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费在“漂移”

 德培论道 2020-08-26

美国电视剧《顶级邮轮生活》给邮轮旅行描绘了一幅美好图景:甲板、泳池、阳光浴场、百老汇歌舞……时而热情奔放、时而活泼嬉闹、时而浪漫温馨,以爱之名挑动观众的视听神经。

如今,邮轮游已飞入亚洲寻常百姓家,据国际邮轮协会报道,2015年我国邮轮出境旅客为124万人次,2016年达212.26万人次,首次突破200万人次,同比增长91%。中国游客总数位列全球邮轮游客数量第8位,但中国邮轮市场渗透率只有0.05%,排名第一的美国是中国的73倍。

与欧美邮轮游不同,亚洲游主要集中在日本海岛、韩国(近期因萨德事件中国乘客拒绝在济州岛下船),当日本、韩国张开怀抱迎接“有钱任性”的中国游客之时,香港却黯然神伤,2016年来自内陆的游客下跌了6.7%,多日游变身一日游,奢侈品式购物游变身“药品、必需品、日用品”式购物游,个中利润差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事实上,消费从香港向日韩转移只是消费漂移中的冰山一角,消费乾坤大挪移具体表现形式五花八门:

1

消费网络化。

电子商务可谓是消费领域最大的搬运工,2016年全年,中国网上零售额51556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316亿元)的15.5%,仅2016年天猫“双十一”一天的销售额就高达1207亿元。

2

消费国外化。

随着中国人出境旅游步伐的加紧,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外流持续严重,境外奢侈品消费连续5年占总消费额的70%以上,2016年中国人77%的奢侈品消费发生在境外。中国人支撑起了全球奢侈品销售的半壁江山,消费全球化成为不可逆的趋势。2016年,中国游客境外奢侈品消费达到了928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中国消费者境外奢侈品消费将达到1万亿人民币。

3

消费游击化。

在“填饱肚子都难”的年代,消费往往精打细算、按部就班,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在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夹击之下,购买一件商品的动机往往不是需求,而是欲望,看到什么买什么也是一种常态。

4

除了空间上的位移,还有产品的漂移。

从大牌奢侈品到退烧贴这些生活用品都成为国人海外购物的主要目标。中国式老三件早已被新奇特的智能穿戴设备、IT产品所取代,成为青年消费群体的最爱。

如果只是将消费漂移简单归因于中国“人傻钱多”、“爱慕虚荣”、“暴发户”、“不爱国”显然有避重就轻之嫌,其深层的原因在于:

1

技术的力量。

互联网实现了足不出户就能坐享天下,移动互联网更是实现了“随时随地”消费,二者不仅改变了消费手段,也正在改变消费者的决策过程,以零售行业为例,过去定位的消费路径往往以“零售商”为中心,如今,消费者在评估是否够购买一件物品时,往往通过查看商品评论、购物体验、产品信息做即时调查,以确保得到的是性价比最高的产品,有钱不任性最终捅破了忽悠术的窗户纸。加之,VR、物联网技术接踵而至,技术的势能将进一步改写消费面貌。

2

制造业的最后一公里。

从挖掘机到马桶盖,中国制造普遍存在质量和精度不高的问题,这也是消费国外化的最大因子,其中固然有技术的发展规律为揠苗助长画了底线,具体而言,经过30多年的赶超式发展,中国制造已经在“1到N”上大放异彩,但对于高科技制造业来说从1开始追到N固然不易,要想实现从0到1的颠覆,绝不是一步之遥,而是难于上青天。

但“中国制造”等于“中国滥造”本质还在于潜意识里“差不多”和“赚快钱”的浮躁症,随之而来的“毒奶粉”、“重金属超标”、“有毒塑料”不得不让国人望而却步。幸运的是“三期叠加”之下,制造业也在反思进取意图留住消费者的心。

3

制度建筑起的篱笆墙。

日本的医药位居国人购物清单第一位,医药不分制度是“价格墙”的罪魁祸首,此外在食品、玩具、纺织等方面国内标准远低于国外,更是让国人难享“国民待遇”。

4

消费意识、消费群体的变迁。

食品安全、健康意识随着收入增加而水涨船高,有机食物、健身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就是例证。此外,80、90后成为消费的中坚,他们很难被忽悠,也不容易被广告打动,不过他们是“性能偏好者”,需求个性化,是一群愿意为新技术和新体验埋单的人。

消费并非稳定的大陆,正是在技术、制造业演化、制度变革、消费意识、消费群体变迁之下不规则运动的,那么下一次消费又将漂向哪里:

体验、便利、功能是线下消费趋势。

网购大众化、移动化仍将持续发力,不同的是实体店做起了体验的文章,“试衣魔镜”等智能虚拟技术被采用、星巴克等店说起了咖啡的故事……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在电商夹击之下颜面尽失的颓势。此外,由于城市交通拥堵等增加了消费的时间成本,便利、功能性也是考量因素,就有酒店突发奇想引入充电桩等设施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

消费属地化。

“大佬”纷纷抢占跨境电商的蓝海圣地、奢侈品在中国开起品牌折扣店,对进口物品形成多极供给之势,一方面价格将更“亲民”,另一方面对安全为上的母婴用品、乳品、化妆品等行业将产生巨大的冲击,不同的是“人肉代购”将被邮轮、飞机替代。此外物联网、3D技术使得生产地和消费地边界更为模糊,对以设计为竞争核心的行业,如服装、机器部件、玩具等行业可实现生产与消费同步,消费属地化特征明显。

“个性化”消费时代来了,消费者变消费商。

随着消费群体的成长、技术辅助、以及商业世界做出的创新努力,品牌知名度让位于个人需求、让自己“独树一帜”个性化消费时代来临了。此外,对于擅长拇指运动的年轻一代,购物后凭借商品评论、购物体验就能影响、锁定迷茫的消费者,“得客户者得天下”也为他们参与商业利润的分配提供了契机,消费者变身消费商,与传统商人不同的是他们生产的是消费者。

消费漂移看似危机,实质也蕴含商机,要超越产业红海,号准消费漂移的脉只是为企业指明了“龙”在哪里。

未来企业填饱肚子还攒了面子需依靠三个“差”来磨炼“屠龙刀”剪羊毛:


信息差到时空差

当信息套利的海潮渐退时,新的掘金地也显山露水,与一线城市多种渠道扎堆、多个商家赤膊打价格战不同,中小城市既是好品质商品的收纳地也是一线城市风尚的接力棒。

商业模式差

“看似新鲜的商业模式很快就成为明日黄花”,不仅道出了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迭代快的特征也说明模式一旦成型,就成为过去时,一个京东“韩国馆”出来,唯品会韩国频道、阿里韩国直购也都紧随其后就是例证,对商业模式的反应速度也是企业制胜的法宝之一。

花样差

正当购物中心哀鸿一片之时,美国南海岸广场采用美术陈列打造一个类似宇宙繁星环境,追加体验元素留住客人的心……玩花样实则是企业在细分市场上的精耕细作。总之,无论是时空差、模式差、花样差,对于不满足于只当风口的一头猪,而立志当翱翔的鹰的企业,最终拼的是管理、资本、资金、人力等综合禀赋差。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