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先生 京剧梅派艺术创始人 梅兰芳 战蒲关 来自京剧三鼎甲 00:00 03:42 (念)第一炷香,愿大兵早到,救此蒲关,解此重围;第二炷香,愿夫君王伯,前程远大,福寿绵长;第三炷香,愿陈氏大娘早生贵子,永继王氏香烟。神圣啊! 【二黄碰板】 俯念奴至诚心无敢渎犯 可怜那军与民共受倒悬 常言道好生德出自天眷 只盼望大兵到救此蒲关 叩罢了神与圣起身回转 【二黄摇板】 谯楼上不觉得四更鼓传 徐兰沅京胡 王少卿京二胡 何斌奎司鼓 九岁那年,我到姐夫朱小芬(即朱斌仙之父)家里学戏。同学有表兄王蕙芳和朱小芬的弟弟幼芬。吴菱仙是我们开蒙的老师。我第一出戏学的是《战蒲关》。 朱幼芬 梅兰芳 吴菱仙 吴菱仙先生是时小福先生的弟子。时老先生的学生都以仙字排行。吴老先生教我的时候,已经五十岁左右。我那时住在朱家。 一早起来,五点钟就带我到城根空旷的地方,遛弯喊嗓。吃过午饭另外请的一位吊嗓子的先生就来了,吊完嗓子再练身段,学唱腔,晚上念本子。一整天除了吃饭、睡觉以外,都有工作。 吴先生教唱的步骤,是先教唱词,词儿背熟,再教唱腔。他坐在椅子上,我站在桌子旁边。他手里拿着一块长形的木质“戒方”, 这是预备拍板用的,也是拿来打学生的,但是他并没有打过我。他的教授法是这样的:桌上摆着一摞有“康熙通宝”四个字的白铜大制钱(当时的币制是银本位,铜钱是辅币。有大钱、小钱的区别,兑价亦不同。 时小福《桑园会》画像 这类精制的康熙钱在市上已经少见,大家留为玩品,近于古董性质)。譬如今天学《三娘教子》里“王春娥坐草堂自思自叹”一段,规定学二十或三十遍,唱一遍拿一个制钱放到一只漆盘内,到了十遍,再把钱送回原处,再翻头。有时候我学到六七遍,实际上已经会了,他还是往下数;有时候我倦了,嘴里哼着,眼睛却不听指挥,慢慢闭拢来,想要打盹,他总是轻轻推我一下,我立刻如梦方醒,挣扎精神,继续学习。他这样对待学生,在当时可算是开通之极;要是换了别位教师,戒方可能就落在我的头上了。
【西皮流水】 听他言来自思忖 容貌不象受苦的人 两耳垂肩贵相品 他龙眉凤目帝王尊 夜梦红星事有准 莫非应在了此人的身 彩楼事儿对他论 【西皮摇板】 又恐丫环在旁听 (念)啊,丫环!去到绣房,取银子一锭,衣服一件,快去!啊,花郎!我实对你说了吧,我父约定,二月二日,在十字街前,高搭彩楼,抛球招赘,是日你可站在楼前,倘若姻缘有份,也未可知。我有一言你且听了。 【西皮流水】 二月二日事有准 且莫错过好光阴 倘若姻缘你有份 就是天台路上的人 【西皮摇板】 你若是不来失了信 就是忘恩无义的人 奴家暗把天祝定 早与平贵配良姻 徐兰沅京胡 王少卿京二胡 何斌奎司鼓 吴先生认为每一段唱,必须练到几十遍,才有坚固的基础。如果学得不地道,浮光掠影,似是而非,日子一长,不但会走样,并且也容易遗忘。关于青衣的初步基本动作,如走脚步、开门、关门、手式、指法、抖袖、整鬓、提鞋、叫头、哭头、跑圆场、气椅这些身段,必须经过长时期的练习,才能准确。 跟着又学了一些都是正工的青衣戏,如《二进宫》、《桑园会》、《三娘教子》、《彩楼配》、《三击掌》、《探窑》、《二度梅》(即《落花园》)、《别宫》、《祭江》、《孝义节》、《祭塔》、《孝感天》、《宇宙锋》、《打金枝》……等。另外配角戏,如《桑园寄子》、《浣纱记》、《硃砂痣》、《岳家庄》、《九更天》、《搜孤救孤》……共约三十几出戏。在十八岁以前,我专唱这一类青衣戏,宗的是时小福老先生的一派。 梅兰芳 吴菱仙 吴先生对我的教授法,是特别认真而严格的。跟别的学生不同,他把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在我身上,好像他对我有一种特别的希望,要把我教育成名,完成他的心愿。我后学戏而先出台,蕙芳、幼芬先学戏而后出台,这原因是我的环境不如他们。家庭方面已经没有力量替我延聘专任教师,只能附属到朱家学习。吴先生同情我的身世,知道我家道中落,每况愈下,要靠拿戏份来维持生活。他很负责地教导我,所以我的进步比他们快一点,我的出台也比他们早一点。 我能够有这一点成就,还是靠了先祖一生疏财仗义、忠厚待人。吴先生对我的一番热忱,就是因为他和先祖的感情好,追念故人,才对我另眼看待。(摘自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