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一场现代化战争,还需要“肌肉”吗?

 德培论道 2020-08-26

世界局势剑拔弩张,多国兵源却后继乏力。

美国

以美国为例,目前陆军“兵源荒”问题凸显,美国适龄青年中愿意加入陆军的比例仅为0.4%。

美国陆军征兵司令部军士长安东尼·鲍尔斯在华盛顿召开的美国陆军协会年会上算了这样一笔账:美国17岁至24岁的青年共有3340万人,其中只有970万人体能体重达标,身体健康,没有过违法行为、吸毒以及精神疾病,符合入伍标准。

在这些人中,除去已被大学录取的和不符合陆军其他招录标准的,仅剩约170万人,其中估计只有13.6万人对加入陆军感兴趣。

俄罗斯

就算“战斗民族”俄罗斯也出现“征兵难”问题。在俄罗斯逃避兵役已是普遍的现象,军队面临严重的“兵荒”。

截止2015年,俄罗斯武装力量的全部实际人数只有76万人,其中有20万军官,29.5万合同兵,27.3万义务兵,另外还有文职人员大约10万人。距离俄罗斯军队100万人的名义编制,缺编达24万人。

曾经出现过俄军号令全俄哥萨克准军事组织,出动1400名哥萨克民兵,在大莫斯科地区严厉打击逃脱兵役行为。

日本

2015年日本长期雇佣型自卫队员(职业军人)的人数同比减少了20%,创9年来最低报名记录。

就连人口全球第一的中国也似乎一夜之间由“百里挑一”变为“兵源紧张”,早在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某军区司令员就向全国人大提案组提交了一份应对中国军队出现“征兵难”的提案,解放军面临“兵源紧张”的问题首次被公开谈及。

与全球性“兵源荒”相伴生的还有青年人体质(素质)差。

在2017年中国征兵体检中,体检的“不合格率”却高得对不起观众,某市体检淘汰率竟然高达56.9%;尽管体重有所放宽,但超重青年有增无减,体重不合格占不合格人数的20%。

主要原因是生活不规律、饮食不科学、锻炼不积极、肥胖带来的高血脂、高血压等并发症也相应增加。

日前,国防部征兵办公室下发《关于做好2018年征兵准备工作的通知》,部署新年度征兵准备工作。

于是,为征兵各国绞尽脑汁、屡出奇招。

一边各国普遍放宽征兵年龄、1年内多次征兵、降低征兵标准、参军复员优惠持续加码。

另一边,日本将漫画、艳星作为针对年轻一代的征兵宣传新手段,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外国人服役条例》(2015年1月)征召外国雇佣兵,澳洲以高福利招募各国优秀退役军人,中国征兵宣传片巨燃,堪比战争大片。

美国不惜豪掷1300万美元在费城建超豪华“陆军体验中心”游戏厅,还以“法外优惠”征收雇佣兵,但美国军方反映,“每人平均有5个电子设备,注意力持续时间不超过8秒钟,让军方的推介活动很难吸引青年人。”

其实,各国拼尽全力抢兵源说到底还在于当前的战争仍是“人力+肌肉”的密集型对抗,军队规模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其战斗力大小。

但问题是,“未来战争”还用得上“肌肉”吗?

纵观人类战争史,战场上军人的密度,实际上是随着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而呈下降趋势的。

冷兵器时代的中国长平之战,战场每平方千米兵力高达10万人;

到了热兵器时代的马伦河战役,战场的兵力降为每平方千米约5000人;

再往后延伸到机械化时代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战场每平方千米的兵力紧缩为25人;

而到了信息时代初期的伊拉克之战,每平方千米的兵力人数就仅剩下约3人。

过去的战争往往只追求胜败,而如今考虑到战争代价的无上限,通过零接触来实现零伤亡也就成为未来趋势。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就开始实施零接触的战争理念,以实现零伤亡,美军50万人参战,只死了100多人。

这种零接触战争是靠技术装备的绝对优势,躲在敌人够不到的地方打敌人。

归根结蒂就是各种智能化、无人化作战系统和新式武器正逐渐替代人冲锋陷阵。

当动动手指就能远程发动一场消灭敌人的兵器大战,又何须大规模军力的浴血奋战?

简言之,军事技术的迭代升级正对战场上的人力形成全面替代之势,根本上改变了战争的形式,技术权重上升、人力权重下降,类似“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肌肉战”将失效。

况且,全球人口增量与存量的落差和区域性失衡,也不足以支撑战争大规模秀肌肉。

全球生育率的整体性下滑(由1970年前的2%左右下降至1970年后的1%左右)和人口老龄化(美国官方报告预计,到2050年,65岁以上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5.6%,比重是5岁以下儿童的2倍多,后者占比将是7.2%)已成全球性大趋势,人口增量与存量“正负相抵”,兵源缺口暴露无遗。

当企业、学校和军队“三家分人”时,进一步销蚀了扩军的常备力量。

更何况,全球人口分布不均衡,发达国家人口负增长、落后国家人口暴增长,必然会倒逼“人口弱势”国家的技术“替代性去肌肉”。

当然,即便未来战争无需大规模拼肌肉,但军人需要肌肉、需要血性和阳刚之气。

毕竟,战争的终极武器是人,武器装备的威力,行之于外的是武器的速度、精度和破坏程度,但行之于内的仍是军人的精气神。

显然,受制于技术的迭代升级,人口增量与存量的落差、失衡等因素的连环扰动,军人去肌肉是大势所趋,也势必将引发兵役制度的大变革,倒逼兵源多元化大融合。

众所周知,兵源缺口拉大几成定势,即便如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日本提供生育补贴等各国竞相启动“造人”计划,但人口增量、人口结构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年半载也不可能迅速补齐兵源,此时,千方百计拓宽兵源渠道就顺理成章的成了“上上之策”。

如美国在伊拉克战争时,陆军为扩充兵源,将征兵年龄上调至40岁;

日本自卫队鼓励女性入伍,截止2016年底女队员达到13989人,占比6.1%(1954年仅144名女性,占人数的0.1%);

叙利亚库尔德军队女兵人数占比更高达45%。

毕竟,伴随信息化、新科技时代上位,战争已然从“拼体力升级为比脑力”。

现代化、信息化、立体化的战争更讲究高技术、多经验性支撑,“军队的战斗能力=科学技术水平×战略战术水平”,一旦经验和谋略成战争“主位因素”,无论是“老奸巨猾”的耄耋老者,还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智慧型女性在战场上都有了“用武之地”。

另外,从互联网一体化、网络全球化的技术趋势看,一个“全民皆兵”的时代即将开启。

从科索沃战争中的信息瓦解战,到俄格冲突中有组织的“民间”网络进攻,再到乌克兰危机期间公开招募民兵进行网络舆论战均可见一斑。

一旦军民技术模块化、通用化,军民一体化对抗将成为新的战争形式。

此外,义务兵、志愿兵及雇佣兵将“三股归一”共为军队主力。

如法国一直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复合征兵制,巴黎恐袭后又向全球高价招募雇佣兵;还有美国军队想方设法鼓励外国人服兵役,没绿卡有临时签证的外籍人士也可参军,还有机会成为美国公民。

均印证了一个事实,即未来兵源年龄无界限、性别无差异、军民一体化、多性质兵种合流将成为一种全球性“军事化战备常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