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语文伴你第179天 “一炷香”,等于多少时间? 1. 这是小学三年级的课。 在朗读语段后(见链接),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
(师)老师昨天查过,“一炷香”是45分钟。(生:哇…学生发出轻轻的惊叹声)
2. 这三次提问中,似乎没有“语文要素”?其中两次学生没有反应,一次发出的“哇”的惊叹声。我们很难推测学生这个“哇”里的内涵。 所以,这样的学习环节,不是语文学习应该呈现的过程。 3. 当我们把“它”作为语文学习的时候,思路就不一样了。我们假设是这样的: (师)同学们,“一炷香”是多少时间?老师不知道,大家回去可以查一查,但是,作者为什么要用“一炷香”表示时间呢? (预设·生)当时钟表不普及。 (师)今天钟表普及了,我们还会用这样的方法表示时间吗? (预设·生)我们会说“一顿饭的功夫”、“一支烟的时间”…… (师)你们看,表示时间,不一定用数字,还可以用这样的“词语”来表达。我们可以关注一下生活中这样的用法。 4. 执教老师事后作了“小调查”,让学生与家人一起寻找、发现生活中这类词语。结果学生们收集了许多精彩的案例:我与妈妈一起等红绿灯,“红灯还没有变成绿灯”,妈妈已经到马路对面啦(妈妈闯红灯);爸爸说,他“上了个卫生间”,回来一看电脑,一万多元没有啦(爸爸炒股);奶奶说,我老是比别人“慢一个嚓嚓”,别人“嘭嚓嚓、嘭嚓嚓”,我才“嘭嚓嚓、嘭……”(奶奶跳舞)。 精彩的生活,精彩的生活记录! 这才是语文学习! 【链接】一次,吴先生教梅兰芳练跷功。吴先生搬来一条板凳,上面放一块砖,让梅兰芳踩着跷站在砖头上,并要求一次要站一炷香的时间,中间不准休息。 欢迎在下方留言区留下您的 观点和评论…… O(∩_∩)O 近期“新课标语文90秒”内容回顾: 1 2 3 天天语文每天陪伴你 欢迎免费收听、收看、转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