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隆基登基过程他居功至伟,最后被下诏处死,看他是如何作死的?

 山家往事 2020-08-26

大唐是一个猛人辈出的朝代。

看过《长安十二时辰》的朋友一定还记得里面那位心思缜密的檀棋,她的身份是女奴。

是的,大唐不仅有女奴,还有男奴,比如帮派领袖葛老,他的身份就是昆仑奴。

“奴”的身份,在唐朝广泛的存在,这让那些梦想着穿越回唐朝的人也不由退缩,万一回去后成了奴隶咋办?

也别急,大唐之所以到现在仍然熠熠生辉,主要还是它能给人以希望,王毛仲就是其中的一个佼佼者。

王毛仲,高句丽人,如果单纯谈论家世的话,他也算是官宦出身了,但是,他父亲当年因为犯事被抓,王毛仲也受到连累,被分配到了李隆基府上,成了他的家奴。

从官宦子弟降到奴隶,这种身份的改变并没有将王毛仲击垮,相反,这哥儿们凭借着自己的天分加上努力在逐渐走出低谷。

一、少年得志

王毛仲的成功法则有两条,分别是:“性识明悟”和“骁勇善骑射”。

“性识明悟”就是会看别人脸色行事,知道别人想什么、做什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情商高,外加功夫了得,这在冷兵器时代,想不脱颖而出都难。

此时的大唐权力中枢风云变幻,一个足够大的舞台已经给王毛仲准备好了。

唐中宗李显即位后,被迫当起了“甩手掌柜”,他的老婆韦后想效法武则天,女儿安乐公主想被立为皇太女,这娘儿俩都不是省油的灯,此外武三思家族和太平公主在朝中的势力亦是经营多年,不可小觑,李显被这几波人架空了。

更大的危机还在李显身上,二度登基,如此大起大落,已经严重摧毁了这个男人的身体,病情每况愈下,大唐皇宫中已经风起云涌,一旦他驾崩,大唐何去何从,其情势之危急,怕是比几年前的那场五王政变都要猛烈的多!

怎么办?

从历史上看,大唐皇宫发生过好几次兵变,李世民主持的玄武门之变、以李显为主心骨的神龙革命以及太子李崇俊的景龙政变,无一例外的,这几起事件都涉及到了一股势力:万骑,其实也就是皇城禁军。

李崇俊起事比较仓促,正是在玄武门受阻,导致部下被策反,他也身首异处。

可见,若想取得最终的胜利,没有禁军的支持显然不行。

二十来岁的李隆基开始着手准备这事了,但是,他不便亲自出面,这事交给了王毛仲。

玄宗在藩邸时,常接其豪俊者,或赐饮食财帛,以此(万骑)尽归心焉,毛仲亦悟玄宗旨,待之甚谨。

韦后毒杀唐中宗后临朝称制,作为一个在政坛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人士,她也深知万骑在拱卫皇城中的重要性,任命自己的亲信韦播、高嵩“为羽林将军押万骑”,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她想以高压态势控制万骑,“以苛峭树威”。

不幸的是,她这种手法用错地方了。

在王毛仲“布诚接纳”及糖衣炮弹的运作下,万骑“果毅葛福顺、陈玄礼诉于王”,他们代表万骑将士表示“皆愿决死从命”。

在唐隆政变中,这些万骑起到了核心作用,王毛仲可谓是居功至伟。但是,政变当天他并不在场,而是完事后好几天才回来,这为他以后被杀留下了把柄。

但是,不管怎么说,此时的李隆基是高兴的,“玄宗不责,又超授将军”,此时的王毛仲专掌东宫驮马鹰狗等坊,手头工作处理的井井有条,“未逾年,已至大将军,阶三品矣”。

可见,李隆基对他非常厚爱。

接下来,在巩固王权的过程中,王毛仲再立新功。

李隆基的姑姑太平公主当年是他的同盟军,两人联手干翻韦后一族,但是随着李隆基的登基,太平公主的如意算盘落空,就想趁他立足未稳之机发动叛乱,提前得到消息的李隆基先下手为强,王毛仲率领三百余人诛杀了萧至忠、岑羲等,太平公主被赐死家中。

也正是因为这个功劳,王毛仲被授予左武卫大将军、霍国公、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仪同三司这个职位很显赫,李隆基即位十五年之内,唐玄宗一共也就设置了四个,分别是王同皎、姚崇、宋璟、王毛仲。

姚崇、宋璟是历史上有名的治世能臣,自不必说。王同皎其实和王毛仲干了相同性质的事情,当年在五王政变的时候也起了核心作用,正是他在关键时刻将老丈人放到了马背上,李显才得以登大位。

二、得意忘形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它能让人亢奋,但是亢奋完了之后呢?怕是原形毕露了。

王毛仲就是这样的人。

可以说,在唐玄宗的“照顾”下,他已经飞黄腾达,但是他并不满足,他想要更多的官、更大的权力。

裴宽任刑部员外郎时,长安城发生了一起命案,“有万骑将军马崇正昼杀人,时开府、霍国公王毛仲恩幸用事,将其狱”。

光天化日之下,万骑将军居然当街杀人!

此时的王毛仲仗着唐玄宗的恩宠,想过来“平事”,但被裴宽拒绝了,两人闹得不可开交。

按说,此时掌管万骑的人是葛福顺,王毛仲为何要插一杠子呢?

原来,他已经和葛福顺结为儿女亲家!

亲家有难,他当然要出头了。

但是,这个事成为王毛仲走下坡的导火索。

吏部侍郎齐瀚对唐玄宗进谏道:

福顺典禁兵,不宜与毛仲为婚。毛仲小人,宠过则生奸,不早为之所,恐成后患。

对于葛福顺和王毛仲结为亲家一事,唐玄宗不可能不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但面对齐瀚的进言,他当时没有表态,只是说了一句“朕徐思其宜”应付了下齐瀚。

进言不成的齐瀚,后来把这事说给了大理寺丞麻察,不巧的是,两人的谈论内容被唐玄宗知晓,或许是怕打草惊蛇,也或许是出于依然信任王毛仲,唐玄宗将齐瀚、麻察两人进行了处理,理由是“瀚、 察交构将相,离间君臣”。

或许是齐瀚的进言让唐玄宗对王毛仲有所警觉,转年,王毛仲向唐玄宗索要兵部尚书的职位,被拒绝了,这事让王毛仲很不高兴,“怏怏形于辞色”,是的,王毛仲直接甩出了脸子!

这个时候的唐玄宗其实还不想怎么着他,毕竟,唐玄宗对王毛仲尚未采取行动。

真正让唐玄宗下定决心的,还是高力士的几番言语。

开元十八年,王毛仲老婆生了个儿子,唐玄宗也得随份子不是?为表示祝贺,备了金帛等礼物,并且授予他儿子五品官职,让高力士过去传话。

高力士回来后,对唐玄宗说,陛下授予王毛仲儿子的官职,他可能觉得小了。当时在他家的时候,王毛仲抱着那个小娃娃对我说,“此儿岂不堪做三品耶”?

唐玄宗联想到前段时间王毛仲索要兵部尚书未果一事,心里不免为之一振。

话说回来,如果站在王毛仲的角度上,这句话显然不能这样理解。高力士毕竟是唐玄宗过来颁布赏赐的,他回去如此回话,能有王毛仲好果子吃?所以,王毛仲政治觉悟再低,也不至于一点都没有顾忌。

在某种程度上,王毛仲可高力士之间的矛盾其实可以解释这件事。《旧唐书》上有这样一句话:

中官高品者,毛仲视之蔑如也;如卑品者,小忤意则挫辱如己之僮仆。

王毛仲极端看不上那些宦官,也不把他们当外人,对他们随意辱骂殴打。

打狗还得看主人呢,这事搁谁头上谁都受不了。带来的结果就是“力士恨入骨髓”。

背景交代完了,下面继续说刚才这个事。“此儿岂不堪做三品耶”,这里的“三品”,其实代指高力士,他的官职就是三品,结合当时说法的语境,王毛仲是在赤裸裸的羞辱高力士而已,我儿子难道比不过你这个三品宦官?

唐玄宗陷入了沉思,他此刻又想起了少尹严挺之的密奏:

以不挟敕,毛仲宠幸久,恐有变故!

桀骜不驯也就罢了,王毛仲对自己到底是否忠心?唐玄宗又想到了唐隆政变的那个夜晚,整个事情在顺利推进,但是关键时刻却找不到王毛仲了!

李隆基当时可是压上了全部身家,包括他的父亲李旦,一旦起事失败,怕是全家没有一个活口了。

好在万骑已经归附,整个过程也算是有惊无险,李隆基也就没有计较王毛仲突然失踪的事了,相反对他进行加官进爵,“超授将军”。

“毛仲避之不入,数日而归”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可以站在王毛仲的角度来看,这次政变,说白了是李唐内部的争斗,无论谁赢,最终还是姓李的坐江山,王毛仲就是一个外人,没准最后还落个替死鬼的下场。另外,万一事不济,他本人反正不在现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摆脱干系。

王毛仲采取这种可退可守的策略本身没毛病,但是,既然他已经和李隆基捆绑在了一起,此刻的后退,其实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叛变”,如果他追随的是曹操这种多疑性格的君主,怕是早就人头落地了,更遑论后面的飞黄腾达了。

真正让唐玄宗痛下决心的还是来自严挺之的密奏,他说“毛仲索甲仗于太原军器监”。

在冷兵器时代,索取盔甲等物资,这就差不多是谋反了!何况他儿女亲家又掌管着万骑,这两个人要是来个里应外合......

在这个事上,没有哪个君主敢赌!

处理王毛仲的决定很快就下来了,以“无涓尘之益,肆骄盈之志”的名义将王毛仲外贬襄州别驾;同时,左领军大将军、耿国公葛福顺,贬壁州员外别驾。

当王毛仲行至永州时,又一道加急诏书传了过来,王毛仲自缢而死。

结语

客观的讲,唐玄宗能把大唐带进开元盛世,完全称得上千古明君,哪怕在安史之乱后回到长安城,全城百姓依然是夹道欢迎,在历史上他有着平易近人的标签,完全算不上是位“凶狠”的人。

作为创业伙伴,唐玄宗其实对王毛仲相当抬爱,一位家奴都能跻身庙堂高位,这就是大唐魅力所在,但最后他依然被下诏处死,这里面有朝堂勾心斗角的成分,但更多的其实还是王毛仲自己“作死”的成分更大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