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时期耕牛很匮乏,李牧却每天烹牛给士兵吃,事后才知他真高明

 修悟搏 2020-08-26

品读《资治通鉴》,从古籍中学习古人智慧,今天为大家带来战国名将李牧的作战智慧!

李牧,是战国末期的赵国名将,他的存在关系到赵国的生死存亡,深受赵国百姓的爱戴。在李牧的一生当中,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个是抗击匈奴,镇守边关;一个是对抗秦军,保赵国不亡。

赵国与匈奴接壤,匈奴作为游牧民族,袭扰边疆的事情,他们几乎从未间断过,这是他们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生的生活方式决定,他们的生活物资太过匮乏,不抢点东西,他们就得挨饿。

为了保护边疆百姓安宁,赵国派李牧带军长期驻守雁门郡,抵抗匈奴的入侵。当时的赵王对李牧的支持力度很大,李牧的身份绝不是简单守边将领,更像是一个国中之国,因为在雁门郡,“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税收都给李牧分配不说,他还可以任命官吏,从这里可以看到,赵王对李牧给予了极大的信任,因为封疆大吏有钱、有粮、有兵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赵王如此厚恩,李牧的行为却让人大跌眼镜,从他的举动来看,李牧完全是辜负了赵王的期望,比之纨绔之辈也相差无几。

李牧在雁门郡的军中,每日不思攻灭匈奴之策,反而只让军士们做三件事情,“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李牧的军队,平时每日练习骑射,而且对于烽火极为重视,让掌管烽火的士兵高度警惕,一旦出现问题第一时间引燃烽火。

古代烽火是示警手段,烽火一起,说明外敌入侵,然而每次当烽火燃起,匈奴来袭的时候,李牧就派人赶紧收拾好人马、牛羊、物资到堡垒中,任凭匈奴如何叫阵,就是坚守不出。等他们走了,继续恢复到往日的练习骑射,日复一日。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战。——《资治通鉴》

不仅如此,李牧龟缩在城中的时候,因为他自己掌管当地税收,手里的军费充足,他还每日都要“击数牛飨士”,杀牛给士兵们吃。

战国时期的耕牛,那可是国家紧缺的生产力,虽然牛肉有营养,可以给士兵补充身体所需,那也不能这么挥霍啊,皇帝也没说天天吃牛肉的呀。

可见,在李牧对抗匈奴,镇守雁门郡期间,他的兵营当中,小日子过的十分舒适,每天练习骑射,吃饭睡觉,还有牛肉吃,至少有牛肉汤喝吧。而且还不用打仗,敌人的骑兵一到,立刻高墙壁垒伺候,绝对不会发生干戈。

虽然史料并无详细记载,但是匈奴人来犯的时候,在阵前肯定会用一些激将法去激怒李牧军队,希望他们能够开城迎战,否则匈奴骑兵攻城发挥不出来威力。

泥人还有三分土性,常年被敌人骂阵不敢迎战,士兵们觉得很憋屈,甚至李牧手下的将领也觉得很憋屈。这种憋屈化为怨言,逐渐就传到了赵王耳中。赵王对李牧十分器重,但是李牧却安于享乐,不思进取,这让赵王十分生气,盛怒之下,赵王调回李牧,换其他人去雁门郡做主将。

究竟是谁接替了李牧的位置,在《资治通鉴》中没有记载,只有“王怒,使他人代之。”的一笔带过。这个人一改李牧的坚守不出策略,屡屡出战匈奴,这份血性一开始让赵王甚至兵士们都感到热血沸腾,然而,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多次被匈奴战败,他们开始逐渐明白,频繁出击的结果,还不如每日坚守不出,因为战败的损失,要比每日吃几头牛要大太多了,并白白牺牲了不少同胞。

在这位主将“屡出战,不利”的情况下,赵王无语了,只能硬着头皮再去找李牧去镇守雁门郡,李牧当时耍了个小脾气,说自己病了不去。赵王最后下了死命令,李牧提出一个条件,必须得让他继续给士兵吃牛,像以前一样,赵王许之。

李牧回到雁门郡,又和之前一样,每天命将士们“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依然还是闭门不战。李牧与之前一样,但是他手下的将士们的心态却发生了变化,他们现在求战若渴,希望李牧能够带他们攻灭匈奴,一雪前耻。

李牧也觉得时机成熟,于是选取了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曾获过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准备作战。

李牧先派人大规模的放牧,在匈奴小股部队来抢劫的时候,就故意战败并丢掉一些牛羊,再故意被俘几十人,向匈奴示弱。

匈奴单于知道后,听说那个“软蛋”李牧又回来了,而且开始大面积放牧,他决定倾巢而出,干一场大的,给李牧点颜色看看,却不知道,李牧早已经张开一张大网,等待着匈奴人前来了。

李牧设计的这一次决战,几乎让匈奴人全军覆没,匈奴大军被歼灭十多万人马,并乘胜灭掉了代地以北的胡族褴,攻破东胡,使林胡部族归降,匈奴人从此元气大伤,十多年都没敢再犯赵国边境。

灭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十余岁不敢近赵边。——《资治通鉴》

直到这一刻,赵王以及李牧的那些将士,才明白李牧的做法有多高明,对李牧更加信任了。

那么,李牧究竟哪里高明呢?

赵军与匈奴兵有差距

李牧虽然是名将,却也改变不了赵军对战匈奴的短板。匈奴的军队以骑兵为主,又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土作战,可以说是来去如风,他们打胜了你跑不掉,他们打败了你也追不到,这就是匈奴为什么如此难缠的根本原因所在。

李牧深谙兵法,自然明白其中道理,他之所以选择每天训练士兵骑射,并且给他们吃牛肉,无论匈奴怎么挑衅,他都坚持闭而不战。不是因为李牧惧战,而是赵军确实打不赢匈奴,想要战胜匈奴,必须要训练出骑射能力强的军队,所以,他是在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李牧在谋一盘大棋

李牧坚守不出,韬光养晦几年,这段时间虽然看似匈奴士气更旺,其实不然,因为在这几年里,因为李牧的高度警惕和坚守不出,让匈奴无数次的入侵都一无所获。前文已经提到,匈奴入侵,主要是为了获得物资,而李牧正好掐中了他们的要害。

李牧更深一层的考虑是,匈奴擅长小股士兵作战,很难抓到机会与他们完成一次决战。所以,即便是出击歼灭小股部队,获得的胜利也意义不大,根本伤不到匈奴的元气。

为了达到全歼的战略目的,李牧开始示弱,加上他离任期间,赵军被屡次击败,更让匈奴骄傲起来,这才在最后一次决战中,李牧一战消灭了匈奴主力,获得大捷。

综上,李牧看似奢靡贪嘴,每日宰食耕牛,其实他是在养精蓄锐,暗中布下一个大局,等待匈奴前来。李牧不愧为战国名将,他此番歼灭匈奴意义重大,是一次少有的步兵军团歼灭骑兵军团的经典之战,让人钦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