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语文伴你第193天 江浙,为何“院士”多? 1. 最近一份两院院士“籍贯分布表”流传。有趣的是,200年前的龚自珍在他的散文《病梅馆记》中已经有过类似的表述。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江浙之梅皆病”,“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在三百多字的短文中,作者三次提及“江浙(江宁、苏州、杭州)”之梅,这是作者随意为之,还是匠心所在? 2. 我们知道,龚自珍文中的“梅”指的是“人才”。明清两朝的状元,绝大多数出于“江浙”(见链接,与今天的“江浙”地域有差异),而“江浙”确实也盛产植物学意义上的“梅”。 所以,“江浙”出梅、出人才,是有真实的植物学依据,坚实的历史学基石的。从这个角度看,作者用“梅”来“托志”,才能表其意,才能尽其心,而兰、竹、菊,则不具备这样的可以“托志”的“功能”。 3. 作为文学家的龚自珍“托梅议政”,虚虚实实,说的是“梅的夭折”,议的是“人才的埋没”。真是“风吹水上,自然成文”,高手! 江浙文化即“吴越文化”。吴越地区,在宋代以后文人墨客、科学家、状元辈出。 到了近代、现代亦是如此。 4. 如果,以太湖为圆心,以30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近代、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大批文人都在这个“圆圈”内:王国维、鲁迅、茅盾、郁达夫、朱自清、徐志摩、艾青、夏衍、钱钟书等等;在这个“圆圈”内,今天的“两院院士”也明显地占据绝对多数。 江浙,为何“院士”多? 历史使然,文化使然。 【链接】“明清状元籍贯表”(摘自《中国古代状元分布的文化背景》)
欢迎在下方留言区留下您的 观点和评论…… O(∩_∩)O 近期“新课标语文90秒”内容回顾: 1 2 3 天天语文每天陪伴你 欢迎免费收听、收看、转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