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为卓越全球城市,上海既要硬,更要软!

 德培论道 2020-08-26

   点击上方“蓝字”

   带你“透过表象看真相”


不要在已成的事业中逗留着!         


导读:不论是从自身的实力基础层面,还是现实操作层面,抑或是与全球的联系辐射层面来看,上海要建设全球城市,必然要进一步“由硬变软”。


2017年12月2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明确了“上海2035”的主题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

如今,上海2035规划已经发布超过两年半,究竟该如何推进卓越的全球城市构建,在哪些关键领域发力,补哪些短板,成为上海当下需要思考解决的关键所在。

上世纪80年代初,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学者关注到世界城市的崛起。《世界城市假说》一文指出,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系统的中枢或组织节点,集中了控制和指挥世界经济的各种战略性功能。也就是说,全球城市的实力集中表现在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上。



福 卡 智 库


 01


刚硬有余,柔软不足


如果说控制力是“硬实力”,那么影响力就是“软实力”,“刚柔相济、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是全球枢纽型、领袖型城市所必应具备的特征。以此标准来看,当下的上海显得刚硬有余,柔软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从自身实力看,上海的经济硬实力大于科技、创新、文化等软实力。

经济上,上海已基本具备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上一览众山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20.28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8155.32亿元。

上海人均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274元增长到2019的15.73万元,已达到2万美元的发达经济体标准。城市建设上也遥遥领先,2019年城镇化率高达88.10%;2019年,上海两大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2亿人次大关;城市轨交运营里程达705KM、车站415座,位列2019年中国“城市轨道运营里程”排行榜榜首。

然而,与横扫众城的城市建设硬实力相比,上海的科技、文化等软实力却显得有些差强人意。

在日本森纪念基金会发布的2019年全球城市实力指数中,上海位居全球最新城市实力排行榜第30位,在交通、经济领域、宜居性方面,上海具有优势,但是在研发、文化交流、环境方面,上海表现较弱。

尤其是在文化领域,一旦文化硬件快速崛起,更映衬和凸显了文化软件的疲软。比如上海民办社团力量不足,全上海文艺社团594家,但是民办社团只占2.7%。

中国第一家上市的电影民营公司华谊兄弟、中国第一家上市的旅游演艺公司宋城、中国第一家上市的电视剧制作公司华策都在浙江;一些活跃的民营演艺机构都在北京,电影的后期制作70%是在北京完成的;文学艺术界的一些实力人物,一些耳熟能详的品牌都不在上海。

二,在实际操作层面,政府的“硬”推力大于市场的“软”动力。

政府层面,国家的期许和上海自身的向往构成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硬”筋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