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民币“破7”之后······|形势精要

 德培论道 2020-08-26

▼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人民币汇率的“真面目”

8月5日,人民币在岸和离岸汇率双双“破7”,这是2008年5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最低汇率。

由于此次人民币汇率“破7”的时点较为敏感,因此不但引起国内的广泛关注,更让美国在时隔25年零1个月后第6次将中国贴上“汇率操纵国”的标签。

这也难怪,毕竟,8月1日特朗普刚宣布将于9月1日启动第四轮对华制裁性关税,对价值300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加征10%的关税;8月5日,中国针锋相对予以反击,宣布中国相关企业暂停新的美国农产品采购。当日,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就双双跌破“7”关口。

当天,美国财长努钦就发表声明称,美国政府认定中国正在操纵人民币汇率,将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消除来自中国的不公平竞争。

而根据瑞信发布的汇率测算,汇率贬值至 7.04,可基本抵消美方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的关税从10%上调至25%的影响;汇率贬值至7.25,可抵消美方拟对3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的影响。

不过,8月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报告结结实实地打脸美国。IMF认为,2018年中国外部头寸与中期基本面和可取政策对应的水平基本相符。也就是说,人民币汇率水平与经济基本面基本相符,并不存在明显高估或低估。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也对媒体表示,IMF报告清楚显示中国“不存在任何操纵汇率”的行为,美国财政部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是基于特朗普总统的推文内容而非客观分析,是“武断、任性和政治化”的决定。

事实上,诚如有关方面的回应,人民币汇率“破7”是市场驱动和决定的,是市场供求和国际汇市波动的反映,此番人民币贬值根本上是当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和态势驱动的结果。

虽然从经济总量来看,上半年GDP平稳增长,一季度同比增长6.4%,二季度增长6.2%,按可比价格计算,上半年同比增长6.3%,但制造业处于收缩态势,1-6月份制造业PMI均值为49.7%,低于去年同期1.6个百分点,且5月、6月、7月连续三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下。

另外,根据IMF预测,对中美之间所有贸易征收25%的关税,将使美国的GDP下降0.3%-0.6%,使中国的GDP下降0.5%-1.5%。

在这种形势下,人民币“破7”根本上是不断集聚的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和预期的反映。

那么,人民币贬值是否会一发不可收拾?

对此,在《外汇是中美贸易冲突的重灾区吗?》中,王德培教授对汇率走势作了简明扼要的分析,核心观点就是,人民币汇率的短期波动不等于长期趋势。

其实,正如《福卡分析(上海)》2019年第9期《中美汇率殊途同归、不同“因”相同“果”》所提出的,如果目光聚焦于短期,汇率的起伏波动很容易让人眼花缭乱;但如果把镜头拉长,轮廓则更为清晰。

在过去20年(1998年8月31日—2018年8月31日),人民币兑美元从8.28升值到6.83,升值幅度高达21.23%。

相反,俄罗斯卢布兑美元从5.41贬值到67.42,贬了91.98%;巴西雷亚尔从1.17贬值到4.05,贬了71.11%;南非兰特从6.45贬值到14.69,贬了56.09%;印度卢比从42.49贬值到70.81,贬了40%;就连美元也贬了4.88%。

相比之下,人民币竟出乎意料地属于坚挺货币,甚至比美元还要坚挺。正如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所言,“过去30多年里,凡是看贬人民币、抢购并较长时间持有外汇的居民和企业,最终都蒙受了较大损失。”

比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周边国家货币贬值,觉得人民币高估而兑换美元的;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时,担心中国发生危机选择兑换美元保值的,都错过了人民币升值的大趋势。

显然,汇率问题越近越“乱”,越远越“清”。


根本上,既然汇率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那么汇率的本质就是两个国家政治经济的综合反映和比较。

换句话说,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的那条起伏波动的曲线,本质上就是国运的曲线。

自贸区扩区“虚实”

8月6日,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上海自贸试验区第二次扩区尘埃落定。

上一次扩区是在2014年年末,当时扩区包括金桥(20.48平方公里)、张江(37.2平方公里)、陆家嘴(34.26平方公里含前滩部分区域)三地,由此,自贸区总面积扩展至120.72平方公里。

此次扩区范围为在上海大治河以南、金汇港以东以及小洋山岛、浦东国际机场南侧区域设置新片区。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先行启动南汇新城、临港装备产业区、小洋山岛、浦东机场南侧等区域,面积为119.5平方公里。

根据《总体方案》的要求,新自贸区的发展有七大任务:对外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支持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等。

并且,《总体方案》提出,“到2035年,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对此,有分析认为,上海将再造一个“香港’,到2035年,上海的一个临港区都将吊打香港。

然而,这一观点值得商榷。且不说香港本身的”自由港“地位在削弱,就酝酿已久的上海自贸区扩区的本意来说,也不是以替代香港为目标。

实际上,从整个中国经济大格局而言,站在国家战略高度,香港仍有其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关于这一点,可收看《中国为什么需要两个金融中心》中,王德培教授对”双金融中心“的分析。

就上海自贸区发展来说,不管是扩区前,还是扩区后,都面临三大突破:

一是在外部贸易环境恶化的背景下,率先在国际贸易秩序重构中融入世界。

试问,环太平洋贸易怎能缺了中国?虽然无法指望中美完全拥抱,但中国却可以在推进国内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对接投资、服务贸易等领域的“高标准”,通过自贸区扩容渐进式开放,推动区域贸易谈判,各个击破。自贸区是中国顺应自贸趋势,消解“孤军奋战”,逆流而上的发力点。

二是在金融创新中破解市场经济的不到位与过度化。

金融改革一直是自贸区的重中之重。毕竟欧美金融创新的肆无忌惮已遭市场报应,中国无法任由金融陷入自我膨胀的“空转”之中,中国的金融市场化需要为实体服务。因此,自贸区扩容不单是探索金融市场化,更需堤防市场过度。

三是探索自贸如何嫁接科技创新中心。

如今世界正处于大产业变革的前夜,科技驱动产业革命,全球都在竞争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将是未来城市竞争的主态势。对此,不仅上海提出“四新经济”,中央更对上海寄予“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厚望。

此前将张江、金桥纳入就意在自贸扩容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前者作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有国家信息产业、火炬创业园等诸多基地,后者则专注于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并在IC与智能装备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深耕细作。

如今新区也意在以高端制造业为依托,实践相应的科创突破。但需要明确的是,科技创新动力不只是集中力量的行政化,而是量大面广的资本化。

当然,从整个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来看,其使命的兑现显然不在于地域范围的不断扩张,而在于每次扩容后要实现新的突破,对于临港新片区来说,更是如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