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0年老字号的祛湿经典方!寒湿、湿热都可用!

 笑道爱养生 2020-08-26

祛湿,一个超级热门的养生话题。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寒、热都好办,寒则温之,热则寒之,有风咱就驱风,有燥咱就润燥,有暑咱就清暑但是,湿,难缠程度却令人头大,“十人九湿”“千寒易去,一湿难除”的说法可不是空穴来风。

湿是无孔不入的,湿邪伤人时也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为什么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更重,寒邪伤人更狠。

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

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体聚湿气百病生,祛湿养生保健康。

对于湿气,很多人并没有很明确的概念。可能连湿从何来如何去这个基础的问题都没搞清楚,就在那里追问如何去湿气?什么食物去湿效果好?

若想治其病,必先究其因。把湿气重的表现湿气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问题先了解清楚,再来研究湿气重的人怎么排湿,我想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湿气重的人怎么排湿呢?利湿、渗湿、燥湿、胜湿、化湿五种中药祛湿法;很多人看到这里一脸懵,这都是什么意思,听不明白啊!

这五种方法是治标之法——见湿祛湿

利湿好理解,指的就是利水或利尿,简单的说,就是借用利湿的药材让我们身体的湿浊通过小便或大便的方式排出去,如:赤小豆、薏苡仁、茯苓等

渗湿就是发汗的意思,经常运动或借助解表发汗的药材让我们的湿气从全身上下每一个毛孔慢慢渗出来,出汗也是身体排毒的一个重要通道,渗湿的好方法就是多运动,不仅可以强壮我们肺气,而且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心脏健康。

燥湿如其名,与火有关,可借助温热的药材来燥湿,如枣、姜等,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来一杯红糖姜枣茶,驱寒除湿,好处多多。

胜湿也是中医中说的风胜湿,肝主风,肝气舒展起来了,五脏六腑才会如沐春风,所以需借助于舒肝理气的药材,如栀子等

化湿是指让体内的湿邪形成气体,挥发出人体;借助于芳香的药材可以振奋脾胃的阳气,提高脾胃的运化能力,脾胃的运化能力加强了,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清阳发腠理,浊阴归六腑,湿气自然荡然无存,常用的化湿药材有橘皮、山楂、甘草等

治标不治本,祛湿跑断腿。治标只能祛表湿,湿气根源没断掉,一边在祛湿,一边湿气又源源不断的产生,那不是白忙活了吗!脾属土,土克水,所以祛湿的治本之法就是健脾

现代人好食肥甘厚味,加之生活起居不规律,运动量少等诸多因素很容易导致脾虚气滞,湿浊内生,《黄帝内经》也有记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湿气和脾脏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两者是相互影响的。

脾主湿,喜燥恶湿,如果脾脏出现问题,导致脾虚不能运化湿气,水分在体内堆积,湿气自然重;反之,湿气重会阻碍脾气失运,容易伤脾,脾伤只会加重湿气,恶性循环,只会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亚健康疾病。

中医精髓——内调外养。在这里不得不佩服中医的智慧,中医治疗疾病遵循治病必求其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好多朋友在问,那么有没有一个中医方子既祛湿又健脾呢?

别说,还真有!中国四大药堂之一,300年中华老字号的雷允上,由7位名老中医依循《经病方论》记载的五化六利方联合组方,采用11药食同源草本原料,制作出健脾祛湿的养生茶饮——赤小豆薏米茯苓茶。

处方:赤小豆、薏苡仁、茯苓、苦荞麦、白扁豆、山药、山楂、大枣、橘皮、甘草、栀子

详解:

药材

祛湿

药典记载

古籍记载

赤小豆

利湿

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本草纲目》:赤小豆,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所以令肌瘦身重也。

栀子

利湿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本草经疏》:栀子,清少阴之热,则五内邪气自去,胃中热气亦除。

橘皮

化湿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医林纂要》:橘皮,上则泻肺邪,降逆气;中则燥脾湿,和中气;下则舒肝木,润肾命。主于顺气、消痰、去郁。

大枣

化湿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本草再新》:补中益气,滋肾暖胃,治阴虚。

苦荞麦

利湿

理气止痛,健脾利湿。用于胃痛,消化不良,腰腿疼痛,跌打损伤。

《本草纲目》:苦荞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炼五脏渣秽。

白扁豆

化湿

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炒白扁豆健脾化湿。用于脾虚泄泻,白带过多。

《本草纲目》:白扁豆……,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入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消暑除湿而解毒也。

薏苡仁

利湿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

《本草新编》: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

山楂

化湿

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胸痹心痛,疝气疼痛,高脂血症。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

《本草纲目》:化饮食,消肉积。

山药

利湿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本草求真》:山药,本属食物,古人用入汤剂,谓其补脾益气除热。然气虽温而却平,为补脾肺之阴,……然性虽阴而滞不甚,故能渗湿以止泄泻。

茯苓

利湿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用药心法》: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

《本草求真》:茯苓……最为利水除湿要药。

甘草

化湿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

赤小豆、薏苡仁、茯苓清热利尿,祛湿消肿;橘皮、甘草、栀子补脾益气,清热解毒;山楂、白扁豆、黄苦荞消食健胃,健脾化湿;大枣和山药补血益气,十一位中草药搭配,祛湿同时可以健脾;其道地原材也是经过低温烘焙再炒制的,去除了寒凉之性,一盒20包,每小袋10g,开水冲泡饮用,哺乳期产后三个月后也可以喝,长期饮用无压力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一天一杯汇聚中医智慧的祛湿茶,绝对是贴心祛湿之选,无论是寒湿人群还是湿热人群都可以使用。

除此之外,纠正自己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忌吃生冷、少熬夜多运动等也是祛湿排湿,改善身体健康的关键,和祛湿茶搭配起到更好的效果哦!

适量增加运动

运动出汗能够很好的祛除体内湿气,适当增加运动量,多做一些挥汗如雨的项目,比如打球、健走、跑步等,每天坚持不仅可以祛湿,还能纾解压力、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热水泡脚

热水泡脚可以刺激脚部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对祛除湿气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要出大汗,只要泡到额头微微出汗就好。

还可以放一些艾叶在泡脚水中,有助于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更加快速地把体内的寒湿排出体外。

保证良好睡眠

充足高质量的睡眠有助机体自我修复,是保证机体良好运转的基础,是天然的祛湿药。应当顺应天时,宜晚睡早起,但晚上最好不要晚于11点入睡,中午需要午睡,但不宜超过一小时,还要切记贪凉,忌在温度很低的空调屋或潮湿的地上睡觉,也不可迎窗而睡。

祛湿气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不要等到身体发出湿气危重的信号或因湿气造成身体疾病之后才想着祛湿,那样只是在消耗你的身体,想要更快更好地除掉湿气,内调和外治相结合才能治根治本,还身体健康与活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