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企业层面、政府层面,还是在国家层面,互联网似乎都愈发封闭,与开放的初衷相悖离。 要知道,开放一直是互联网的核心要义。也正是开放、分享的DNA孕育了互联网这十几年的繁荣,如今为何走向了开放的对立面? 就企业而言,之所以一边打着开放的口号,一边又死死握住平台这根“救命稻草”,防止对方入侵,归根结底还是利益纷争。 无论是打造开放平台,还是互相封杀,都是巨头企业自建生态系统、抢占话语权制高点的一种手段。
从政府层面而言,为互联网戴上“紧箍咒”则是由于互联网对国家机器的釜底抽薪。互联网的扩张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已成为国家机器的“克星”,它正以自己的节奏改变甚至摧毁传统意义上的国家管控机制。 至于国家之间的相互封锁,无疑是出于对国家主权与安全的考虑。 十年金融危机让国家竞争走上前台,而传统国家边界湮没于虚拟世界的数字化雾霭之中,国家主权被淡化。 网络社会中形成的虚拟公共空间以及所开展的活动是没有明确的国界属性的,互联网全方位地张扬着其超国家的、全球化的特点,传统社会中基于地域和国界的主权概念很难在网络上得以确立。开放、无边界的网络空间为国家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可见,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与企业的自利性、国家机器的封闭性、国家主权的安全性正在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冲突和张力。 如今的互联网开放与封闭之间的矛盾与纠结不过是互联网开放道路上的“进二退一”。 更何况,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下,中国要继续走市场化道路,开放型经济需要开放的精神与之相匹配。 因此,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不会停滞,这是发展和进步的内生需求。 (本文节选自《福卡行业趋势》2018年11月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