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轩夜读:季羡林同学1936年在德国感受到的年味儿

 梅轩画舫 2020-08-26

江西人民出版社

季羡林文化基金会等编

季羡林同学1936年在德国感受到的年味儿

季羡林是1935年8月31日从北京启程去德国留学的。先到六国饭店买火车票,再到德华银行兑换马克,然后去俄国大使馆办理签证,再到哈德门去换美金、日金。第二天早晨8点坐上火车,过山海关,进入伪满州国,经长春,9月2日晚到哈尔滨。

晚上他到街上去闲逛,惊奇地看到,“只要是中国买卖,大铺小贩,十九是山东人,足见山东人在此地的势力。”

季先生作为一个山东人,临要离开祖国了,看到这里到处都是山东老乡,自然感到格外亲切。

9月12日,过境莫斯科,13日过波兰华沙,14日凌晨4点就来到了德国。

他在这天的日记中写道,“(一进德国境),气象立刻不同,一切都是那样干净有秩序,真不得了。八点到柏林,街道之干净又不能不令人惊奇。”

就是带着这样的惊奇和对留学生活美好的憧憬,季先生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德岁月。

梅轩手上的这本《季羡林日记》共有六册,这是其中的第一册。

下午从老家回来,在沙发上打了个盹,醒来觉得现在的过年跟小时候确实不一样了,年味儿也越来越淡了。于是就忽然想知道当年季先生这个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小伙子是怎么过年的?于是就把这本日记找了出来。

这册日记从1934年11月24日写起,到1936年10月4日结束。因为全部用的是公元纪年,所以即使仔细翻阅,也没找到几处关于春节的记录。

翻到1934年1月1日元旦这一天的日记才知道,那时国民政府用法律的形式取消了春节,而且春节期间公职人员不放假,元旦倒是放假五天,目的是强制人们过洋节元旦新年。也许那时的国民政府认为,只有这样,才是融入世界先进文化,才能快速进入现代化。但当时国民其实并不买账。所以,我们就看到季先生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

在家,极感寂寞,新历年我总觉得没有年味。说实话,我真赞成有年,人们忙碌一年来,就只在过年的几天痛快痛快。现在新年一般人不愿意过,旧年又不允许过,弄得仿佛武大郎盘杠子,上下不够头。难乎为今日之人矣。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政府取消春节,强制过洋节,还是觉得不适应,不满意。原因就是公历新年没有年味。元旦可以放五天假,旧历春节却没有假期。人们普遍认为,忙碌一年来,就盼着过年的几天痛快痛快,新年有假期人们不愿意过,想过旧年春节,政府又不放假不让过,真是难为死人了。

很显然,国民政府的这项法令并不适合国情,人们也不赞成。所以,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不管你禁止不禁止,民间照样还是要过春节,大人买鞭,小孩儿放炮,老头买顶新毡帽;过了腊月小年,每家每户就开始打扫卫生,送灶王,蒸馒头,酥菜,炸肉,贴春联儿,祭拜祖先。这些老一套,就是老百姓说的年味儿。

既然在国内都捞不着过春节,季羡林到了德国,那就更没法过了。再说人家德国人也不愿意啊,哪个德国人要是过中国春节,是不是也要被同胞们骂作“崇洋媚外”呀?虽然这个所谓的“洋”并不值得人家“崇”和“媚”。

当然我们国民的普遍心理是,你的节我要坚决抵制,但我的节如果你们想过的话,我则是非常高兴和非常有成就感的。或者说,我可以同化你,但不允许你同化我。

转眼一年过去,1936的元旦来到了。在当天的日记中季羡林写道:

昨天夜里回到家里的时候,房东还没睡,隔壁也大奏其钢琴,窗外小孩子接二连三地放起炮竹来,刚才觉得不像过年的感觉立刻消失了,反而觉得真有点年味了,然而同时在自己的心情上却又惹起许多捉摸不定的情绪,我想到故乡,想到家,想到在家里过年的情景。在心头有点淡漠的悲哀。

原来,德国人过元旦新年也和我们中国人差不多呀,小孩子也喜欢放炮竹。

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小季,觉得那浓浓的年味儿又回来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年味越来越浓了,那思乡的情绪可也越来越浓了。

季羡林在德国的留学生活是极紧张又枯燥的。刚到德国的时候,德语口语、听力都不行,学习的梵文又异常艰深,中国同学又少,所以每天都感到非常孤独。

有时候收到国内的报纸,看到的也多是军阀混战、日寇入侵,蒋介石政府却还在起劲地围剿工农红军。季羡林对自己的前途异常迷茫,他在日记中哀叹道:

命运寂寞,我怎样忍受得了呢?......在这许多杂乱的思虑之中始终没离开我的就是国家究竟要走到什么地步。一下送掉几省,使对方不费吹灰之力,在中国历史上还找不出先例,虽然过去有许多时代也受到过外族的侵入,而且元和清也亡过国,但却都亡得轰轰烈烈,使对方费较大的力,现在这算什么呢?白白送掉几省,连一句怨言都不敢发。真让人气愤、窒息。再想到自己忍受着极大的困苦到异邦来读书,国家弄到这个样子,他日学成归国又有什么用呢?我对一切都看得没有兴趣,对一切都不起劲。

他说,这是我在外国过的第一个年,但在这样平淡中就过去了,我觉不出今天同昨天有什么差别,但在晚上拿起笔来写日记的时候,才深切地意识到这已经是一九三六年的正月了。这意识又带给我一团莫名的怅惘,我究竟不知道自己是快乐,是悲哀。仿佛春晓的轻梦似地,旧的年飞去了。

现在是2018年的正月,想想,距离年轻的季羡林写下这些日记,已经82年过去了。近一百年的时光,真如白驹过隙。

季先生当年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淡了,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命运都非常渺茫,他的年味儿里总是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悲哀和寂寥。当年他没想到、后来却亲眼见到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所以他在晚年对东方文化的复兴与国家的繁荣昌盛是充满信心的,因为他曾经亲身体会到过去国家民族的落后与无望。

至于“年味儿越来越淡”的问题,则是我们国家处于经济文化转型期遇到的必然矛盾,需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建设与创造,而不是像国民政府那样简单地一禁了之。传统的年味儿淡了,实际上是一种必然,抱着旧的东西不放手肯定不行,我们必须用具有民族特色又能让人们乐意接受的新的文化元素去构造和充实。随着我们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珍视,与世界现代文明融合越来越和谐,国民文明素质越来越高,国民文化心理越来越自信成熟,新的年味儿一定会越来越浓郁、越来越芳醇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