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墨海弄潮”与“中原书风” ■郑荣明

 朝歌淇水悠悠 2020-08-26

2020年8月26日第30、31期4版

责编:孙 超 邮箱:sfbs12@163.com




“墨海弄潮”与“中原书风”

■郑荣明

  20世纪80年代,“墨海弄潮”展的成功举办,无疑是当代书法复兴、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首届“河南省中青年书法家15人墨海弄潮展”于1986年9月在中国美术馆精彩亮相,以群体形式推出中青年书家,在全国尚属首次。这15位书家是张海、王澄、李刚田、冯志福、李进学、张鹤岭、王宝贵、周俊杰、刘顺、王朝宾、陈国祯、王胜泉、尚仁义、索宏源、王海。此后,展览相继应邀到杭州、乌鲁木齐、苏州等地展出,在书法界引起巨大反响。此展与先后举办的中原书法大赛、国际书法展、国际临书大展一起,奠定了河南书法在中国书法界的领军地位,“中原书风”的形象,也由此横空出世,而且,这种地域概念的书风,几乎成为当年书坛的主流书风,让书坛各方人士迷恋、仿效。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成立

  而今看来,首届“墨海弄潮”展,对当代书法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可以说,当代书法复兴之后的进程,因“墨海弄潮”而大幅度地改写,强大的“河南效应”几乎主导书坛二十多年,当代书坛现今格局的形成,与“墨海弄潮”息息相关!我们最起码可以列出以下的“史实”加以印证:

  首先,“墨海弄潮”引领着以大幅作品为主体的“展厅效应”,“展览时代”正式开启。首届“墨海弄潮”展在书法界形成巨大反响甚至震撼的最大因由,当然是大幅甚至巨幅创作进入展厅,再加上河南书家集体有意识地对雄强、大气面貌(或“风格”)的特别强调。这样的“行为”,对当时书法状态的改变十分明显,一是将小尺幅的“书写”改变为大尺幅的“创作”,适应当代高大展厅与强化“视觉冲击”成为展览的主调;二是将“创作”和“风格”概念极度释放,充分表现书法的“艺术性”“审美性”层面,为改变人们的“书写”观念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示范和引领。当时,张海、王澄、王宝贵、周俊杰、李刚田、刘顺等人的取法方向、书写面貌、创作方式风靡一时,影响许多中青年书家,无形中催生了书坛新的“风气”。大幅、视觉、风格,正是“展览时代”的几个关键词,而开始“启用”者,无疑是首届“墨海弄潮”展。

陈天然、张海为农民义务写春联

  其二,首届“墨海弄潮”展,在书法界首次“刻意”地展示书法的群体形象,并借中国美术馆这个中国艺术展览的最高殿堂“高调”地打出“中原书风”的旗号,可谓“惊世骇俗”,这种明显的“策划”意识和行为,也标志着中国书坛“策划时代”的到来,同样意义非凡;而更大的效应是,“中原书风”的概念,极大地刺激着其他地域书法人的神经,相应地,各种地域书风的提出、梳理和打造纷纭而出,诸如江浙书风、齐鲁书风、辽沈书风、巴蜀书风等,形成你追我赶之势,极大地促进了书坛的活跃,激活了书法家的创作热情,而后形成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整个90年代,书法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至今回味,仍然令人激动!

1984年,中原书法大赛在郑州举行

  其三,首届“墨海弄潮”后,河南俨然成为中国书法的“中心”,河南书法名家成为令书法界追捧的“明星”,由此而形成的“蝴蝶效应”,一是以首届“墨海弄潮”展15位书家为导师主体的“河南书法函授院”呈“井喷”发展之势,据说曾经出现数千名学员同时在册学习的盛景,在当年堪称奇迹;二是,河南编辑出版的《书法家》《书法博览》《青少年书法》等书刊,亦成为热门,甚至是相当多书法爱好者的必读。也就是说,教育培训、学术导向、舆论宣传,这关乎人才生成和平台形成的三大关键,几乎都“聚集”到河南了。如果由此而深究,目前成为书法界脊梁的六零年代书家,恐怕很多都接受过“河南书法”的熏陶、滋润和直接培养,那么,“细思极恐”,当代书法几十年,岂不是“豫家军”的天下?笔者当年也是河南书法函授院的学员,对如饥似渴地捧读《书法家》《书法博览》的虔诚记忆犹新,所以,自然对“中原书风”充满感情。

1985年,国际书法交流展在郑州开幕

  其四,首届“墨海弄潮”展中的几位杰出者,最后成长为当代书坛的代表人物,甚至成为书法界中枢和执书坛牛耳者,最大化地发挥了“中原书风”的影响效应和核心价值,也回证了“墨海弄潮”的“不世之功”。在创作上,张海的汉简和由此化出的行草、周俊杰的“褒斜体”隶书和草书、李刚田的篆刻和魏碑、王澄的碑体行书、王宝贵的隶书、刘顺的甲骨文,皆堪称一个时代的形象代表;在学术上,他们也各有建树,张海的“代表作”论述,周俊杰的“新古典主义”,则属当代书法重要的理论成果;在个人“名位”上,周俊杰曾任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多年,为中国书坛的学术引领者之一,堪称书法界“俊杰”;李刚田曾执编《中国书法》、任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多年,现为西泠印社副社长,乃篆刻领域“领袖”之一;而张海更勿需多言,曾经的中国书协主席。他们策划、制造“中原书风”,“中原书风”最后也造就了他们,而他们的成长和成就,又有形无形地影响了当代书法的发展,所以,强势的“中原书风”,自然会成为当代书法“地域书风”的最耀眼存在。

1987年,书法新十年学术辩论会在郑州召开


关于“中原书风”,在此也有必要进行一些梳理和评述。


  “中原书风”的生成,与河南书法界“发现王铎”有直接的关联。

  我们都知道,王铎对于日本现代书法影响巨大,“后王胜前王”“明清调”的概念,就是日本书法界提出的,日本书法界还成立了“王铎显彰会”,专门研究王铎书法,村上三岛是日本学王铎的代表人物。“1982年秋天,作为中日恢复邦交1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在郑州和大阪两地分别举办了王铎书法展。两年后,又在郑州、洛阳和开封三地举办了村上三岛学习王铎的书法展。两次书展成为中日两国文化界友好交往的佳话。村上三岛在展出后还把他的43幅作品捐赠给河南博物院”(王幅明《五百年来无此君》)。

1987年,现代国际临书大展在开封举行

  在中日恢复邦交10周年的政治氛围下,借助和日本的交流,河南书法界可谓很及时和郑重地通过“外力”把本土的大师“发现”出来,滋润自身并呈现给中国书法界。在20世纪80—90年代,河南书法界对传承、弘扬、研究王铎书法的高度重视,以致引发全国性的“王铎热”,这在当代书法复兴的历程中,无疑是一个相当重大的“事件”。笔者曾亲历“王铎书法国际研讨会”和“王铎书画研究院”的成立,那种盛大和虔敬,至今仍难以忘怀!

  王铎书法的“出现”,对河南书家的精神冲击和笔墨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而河南书家对王铎的“借用”“活用”,对书法界的精神冲击和笔墨影响也无疑是巨大的。王铎“雄强飞扬”的精神“张力”和大幅书写、墨色淋漓、连绵跌宕的笔墨“张力”,实际上成为了“中原书风”的“原点”的“激发点”,这在首届乃至二届、三届“墨海弄潮”展中,都十分显著。笔者曾经在《王铎与“中原书风”》一文中,将“墨海弄潮”书家分为三类,即“在原有书法风貌的基础上,借王铎强化雄强气质的书家,以张海、王澄为代表”“直接取法王铎,全盘继承王铎的风格,学习王铎的艺术语言,借王铎成为书坛的弄潮儿,并企图从中脱出个人面目的书家,如冯志福、李逸野、宋华平、胡秋萍等”“与王铎无直接渊源,但又间接地接受了王铎影响的书家,以王宝贵、李刚田、周俊杰等人为代表”,至今看来也并无不当。这样的以王铎为中心、为出发点、为借鉴点的“集团式作战”,最终不仅塑造出“中原书风”,而且改变了当代书法展览的“走向”和“风格”,所以,我们可以说,当代书法“展览时代”的来临,有“王铎”的一大功劳。

墨海弄潮集——河南省中青年书法家15人作品选

  最后,或许我们都应对当年河南书法界的“操守”和“领军人物”表达一种特别的敬意:在当年“书品即人品”观念尚是书法评判主流语境的时代,他们借势、借力地“发现”、推出王铎,其中的胆识、魄力之大可想而知!他们能够“向潮头立”,树立一种“新”的创作、展览模式和格局,其中的魄力、眼光之阔可想而知!他们敢于打出“中原书风”的旗号,在振兴地域书法的同时导引中国书坛的繁荣,其眼光、气度之高可想而知!在这里,我们很容易想起一句话:时势造英雄——当然,英雄往往也可造时势,此中之奥,可细味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