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孤独寂寞成为社会性“心病”,猫和狗的幸福生活随之而来

 德培论道 2020-08-26

摘要

当孤独寂寞成为青年人生活常态,不仅意味着中国经济转型引发的社会转型雏形已现,更预示着顺应“三新”方式的商业模式将层出不穷,商机正滚滚而来。

导读:

  • 今年初,脉脉数据研究院联合小猪短租发布了2017年度职业数据白皮书《孤独经济》。其调查显示,61.47%的人平时会感觉孤独;不会感觉孤独的占比为38.53%。在孤独感出现的频率上,偶尔孤独的人占51.77%;经常孤独的占27.22%;每天都会孤独的占21.01%。

  • 过去三年,中国养宠人群每年都以超过10%的年增长率稳定增加,远高于前几年和其他国家地区。在年龄层次上,增长的主力群体大部分都是80、90的年轻人,还有学生等新社会新鲜人群。

  • 根据2017年宠物白皮书的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养宠人士把宠物当成孩子,将近3成的宠物主把宠物当朋友来看待。

  • 朋友圈曾传了一个段子:消费市场价值从高到低依次是少女>儿童>少妇>老人>狗>男人,这个段子或许有些恶搞,但不能否认的是,汪星人和喵星人已经在朋友圈闯出了一片天,动辄成为明星。

孤独寂寞也是一种社会变革力量?

“宠物经济”兴起的背后,“孤独”、“寂寞”已成当今社会普遍现象与生活方式。独居、不婚不再是“异类”,而是备受年轻人追捧的“主流价值观”。

“来去半扇门,生死一张床”、“一个人住的第N年”越来越成为主流城市年青一代的真实写照与主动选择。

一个人逛街、一个人郊游、一个人吃火锅、一个人去KTV、一个人过生日甚至一个人搬家,“独处让我更喜欢自己”,“孤独是种病但我们不治”。

“吸猫吸狗”是85、90后生活的日常,如果还是太无聊,就看看“无聊”的直播解闷(这也是直播平台如此之火的重要原因)。

曾几何时,“孤独”、“寂寞”在传统中国语境里只是“无病呻吟”的矫情,而今却上升为最时尚的生活方式,

说到底,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关系,经济急剧转型,必然导致社会关系深刻转型。极而言之,中国用差不多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200年的工业化、城市化历程,前所未有的经济转型固然可以“势如破竹”、高度浓缩,社会转型往往相对滞后与缓慢,影响却更为深远。

西方走在了前头,美国有3100万独居者,瑞典、挪威、芬兰等北欧国家45%的住户为独居者,日本达到30%。当独居在发达国家蔚然成风,中国社会也开始初露端倪。

数据显示,中国25-39岁独居的“空巢青年”高达2000万。2015年全国一人户家庭数占总户数比例超13%,浙江一人户家庭数有57146户——这个数字在2014年时,还只有3537户,增幅惊人,可以预见,这种趋势只会有增无减。

美国学者克里南伯格在其《单身社会》中下了结论:“单身社会,正成为一次空前强大、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而中国正“悄然发生”发生着这种“社会变革”,且来得更为猛烈。

自觉不自觉地,孤独挡也挡不住地就来了

“孤独寂寞”之所以呈现加速蔓延态势,原因在于:

一、全面市场化与大规模快速城市化,原有社会依附关系被肢解。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之前,人口迁徙流动相对固化,人口与所属组织之间具有强依附关系,个人意识不得不服从于集体意识。

改革开放后,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大量人口从中西部地区流向沿海地区,人户分离成为常态;同时,市场化改革把“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城市化打破了之前的宗族血缘纽带与束缚。

流动性至少涵盖物理空间、社会阶层、关系网络三个维度,一旦这三个维度变化了,原有依附关系就很难再罩得住。作为对过去集体意识的强烈反弹,独立人格与个人意识觉醒更为显著。

二、现代经济分工细化,为独立生存提供了充分条件。

过去,社会分工不细致、不发达,一个人很难脱离他人的帮助而生存。现在,商业分工细化增加了城市生活便利性,传统家庭的很多功能可外包、可替代。

如餐饮、外卖行业对厨房的替代;送货服务使得购买大件商品必须依靠家中成年男性成为历史;洗衣、保洁等大量家务劳动皆可付费即得......商业社会赋予人们更多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社会家庭伦理关系变迁。

与经济关系模式日趋简单化与相对独立化匹配的是,中国家庭模式正沿着大家庭(中国农村过去广泛存在的宗族式聚居)——核心家庭(标准三口之家)——单身(独居)家庭的路径演变。

时至今日,两亿人口主导着第四次单身潮,单从数量规模及其发展趋势而言,单身已成为现实常态。

四、80、90后是计划生育最彻底的一代人。

80、90后成为“孤独寂寞”生活方式的引领者,也有不得已的因素,这一代人经历了最为严格彻底的计划生育政策,80%以上是独生子女,对孤独寂寞早就习以为常,不以为忤,反而相当享受。

五、女性经济地位崛起。

单身潮汹涌而至,与女性经济地位大幅提升密切相关。如果女性能挣钱养活自己、在职场上大显身手,就有能力选择不结婚,不囿于相夫教子。

经济越发达、科技手段越先进,越会抹平男女间先天的生理差异。体力劳动领域,未来有机器人担当,而实践证明脑力劳动市场女性几乎不输男性,鉴于女性特有的协调能力,在很多领域甚至比男性更具优势。经济独立带来人格独立,传统男权社会被釜底抽薪,抽去了传统家庭模式的前提。

六、消费多元化使然。

高速发展的经济体里,消费多样化之后,个人生活状态就会分散化,单身就会出现,因为生活需求的多元化较难让人走到一起,大家都不愿以降低自我生活水准为代价与他人妥协。

社交网络化解孤独?加深孤独!

当然,更吊诡的是:互联网催生的社交网络之所以大行其道,在于迎合了化解孤独寂寞的社会需求,反过来却沦为制造孤独寂寞的源头,进一步推高了人际关系的阈值。

互联网互联互通,将“天涯若比邻”的美好愿景化为现实,表面上强化了关系,实则弱化了真实的社会性。

一方面,跨越时空的社会关系促使对虚拟社会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从而脱离了对现实关系的需求。

另一方面,亲密性与地域性被互联网切割开来,不必同时存在,人格碎片化、时间碎片化,是孤独寂寞的根本原因。

通俗地说,人的社会性决定了紧密关系必须建立在人与人直接面对面交流的基础上。互联网时代,人们在虚拟世界里打得再火热,没有线下互动,所谓“跨越时空的爱恋”终是水月镜花。

  新生活新商业

生产、生活、交易三大方式关系中,生活方式具有决定性作用。新生活方式颠覆既有商业逻辑的同时,带来新的生产、交易方式,继而重塑未来商业。

陷入“低欲望社会”的日本,已经认识到:独居者正成为商业社会主流消费者,而中国也在迅速跟进,独居人群撑起了外卖行业。美团对外透露的数据显示,65%的订单来自未婚客户。

消费逻辑被改写,客厅与厨房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便利店、网购、外卖,适应于家庭消费的大卖场(超市)将加速没落;个体消费取代家庭消费逻辑,后者侧重妥协,前者更侧重特性。

需求引导供给,既然是单身群体,为何期望他们像传统家庭一样生活?因此,一线城市不少单身公寓设计中逐渐取消客厅与厨房,缩小公共区域空间,放大私人空间,以适应变化,个性化替代了一元化,即为明证。

孤独是你的“心病”,却是别人眼里的生意

新潮流催生的商机还远不止于此。寂寞是别人不想搭理你,孤独是你不想搭理别人。相应的,未来的商机也表现在两个方面:如何让别人搭理你、如何让你无需搭理别人,两者都将成为新商业模式的肥田沃土。

目前,主要侧重在后者,如淘汰郎、友唱、一个人的健身房等已开始崭露头角,避免切歌、尬聊、与人面对面时的尴尬等。

原本海底捞是外卖火锅市场的绝对王者,然而,研究发现,当下多人在家或公司聚餐吃火锅仅是小概率事件,而独居社会,更多的场景是一个人独自安静地吃火锅,主打一人火锅外卖的淘汰郎硬生生地在这个垄断市场中撕开一个口子,一举拿下了巨大的细分市场。

据淘宝统计,2016年迷你榨汁机、洗衣机销售额暴增。未来,诸如此类满足单人消费的商业模式还将大有空间。相对而言,把线下场景转化为线上的难度较小,而把线上转化为线下则要复杂得多。因此,前者将虚拟体验转化为现实体验,难度更大,不过戏份也更大。

目前比较流行的社群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有益探索,但层次仍相对较低,缺乏精准服务,毕竟排解寂寞作为精神需求,需不断版本升级和与时俱进,这也是未来商机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