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踩急刹车!地方经济如何突围?

 德培论道 2020-08-26

   点击上方“蓝字”

   带你“透过表象看真相”


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


导读:地方经济发展已经不仅仅要为灾后振兴做好相应安排,更要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困境,根据时代发展变化趋势,从原来思路转向新思路,探索新模式。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稳步运行的经济猛然踩了一脚急刹车。

数据显示,2月中国官方制造业PMI为35.7,大幅下滑14.3个百分点,甚至低于2008年11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的38.8,非制造业PMI降至29.6,较上月几近腰斩,二者均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称,疫情使PMI本应上升的态势改为大幅度下降,足见冲击力度之大,预计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也会出现明显下降。

具体到地方,有些地区、城市受到的冲击远超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首当其冲的是疫情最严重地区——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在疫情影响之下,经济出现严重“塌陷”。

目前,湖北省至今仍是全国复工复产的空白区,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的企业正面临多种压力和风险:一边是湖北(主要是武汉地区)近50%企业濒临破产,57.59%的企业最多坚持三个月;另一边市场又开始被抢占,部分企业甚至将在疫情结束之后撤出武汉。

据安邦咨询估算,以2019年湖北省全年GDP为45828.31亿元为基础,如果湖北省的经济活动全面停滞达半年,总体经济损失可能达20000亿元;如果停滞50%,那么损失也高达10000亿元。

其次,那些容纳了大量人口的城市群也面临严重挑战。

由于人群聚集性较强的消费行业需求骤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列全国前茅的城市(上海、北京、广州、重庆、成都等),以及社零消费总额同比增长较快(9%及以上)的城市,如合肥、石家庄、杭州等,消费需求将遭受明显冲击。

且人口数量、GDP排名靠前的几个大省,如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也是中小企业主要的聚集地,而中小企业复工率整体尚不太高,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3月6日,全国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率仅为52%。

不过,“北上广”等沿海发达城市对于IT和安全管理更为重视,云复工的比例也较大,一度程度上将对冲疫情的影响。 

此外,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偏态,对某个行业依赖度较高的地方,经济受到的冲击也更大。

以三亚为例,旅游业在其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2019年春节当地旅游收入占当年GDP比重高达15.32%,而冬季本就是其旅游旺季,如此,丧失今年春节旺季的三亚可谓是损失惨重。

再如,由于长三角、珠三角沿海城市群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而疫情之下出口订单受到较大影响,因而整体而言,其制造业遭受了更大的冲击。

个别内陆省份,如河南,也是如此,国际调研机构IDC调查显示,河南省负责智能手机产量大约四分之一的出口制造,其中富士康的加工制造贡献达到60%,复工延迟将给电子产品的加工及其出口带来较大冲击。

类似还有汽车、房地产行业。受疫情影响,陷入大洗牌之中的汽车产业受到更为严重的打击,房地产行业因售楼处关闭、开发项目停工、多省市暂停土地出让……也遭遇至暗时刻。

如此,对于那些汽车产业占比经济较重、地产依赖严重的地方而言,这次疫情无疑是雪上加霜。

热门新书



福 卡 智 库


 01


地方经济本就面临瓶颈



虽然当下各地经济的困难主要表现为受疫情冲击,但实际上,早在疫情之前,地方经济已经受困瓶颈,普遍面临如下四大难题:

一、受制于地方政府的财政债务压力。

近年来地方债务不断攀升,根据IMF的数据,2019年中国政府部门债务率为80.1%,其中,地方政府债务率高达61.1%,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积极财政政策的空间,地方无法再像以前那样甩开臂膀大干快上,经济发展面临掣肘。

二、受困于各自之间的单一发展。

且不说一众被能源经济绑架的省份,在去产能与环保压力下,经济一再减速,地方经济在 “市场经济+分灶吃饭”的机制下,地区间的争夺往往无所不用其极,也导致要么产业同质化、要么浪费资源,最终拖累地方经济。

比如看见汽车产业红红火火,各地都大手笔发展汽车产业,结果产能过剩席卷而来,汽车产业成为过剩的重灾区。在汽车产业过剩大洗牌的冲击中,地方经济又岂能不受牵连?

三、社会管理效率低下,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2017年初以来,各地先后掀起“抢人大战”,这次受疫情影响,多地发起了更激烈的复工复产“抢人大战”,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重镇,不少地方都派出了专车、专列甚至专机,在接回老员工的同时,也“捎上”更多新人。

然而相比以往抢人重在支撑房地产,此次复工复产“抢人大战”更多体现的是当地政府的执政水平、管理智慧,即如何平衡好经济与防控疫情这二者的关系。而相反,有些地方却在“防人”,忽视具体情况,眉毛胡子一块抓。

疫情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优秀的治理能力对经济发展的日益重要性。

四、靠刺激的老路子越来越被证伪。

每当经济困难凸显,地方突围仍热衷于靠刺激的老思路,比如这次疫情之后,多地护盘房地产,放松限购、降低首付、展期还贷、缓交出让金……全国60多个省市出台了涉房地产行业相关政策。

虽然,疫情之下,某些措施是稳定经济的必然之举,但借着疫情、想继续重复以前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的路子显然是走不通的。

这不仅在于,从整个国家层面来说,“房住不炒”已经锁定了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大方向,更为关键的是,中国房地产大发展的高峰期已过。

进一步而言,随着时代背景的切换,唯GDP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追求效益、环保、民生、创新等内涵的GDP质量,更符合国家及形势发展的大方向。

更何况,改革开放40余年来,虽然地方竞技万马狂奔成绩斐然,但地区间乃至内部的贫富差距、产能过剩、环境污染、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等问题也随之堆积,延续以往的刺激手段来引导经济的老套路只会让这些问题更加严峻。



福 卡 智 库


 02


地方经济突围八大模式



在这种背景下,地方经济发展已经不仅仅要为灾后振兴做好相应安排,更要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困境,根据时代发展变化趋势,从原来思路转向新思路,探索新模式,以吻合形势变化的要求。

模式一,止住出血点,稳住阵脚。

不少地方经济的困局源于传统经济多处出血,而及时止血虽说是稳经济的权宜之计,并无新意,但却才是稳住阵脚的第一步,毕竟经济转型升级并非一朝一夕,如这次疫情爆发以来,已经有超过25个省级地方政府专门出台了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更有70余个地市、区县级政府进一步升级、细化扶持政策。

模式二,向上抢空间,占据先机。

依靠吃政策偏饭的时代已然过去,但中国面临二次城市化以及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二次统一,都将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在此背景下,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大趋势,先知先觉、先行先试,也将促使地方经济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模式三,对接自贸区,蓄势待发。

虽然坊间认为自贸区是“雷声大、雨点小”,但各地仍寄希望于本地自贸区的获批,或对接上海自贸区的溢出效应,以此来启动改革与突围的契机,自贸区毕竟是本轮改革的窗口,基于可复制可推广的需求,自贸区改革仍有再现小高潮的可能,而地方自我尝试的空间和潜力仍在,也不失为经济活力的源头。

模式四,对接区域中心,树大好乘凉。

如今,国家明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引领发展的关键地位,这无疑是地区经济重新洗牌的契机。

比如,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背景下,被认为是一体化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安徽,就将借助区域一体化政策红利,依托一市三省基础设施、产业分工、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等全方位融合的契机,提升发展层级,增强科技发展动力,大有“麻雀变凤凰”的潜力。

此外,诸如黄河生态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也是周边经济的潜在顺风车,一旦有效对接上这些区域中心,接受其辐射、带动,地方经济何愁没有出路?

模式五,另类视角,乱中取胜。

如今,宏观形势看似不乐观,但这并不意味着微观领域就是一潭死水,关键还在于如何挖掘。

此次疫情使“宅经济”在2020年春节期间异军突起,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人们将更多精力释放在互联网上时,“宅娱乐”承担了使用增量的绝大部分,网络文娱消费迎来了高光时刻。

可见,对于地方经济而言,一旦能够在逆风中寻找定海神针,也将在困局中闯出一条新路来。

模式六,旧瓶装新酒,化腐朽为神奇。

传统产业往往理所当然被视为应该淘汰,但实际上,一旦加入技术、创新的元素,传统产业也能摇身一变,化腐朽为神奇。

就拿传统环境治污产业的技术改造来说,不仅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甚至还能降低行业成本,为产业升级插上翅膀,又何尝不是因祸得福?

如河北的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工程就是从污染监测与预警、重点行业污染物控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来开展的,并非对传统行业一棍子打死。

再如,伴随着近些年国家开展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的推进,各地不断创新举措,涌现了一批典型的“国家公园”,推动环境产业由“污染治理”走向“生态服务”,产业活力被激发。

模式七,开拓突破点,嫁接新经济。

近些年来,新经济模式层出不穷,从苹果智能手机革命,到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再到3D打印、机器人,一直到如今的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不过,对地方经济而言,直接开创新经济突破点往往是可遇不可求,而有效嫁接新经济模式、与之形成产业配套则容易得多,也一样能够分享到新经济爆炸式增长的红利。

模式八,软硬兼施,积极自救。

毫无疑问,地区经济突围还得靠长远的竞争力,即“软硬兼施”的积极自救,如提升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硬实力,以及改善商业环境、技术、人才以及社会管理水平等软实力。

就如曾经的鲁尔工业区,一度因资源枯竭、重工业结构单一而没落,但后来鲁尔区大力清理改造传统产业,同时投入大量财政资金进行基础设施改造,还兴建了大批高校和科研机构,特别是1965年建立鲁尔大学、1968年建立多特蒙德大学,为地区的成功转型奠定了基础。

而这背后恰恰体现的是政府在城市治理上所下的功夫。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鲁尔区的多特蒙德市,在去产能腾退出大量工厂时,市政府并没有立刻开发这些块地,而是在欧盟资金支持下,挖掘了一个30多公顷的人工湖——凤凰湖。钢厂变湖泊,不仅让这个地块商业迅速发达起来,也一举改变了城市形象。

以上都赋予那些“起死回生”的地方经济以借鉴价值。

卡智库在地方经济发展,包括城市战略、区域规划、园区规划、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积累大量的经验,客户群以上海为中心,覆盖长三角,辐射至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近期主要相关项目:

  • 舟山对接上海发展思路研究

  • 《川沙新镇安商稳商和营商环境提升》调研报告

  • 安徽省十四五参与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研究

  • 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十四五’前期思路研究

  • 锡东新城商务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研究

  •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无锡深度对接上海思路研究

  • 关于军工路地区转型发展的研究

  • 青浦区“十四五”服务业发展思路研究

  • “十四五”时期泰州市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思路研究

  • “十四五”时期泰州市新经济培育思路举措

......

文章看不够 

我们还有视频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