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六盘人文 ‖385】王富荣——《父亲的教诲》

 六盘山诗文 2020-08-26


               ——六盘人文(散文)


父亲的教诲


 ‖宁夏西吉 王富荣


散文园地


宁夏南部山区的大山一座挨着一座,山与山之间就像一个个叉开双腿站立的大汉,裤裆沟一条连着一条。半山腰开垦的旱山地一绺一绺的,就像和尚脸上的眉毛。这里常年干旱少雨,属有名的西北黄土高原干旱带,是出了名的“苦瘠甲天下”的地方。在这里种庄稼:种了一撂子,收了一抱子,打了一帽子。山高不长草,沟深没有水。这里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称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秋季也有大雨连天,山洪暴发,条条沟壑洪水泛滥的时候。大量的黄土随着山洪被冲走流入黄河,黄河下游的河床逐年增高形成了天河。山越来越陡峭,沟越来越深陷,有名的烂泥河就分布在西吉县境内。住在烂泥河两岸的人,祖祖辈辈挽着裤腿趟河,运输干活主要靠驴驼人背,没有别的选择,日子过得很辛苦。
这里的人憨厚老实、勤俭、吃苦忍让、团结邻里、对人热情,这里民风淳朴、家教严谨。山里汉子的胸怀就像大山一样广阔,做人大度,常常让人铭记于心。我们家里有着良好的家风、家规,常常规范着我们的言行举止,就像一面镜子,审视着我们家族的做人做事。
我们村是回族聚居区,我家是农民家庭。那时候全家有十四口人,父母亲、兄弟两个、两个姐姐个妹妹及嫂子和几个侄子。住着三间旧房子,一孔窑洞。那年代生活十分困难,父亲是家长,对我们要求非常严厉。父亲说:我们家从老人手里就有家规家教有好家风,我的后代要遵守老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要代代相传。
那时虽然家里很穷,但父亲说:“做人要有骨气,不能没有教养,人穷不能没有志穷,人穷不能没有信仰。”父亲教育我们做人要有礼貌,对待老人要孝顺,不能做大逆不道之事。家里家外都很讲究辈分,讲究礼仪。不能没大没小,老小不分,说话要注意场合。特别在老人们面前说话,不能大声喧哗。老人站着儿女不能坐着,老人没有动筷子吃饭,儿女不能先动筷吃饭,有一口吃的先让给老人吃。三天不见家里老人,见面就要说色俩目问候,说话要柔和,有礼貌,举止端庄,要有教养,不能让人家笑话。对村里的老年人,年龄比自己大的见面都要说色俩目问好。
衣貌颜容方面也很有讲究。父亲说:“干啥就要像啥,打柴就要像个打柴的样子,放羊的就要像个放羊的样子。干活时就要穿上干活的衣服,走亲戚就要衣帽整洁,不能干活时穿着新衣服,一来很可惜,二来也不自然。走亲戚、过节日时要穿戴整洁,穿得破破烂烂的既影响心情,也是对亲戚的不尊重。”回族妇女特别在穿戴、容颜方面有更严格的要求。回族妇女一个月要用丝线绞一次脸,把脸上的汗毛绞干净。不能袒胸露乳,不能外露头发,要穿长衣服带盖头,这样具有东方女性的内在气质和美丽的容貌,更有民族特色。
我家的气氛很和谐,父母说话很和气,大家很谦让。村子里的乡亲们也都很友善很团结。
住房子也很有讲究。我家里老人的住房是上房。坐北面南,房基比其他房子高一些,我们俗称上房。其次是厢房,分布在东西两侧,由我们弟兄姊妹居住。
座位有辈分。我们一家人在一起时,父母亲必须坐在上边,称作“上岗子”。依次按照辈分年龄分坐在两边,这一点是十分讲究的。如果家里来长辈客人,必须坐在上岗子(外甥女婿不能坐在上岗子),显示对客人的尊重。
吃饭很有讲究的。吃饭的时候长辈坐在上岗子,先端给老人或客人吃。端饭时必须双手递给老人和客人,小辈不能单手给老人和客人递饭,而用双手端碗,毕恭毕敬。请客人吃饭时,饭端上饭桌后,还要向客人说一声色俩目才开始吃饭。小孩子不能在客人面前吃饭,在另外的房间去吃,没有客人时一家人在一起吃饭。
待客方面也很讲究。进门时,客人、老人先进门,依次是按辈分年龄进门。出门时客人走在前面,客人出门后,站在左边(西边),主人站在右边(东边),显示出东家的地位,客人要给主人说色俩目道别,也就是说,吃了喝了亲戚家的,临走时向东家道谢。每次我舅舅、姨娘来我们家浪几天,走的时候我妈妈都要哭着相送,有时侯要送好几里路程,离别的场面真是十分感人,使我明白了啥叫依依不舍。
过日子要勤俭节约,细水长流。常言说:“吃饭穿衣量家当。过日子不能大吃二喝,要精打细算,细水长流,吃穿不愁。我们家是农民家庭,土地是全家人的命根子,天再干旱也不能荒废土地,那怕收成不好都不能让土地荒废。父亲常说:“一年失了农,十年不如人。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每年春天,父亲带着我们全家人去种地。父亲对我们分工很细,要求很严。父亲和我大哥摇着耧下种,母亲、嫂嫂、姐姐在地里散粪。我和弟弟、妹妹拿着木榔头“打胡基”(地里撬起的土块要打碎)。经过父亲整治过的土地,就像绸缎一样细软。精耕细作之后就是经常守候着土地,细心的除草,盼望着一年的收成。在收割时,父母亲要求我们把地里的粮食收得干干净净,不让浪费一粒粮食。穆斯林浪费粮食就是哈拉姆(犯罪)。家里每次做饭不能有剩饭,凡是剩余的饭菜必须在吃下一顿饭是热好再吃,不能倒掉,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是穆斯林的美德。
穿衣服方面要艰苦朴素。父亲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干活时穿旧衣服,走亲戚,逢年过节穿新衣服。”那个年代也没有多余的衣服,凭布票、棉花票扯布。每年换衣服时,父母亲就做好安排,今年给哪个孩子换单衣,给哪个换棉衣。我和弟弟经常穿哥哥换下来的旧衣服。我们都认真地遵守着父亲的安排,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每次干活需要借邻居家的铁锹、背篼等,用完后及时还给人家,不能言而无信,还要说些感谢的话。如果损毁人家的东西,按价赔偿。凡是说定的事情,按时去做,不能拖拖拉拉,不能失信于人,失信于人就是丢失了信用。要树立家族的威望,就要言必信,行必果。
每年到开斋节、古尔邦节做完礼拜后,父亲都要带着我们弟兄四个去村子里的每一户人家,上门向他们说色俩目,把我们家的问候送到村里的每一户穆斯林。邻居家都很热亲地端上油香馓子招待我们。我们也顺便看看人家的院干净不干净,房子建的好不好,生活过的怎么样。回到家,父就让我们说说人家是咋过日子的,咋待客人的,牛羊是咋喂的,娃娃是咋教育的,也是一次虚心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我们十几口人的家庭,和睦团结,尊老爱幼,一家人每天有说有笑,从不吵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从来不会因为一口吃的,一件衣服红脸。这里面父亲的教诲,父亲的包容,对家庭的担当,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父亲严厉地教育我们,绝对不能赌博,哪怕是一毛钱,赌博发不了家,十赌九输,要我们牢记在心。父亲说:“赌博生贼盗,奸情出人命。养子不教如养驴,如果我们家里的儿女谁赌博就不是我的后代,就不要姓王。父亲的话说的掷地有声。再穷,那怕就是去讨饭都行,绝不能偷人家的东西。穷丑瞒不了人,家里穷就好好过日子,精打细算,不能想着偷集体的、公家的和私人的东西。
人家的媳妇姊妹就当是自家的姊妹,不能心生杂念,不要干出违法乱纪的事情。不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头上一片天,做人有尺寸。在父亲的严格要求和率先示范下,三十年过去了,时至今日我们弟兄姐妹没有人参与过赌博,没有人违法乱纪,没做亏心的事,鸡叫狗咬心不惊。都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日子过得很幸福。
父亲教育我们:“子孙虽愚,诗书要读。”要让娃娃念书学习,学到一些知识,没有知识就是睁眼的瞎子。那时候学校离家很远,上学十分困难,父母亲对我和弟弟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要求我们把学过的语文课必须背会,晚上放学回家站在父亲面前背诵。 我们生怕背不会,只好起早睡晚死记硬背。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手里拿着课本一边走一边背诵,每晚一灯盏煤油燃尽了才能睡觉。有时间就学习,不浪费大好时光。父亲还要求我们学习村里人家的好习惯好作风,孝敬老人。我们弟兄还经常帮助村里人念信、写信,教村里的孩子读书识字。
父母亲都是心肠软的人,一直生活在农村,也知道农村人的生活很不容易,谁都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家靠近乡村的公路边上,经常有要饭的来门上讨饭吃,每次遇到要饭的,父母亲总是拿一些粮食、面粉施舍给他们,如果我们家正好吃饭,父母亲就把讨饭的领进家里,给一碗饭吃,吃饱了在给几碗面或几个馍馍,有时候遇到天黑了,就让要饭的住下来,和我们住在一起,晚上父亲总会让母亲把炕烧的热热的,不要让出门人受冻。
父亲总是教育我们要珍惜生活,不要浪费粮食。和讨饭的可怜人相比,我们还有一口饭吃,看一看比一比,我们是多么幸福。父亲经常说:“上门都是客,不要嫌弃一个有困难的人。能帮助就伸出手来帮助一下,帮不了就说几句安慰的好话,三句好话也是暖人心的。”
经常有骑自行车的过路人车胎破了,父亲就拿出锉子、胶水帮助他们把自行车胎补好,打好气让他们上路,从来不收一分钱,让那些有困难的人感激不已。
每次遇到村子里修路、学校及清真寺修建需要出人,父亲总是安排我和哥哥去,宁愿多干几天,去了还要好好干,不要出工不出力。遇到捐款,父亲总是慷慨解囊。
遇到村子里邻居家孩子结婚,父亲总是去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如果邻居家里来亲戚人多住不下,父亲就请邻居家的几个客人来我们家住。还经常给左邻右舍的邻居家请茶,就是他们家过红白事,请他们家的人来我们家吃饭,好让主人家轻松一下。
在我们村,凡是哪家要建房子,大家都拿着工具去帮工,主人家只管饭不出钱,这些风俗习惯至今一直保留着。
村子里哪家的女人要是去住娘家,就把家里的娃娃及牲畜托付给邻居看管几天,我母亲经常细心地照料邻居的娃娃,喂好邻居家的鸡鸭,看好邻居家的门户。
我因工作原因离开家乡快二十年了,每次回家看望父母亲,村子里的乡亲们总是准备好丰盛的饭菜,请我去他们家做客,一家挨着一家请,一去就是大半个村子。乡亲们问寒问暖和我拉拉家常,围着我问长问短,问城里的发展变化。离别时乡亲们总是依依不舍的出门相送,每次想起来心里总是热乎乎的。
好家风是家庭的脊梁;好家风传递正能量;好家风能让家族振兴,能让民族辉煌;好家风能让家族代代受益。这就是我家乡淳朴的风俗,这就是我家乡善良的邻居。这就是我家乡憨厚的乡亲。
我热爱我的家乡,热爱黄土地,热爱家乡的父老乡亲,我把一颗火热的心,深深地埋在家乡的黄土地里,和家乡庄稼一起生根发芽,一起成长。


作者简介
王富荣回族, 大学学历,宁夏西吉县马建乡人,现任宁夏永宁县县志办主任,鲁迅文学院第六期少数民族培训班学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
“六盘山诗文”投稿须知
    1.来稿必须保证原创,思想健康向上,语言精炼,艺术性强。
    2.来稿需注明作者真实姓名和作品名称,如作者本人不愿意显示真实姓名,请在来稿中予以说明。
    3.来稿时请附上作者本人的生活、艺术照片和个人创造简介。
    4.来稿一律请发873123376@qq.com邮箱,来稿一般在10—15日内编排发出。
    5.“六盘山诗文赞赏资金分配规定”:
  (1)以文章赞赏总额的50%作为作者的稿酬,小于10元无稿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