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给院外销售有个定义... 院外销售分为:1、院内处方、院外买药;2、药店和医药电商的院外销售;3、院内自费药房。药店和医药电商的院外销售,根本就不归医院管,这里就不多说了。院内自费药房,就是医院药房和院外药房的中间地带,医院有利益在其中,当然是睁一眼闭一眼。关键是院内处方、院外买药。 我们知道,国外的门诊用药全部都是院内处方、院外买药,这本身没有不合理之处。国内的政策导向,也是医药分开,意味着方向也是院内处方、院外买药。当前的政策也是医院零差价,就是说医院不该在用药上赚取利润,既然如此,医院理论上是不该在意患者在哪里买药的。 问题一:医院是否真的没有在用药上赚取利润? 事实上,大部分医院明里暗里还在靠药品挣钱——通过二次议价的返利。如果是这样,医院当然还是不希望看到院内处方、院外销售,但这只能“暗查”,不能“明查”。 问题二:医生“建议”患者到院外购买的药品,院内是否有同等效价的药品? 如果有,医生建议患者院外买药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利益驱动。医院、公众追查这个行为是必然的。 问题三:院内处方、院外销售的药品,是不是院内没有?院外更便宜?或是疗效更佳? 如果是,这就没有追查的理由,对患者有利,完全是正当的。特别当医生做了处方建议,却没有指定药店,更加说明这里没有回扣,医生真是为患者着想。 我曾经带孩子去一家二级医院看病,医生建议用罗红霉素口服液,说院内没有,建议去药店问问看。我自然先去医院门口的药店问了,居然没有,后来在我家附近的大药店才买到。 院内处方、院外销售的前提应该是:院内没有同等效价的同类品种,不然理由说不过去。院内处方、院外销售的药品必须通过学术推广,让医生认可药品的效价,心安理得地建议患者。如果靠利益驱动,让医生给患者院外买药的建议,医生是有风险的。 如果能做到不指定药店,即使患者投诉,医生也能够“说得清”。患者投诉,主要是两个原因:外面买的药太贵,疗效不佳。如果疗效好,药价低,患者为啥去投诉呢? 其实难点在于,那些院内处方、院外买药的产品,如何通过学术推广,而不是带金销售,让医生觉得“心安理得”?这确实是做这类药品的企业深入思考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