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年怎么理财?——P2P大分化与大突围

 德培论道 2020-08-26

此次逾期事件还未平息,陆金所旗下另外一个代销资管产品——国盛资管神鹰100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也出现逾期,资金将近2个亿。

如陆金所这般“背靠大树”的大平台,都不停地“爆雷”,更遑论那些小平台了,其风险性不言自明。

从商业逻辑上讲,P2P的出现实际是将中国民间金融进化了。

P2P使得交易结构合法化,变相突破了小贷公司不能融资,担保公司不能放贷的政策设计。

一头是有钱的投资人,另一头是缺钱贷款人,P2P平台就像连接二者的桥梁,把有钱人的闲置资金借给缺钱的人。

因此, P2P、众筹、各类股权投资平台等互联网金融曾一度被寄予厚望,以为可以闯出一条新路,打破中国金融垄断。

谁知监管跟不上金融创新的节奏,失去有效监管的P2P,就在自发性与投机性的促使下,异化成变相金融衍生品(2015年股灾的背后推手)、非法集资、庞氏骗局的肥田沃土,涉案金额动辄数百亿,不仅严重损害公信力,还酿成重大社会安全隐患。

从E租宝到金鹿财行,再到绿能宝,投资者血本无归,以致P2P被认为是洪水猛兽,是“骗Two骗”,难免一点风吹草动,就风声鹤唳。截至目前,共有4008家网贷平台出现停业或存在问题。

可以说,P2P的爆发史,同时也是投资者的血泪史。

更重要的是,传统国有银行占据着法理性地位,失序的P2P无疑冲击了传统银行的法理性地位。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言“资本存在的目的就是追求更多的利润”,换言之,资本从来都是趋利避害,宁做锦上添花之事,却不愿雪中送炭。

2017年11月末,我国M2余额已高达167万亿元,富余资金增加,但实业惨不忍睹、股市跌跌不休、投资理财渠道逼仄,银行存款利率甚至赶不上通胀,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包括网贷P2P等)的带动下,既为确保手中资金保值增值“钱生钱”,又经不住高利率的诱惑,各路资金转而调头涌入包括P2P在内的民间借贷市场。

截至2017年11月底,今年以来网贷行业总成交量达到了25800亿元,较2016年同期成交量增长了41.8%。

草根金融的民间借贷不仅全盘吸纳了外来资本,甚至银行内的资本也被借出去填入了民间借贷的“腰包”。

余额宝等已经在抄银行存款的后路,P2P再稍微假以时日,壮大一些,就会抄了银行贷款的后路。因此,关于P2P行业的监管势将收紧。

其实,自去年互金领域整顿以来,尤其是2017年网贷行业重磅监管文件陆续出台,银监会在2017年2月和8月分别下发了《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标志着网贷行业银行存管、备案、信息披露三大主要合规政策悉数落地,近500家P2P黯然退场。

据网贷之家统计,截至2017年11月底,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下降至1954家,相比2016年底的2466家减少了1/5。

这或可以理解为P2P野蛮生长后的“报应”。

如果说2016年是网贷监管元年,今年则可以称为合规元年,网贷行业都在围绕“合规”二字进行,问题平台加速退出,大部分中小平台忙着银行存管、完成限额管理、下线不合规标的……2018年,行业将迎来“备案”年。

遭受监管重拳的网贷、现金贷、ICO等业态,将迎来大分化与大突围。

从行业层面看

平台之间将加速两极分化,不少问题平台或难以完成备案的平台选择退出,而那些率先获备案的平台将获得巨大竞争优势,甚至多家互金头部平台可以谋求上市,迎来资本盛宴。

不过对头部平台而言

现金贷新政之后,杠杆率监管成为融资类金融业务的常态,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难以做大,要想获得高盈利,唯有走轻资产运营模式,靠交易量驱动盈利。

对于投资者而言

P2P平台整顿无疑是净化了鱼龙混杂的投资环境,但同时日前发布的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打破刚性兑付,这意味着购买各种投资产品不再“保息保本”,也没有除第三方担保方之外的人兜底,把杠杆转化到投资者自己身上。

对此,投资者要对自己的钱负责,买什么理财,就要承担什么样的风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