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袤的八百里秦川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诗经》的发祥地。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第一部著作,它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经典,可以说《诗经》包括文学的内容,也包括很多文化的内涵。《诗经》产生的时代,最早的诗篇应该是在西周开始时期,结束于春秋中期较早这一段。 我想,在那个时期,岁月是悠闲的,古风散发着浪漫淳朴的气息,男女的情意绵绵、内心的欲说还休、感情的真挚烂漫、依依不舍的万般情愫,更有人生的千般滋味和生活哲理……美不胜收、妙不可言。真的是惊艳了千年的文字,是美到极致的精彩。《诗经》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人类最早的浪漫时光,琅琅上口的诗句让人耳熟能详,天趣盎然的曲调像天籁之音余音袅袅,不知肉味…… 《诗经》305篇中,发生在陕西地域的诗歌大约有162篇,这是雄厚澎湃的黄河把她骨子里最柔美的性情留在了三秦大地,让这片土地上的“生冷噌倔强”少了几份偏执和钢镚,多了几份灵性和柔肠。于是,既有了《关雎》中在河之洲的“窈窕淑女”,也有了“所谓伊人”的蒹葭苍苍,还有了“美目盼兮”的宛若清扬,更有了“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雅言乐章…… ——《河出龙门·第四章 诗经黄河唱大风》 河出龙门之: 《韩奕》与韩城 冯双民 ![]() 诗经·大雅·韩奕 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韩侯受命,王亲命之:缵戎祖考,无废朕命。夙夜匪解,虔共尔位,朕命不易。粲不庭方,以佐戎辟。 四牡奕奕,孔修且张。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王锡韩侯, …… 韩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韩侯迎止,于蹶之里。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显其光。诸娣从之,祁祁如云。韩侯顾之,烂其盈门。 …… 溥彼韩城,燕师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实墉实壑,实亩实藉。献其貔皮,赤豹黄罴。 ![]() 韩城,这两个字最早可追溯到哪里?你若是邂逅了《诗经》的世界,就能在《大雅·韩奕》中找到这个足迹。 西周初年,周武王的小儿子,即周成王的弟弟,被封为韩侯国的国君。在建造韩侯国的时候,因为国君年少势单,所以周成王派召公率领燕国的人马来修筑韩侯国的城池。这里的百姓感激不已,于是便传唱:溥彼韩城,燕师所完……这首歌谣便被采诗官收录并编入《诗经·大雅·韩奕》中了。再从《竹书纪年·卷七》中记载:“成王十二年,王师、燕师城韩,王锡韩侯命。”也可佐证此事。 其实,《诗经·大雅·韩奕》开头就已经把韩城的来历说清了:“奕奕梁山,维禹甸之”这句话的意思为:巍巍梁山多高峻,大禹曾经治理它。诗开首就指明了《韩奕》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地,就在今陕西韩城一带。 ![]() 《韩奕》的全诗正文共290个字,分六章,前三章写韩侯入朝、受赐、饯行;四、五章写韩侯迎亲,蹶父择婿;第六章写韩侯筑城。全诗的主题是颂扬西周时期,韩侯接受册封,肩负着屏障安定北方的重任,表现周王对其的优宠和倚重,公卿对他的尊慕和礼敬。明万历年间,由苏进和张士佩编撰的《韩城县志·第一卷·雍韩考》中也对此诗的六章内容有详细的记载。 关于《韩奕》所提到的“溥彼韩城,燕师所完”,中的“溥彼”还让人有着哭笑不得的故事。历史上韩城南城门楼上曾书有“溥彼韩城”四字,由于“溥彼”两字较生僻,而且人们常认字先认半边,该字方言的读音又于“薄皮或薄彼”相近,许多人这样以讹传讹了。 于是,就造成了在渭北一带的合阳、大荔等县人调侃韩城人时总会把“溥彼韩城”说成“薄皮韩城”,意思是韩城人不厚道,吝啬。久而久之,积重难返,人们以为韩城人真的吝啬、不厚道,缺乏人情味,从而使韩城人蒙受了不白之冤。其实,查阅《古汉语字典》,可知“溥”字只读pǔ,不是多音字,原意是广袤,此处可引申为高大坚固。“彼”字读bǐ,意思是:那,与“此”相对。 ![]() 如今,时光流逝,岁月不居,“溥彼韩城”中的韩城遗址在哪? 据记载嘉庆年间,傅应奎、钱坫编著的《韩城县志·卷一·城第》中提到:“韩国故城,括地志韩城在今县南十八里,元和郡县志韩国故城今在县南十八里。” ![]() 而韩城人高增岳先生也多年考证,并在其编著的《古老的韩城》一书中这样记载:韩侯国城遗址分布在今韩城市龙亭、芝阳一带,东起黄河之畔的城南村,向西经马陵庄、东论功村、西论功村、大鹏村、新庄,在清水村跨芝水河谷,再向西北方向直到西英村,城墙呈弧形,现存城墙残高0.5至2.5米,底宽5米,全长约15公里。这在当年的确可以称得上“溥彼”二字。 这个从《诗经》中走出来的韩城遗址曾经一度熠熠生辉,以至于它消逝在历史河流里面了,也总能让韩城人为之骄傲,并有着无限的美好遐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