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书脉·台阁体,此处为巅:沈度

 老玩童18 2020-08-26

有明一代书坛并不乏佼佼者,但在这个王朝来临之初,此时的书坛却显得有些寂寂无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三个大时代都已经结束,未来的书法将走向何处?沈度向这个时代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既说到沈度,就不得不提“三宋二沈”。“三宋二沈”是明初书坛的标志——“三宋”,就是宋克、宋璲、宋广三位;“二沈”,即沈度、沈粲两兄弟。他们五位构成了明初书坛不一样的风景线,也为后来的书法走向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要讲的沈度,就是明代书法发展中的最重要人物之一,被明成祖朱棣盛赞为“本朝王羲之”。作为“台阁体”的“首席代言人”,沈度创立了此体的基本风貌,并为本朝的科举取士提供了标准,其影响波及明、清两代。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中华书脉·台阁体,此处为巅:沈度

台阁体的“代言人”沈度

中华书脉·台阁体,此处为巅:沈度

说到“台阁体”(另一称“馆阁体”),有的书家可能会嗤之以鼻。认为相比二王、欧颜柳赵还有“宋四家”等人的妙作,台阁体显得呆板、千篇一律而没有趣味。其实,能够风行一时的台阁体远非其表面含义那样简单。

台阁体中的“台阁”二字,原是指代尚书一职(尚书在汉代亦称“台阁”),后来则成为官府的代称。台阁体其实并不是大家想象的从明代才开始出现,宋代的“院体”便可以看作这种台阁体的滥觞。至明王朝建立之初,由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都爱惨了书法,所谓“上行下效”,这一时期,一方面帖学大盛,法帖的传刻大为活跃;另一方面受宋代理学思想的影响,再加上统治者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官方开始倡导工整温雅的庙堂文化,规定开科取士都用楷书答卷,务求工整。如果字写得不好,就算你再有才一个人,抱歉,也拿不到好名次。

要让大家都把字写得好看,看着舒服,首先得给大家树立个榜样,于是明成祖朱棣下令广求天下善书人才,亲自面试,授予官职,沈度同学就是在这一时期令朝堂侧目的——

在这里我们要介绍一下沈度同学的生平履历。沈度的老家也是松江府华亭(这一代的水土是不是特别养人,多少文人才子尽出于此啊),史料记载他自小性情敦柔且嗜学如命,小年纪轻轻便博涉经史,且琴棋书画各艺样样皆精。他有一书斋,自名曰“乐琴书处”,他没事的时候就待在那里,抱着一把古琴吟诗作画,对外面的一切事务仿佛都不挂怀。正因如此,人们还送了他个外号,叫“自乐先生”。

要不是字写得实在太好,沈度没准还能“自乐”好久。

其实沈度是仕途经历也不是那么一番风顺的。早在太祖朱元璋还在位期间,小年轻沈度就已经崭露头角,因才名被授以官位。但适逢家中长辈有丧,沈度忙着奔丧,就没有及时去赴任。由此惹来上边的不满,罚他戍守云南。后来,他又被岷王朱楩延请为幕僚。但是他这幕僚只是个摆设,几次进谏,岷王都当耳旁风。沈度觉得没意思,就辞去了这个工作。

明成祖朱棣继位后,朝廷大规模征召擅长书法的士人入翰林院以备任用。在当时的台阁重臣杨溥的推荐下,沈度被任命为翰林院典籍,先后参与撰修《太祖实录》,书写《孝慈皇后传》和《古今列女传》等。沈度的辉煌人生画卷,至此方才徐徐展开。由于秀丽端庄的字体深得明成祖朱棣的欢心,此后,沈度每天陪伴皇帝左右,凡诏、诰、制、敕及御制诗文碑刻,无论是朝堂使用、内府收藏,还是颁赐属国,都成了他的活儿。沈度也由此名重一时,成为当时士人学子公认的“本朝王羲之”。有句老话说得好:“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当时的士人纷纷效仿他的字体,沈度体一度成为当时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其影响力历经百余年而不衰。而沈度本人,也成为当之无愧的“台阁体代言人”。

中华书脉·台阁体,此处为巅:沈度

明成祖朱棣

中华书脉·台阁体,此处为巅:沈度

沈度以一手婉丽飘逸,雍容矩度的书法供奉翰林,成为皇帝的御用书家,和其弟沈粲一同引领王朝风骚上百年(沈粲也是明代台阁体的代表人物)。而他也以自己的力量,为这个王朝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永乐大典》和永乐大佛钟上的书法誊写。

《永乐大典》是由姚广孝以及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作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涵盖了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多方面传统文化知识,代表着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作为明史上甚至整个中华历史上非常浩大的一项文化工程,这项工程统共用了1300多人,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摹都远超历朝。而沈度的小楷书风,正好适应这种官方文化工程的书写。因此,沈度连同其他书家一同誊写,众人皆用“沈体”(也就是规范的“台阁体”),终于完成了这部声势浩大的百科全书!

中华书脉·台阁体,此处为巅:沈度

《永乐大典》

此外,就是著名的永乐大佛钟上铭文的书写。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古钟铸造史上一个史无前例的高潮阶段,特别是在明成祖朱棣定鼎北京后,明朝开启了一个铸大钟、彰功德、明教化的时代。永乐时期铸造的著名大型古钟有四件:一是曾经悬挂于北京城钟楼,后被置换的永乐铁更钟;二是至今悬挂在北京城钟楼之上的永乐铜更钟;三是天坛斋宫的铜钟;四是悬挂在大钟寺大钟楼内的永乐大佛钟,也就是我们这里要说的主角。

现存于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的永乐大佛钟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上的精品之作,它虽不是四件里最大的一件钟,但它的确是其中最为精美独特者,其精美之处莫过于端庄秀美而又法度谨严、一笔不苟的钟体铭文。此钟体内外铸写了梵汉佛教经咒约120多种。共计 23 万余字。除去五千多字的梵文外, 其余均为汉字。所有汉字铭文布局疏密合度、工整俊朗,无一错漏,似在无声地诉说着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段传奇。

而这洋洋23万余字,皆是出自沈度之手。由此可见其书法功力之精深了。

沈度的字,不仅代表了“台阁体”的基本风貌,似乎也成了那个王朝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每一笔都彰显着那个王朝的雍容华贵。

中华书脉·台阁体,此处为巅:沈度

永乐大佛钟文字局部

除了上述有目共睹的成就外,沈度留传于世的一些书帖,也彰显着其端丽雍容的书法气度。《敬斋箴册》就是其中的代表,此作为沈度61岁所书,法度谨严,点画巧妙,转折分明,提按清楚,运笔便捷利落而沉实;线条轻重,粗细有变化,其收笔、落笔、撇捺、转折勾挑处,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字中牵丝搭笔,显得十分自然。结构以方正为主,各部停匀,属于楷体,颇具晋唐古法,又有子昂笔意,唯更加甜熟,堪为沈度书代表,馆阁之滥觞。

中华书脉·台阁体,此处为巅:沈度

沈度《敬斋箴册》局部

作为最典型的“台阁体”书法风貌创立人,沈度以其端雅正宜的小楷书引领了半个明朝的楷书风气,对书法在这个时代该怎样去发展给予了自己的答案。可以说,台阁体,沈度为巅。直到后来以祝、文为代表的吴门书派兴起,“沈字遍天下”的垄断局面才被打破,但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一直到清代,“馆阁体”、“状元字”都是滥觞于沈度。可见这种书体的影响力是经久不衰的。

书法发展至今,许多人已经看到了台阁体缺乏生机与艺术活力的弊端。但是它作为风行明清两代的书体,在更大的程度上起到了规范文字、提高社会总体书法水平的功用。我们在否认前行的路上,也一定要正视它对书法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方能取其精、去其糟,砥砺前行。

中华书脉·台阁体,此处为巅:沈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