。打破前万分痛苦,一次又一次的剥离,超脱,挣扎,磨砺意志的时刻。打破后,绽放光芒,精彩绝伦。破茧成蝶,凤凰涅槃重生都同理,你顿悟后会有全新的发现。 女儿呀!我感觉语文教学也需要随机应变,灵活运用的魄力。不管面对知识层次更为低浅的基础教育,还是中学语文教学。不管是讲故事,设问式,反问式,亦或是声情并茂的朗读式,诗词歌赋的韵律作为方法,以聆听,感受音韵意象之美为教学内容,用带有磁性的朗朗读书声连缀,如痴如醉,如切如磋。 总是浅浅的教,深情的悟,浅浅并不肤浅,不随意,只用简单的教学方法和精准设问式引领学生一步步进入文本……逐步引导而渐渐流畅生动,精彩纷呈。 女儿你可以多尝试公开课,那是快速提升自己修炼的道场。当下的语文教学要不断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应放到议事日程上。只有循序渐进,构建和谐,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你可以多花心思,精心备课,主动请领导,同行来听课。只有多次的尝试,实践,失败,才能成就你快速成长,蜕变。听课后请领导,同行认真,深入评课打分。努力做到优点说通透;缺点不敷衍,不遗漏,客观公正;策略系统,全面。自己写好总结,心得感悟。一日自省,是回忆,是成长,是激励,更是鞭策!公开课是最好的自我突破和提升。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决定教育工作优劣的是教师的素质,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 女儿你的职业是崇高而伟大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在这个社会上,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要始终谨记,教育,读书的终极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深爱你的妈妈 2019年7月24 |
|
来自: 小桥流水444ohz > 《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