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有诉求就赶快满足?你这么“花心”,难怪做事不专注

 老友手札 2020-08-26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其实我挺羡慕那种做事特别专注的人,因为虽然我能在一个小时里写出来两千多个字,可总是写着写着各种与之相关的东西就在脑海里蹦来蹦去,搞得确实从不缺灵感,但就好像一直在同时进行写作和寻找灵感这两件事一样,使得写作的时间被一直拉长。

当然,我也知道其实有朋友挺羡慕这种“写完一篇完成的同时还能定好几个标题”的状态,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灵感喷涌确实未必是好事儿。

不过,我们不必在这里执着于“饱汉不知饿汉饥”,因为重要的是另外一些东西。

说起来在之前呢,我也一直觉得“灵感很多”这是个不错的事情,因为这代表着我总能在一些已经相对固化的逻辑和思路里,去看到除它们之外本就存在的,但曾经未能看到的东西。

这会带来一种“获得感”,并由此诞生出精神层面的愉悦,以及一种“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觉。

所以为了留住这些感受,并且让自己不缺写作思路,在很早之前我就养成了“想到什么,就会在脑海中进行一些加工,然后记录下来”的习惯。

我知道这个习惯其实是很多人在他们的写作课里提到的一个,这个习惯也确实可以协助积累灵感,但是,当我们逐渐的活在这种习惯中的时候,却会出现另外一些东西。

写作和思考,都是需要一定专注、都是需要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只做这件事的。那么,当我突然有了新的灵感,然后去记录新灵感的时候,曾经的思路就会被扰乱。

当然,整个写作过程中一两次的扰乱其实并没有坏处,相反会因为这种“又写又思”,而让文章跳脱出原本的规划,产生新的内容。只是,当这种模式持续的存在,并且有明显增加的迹象时,专注就会难以存续、持续的思考就会难以存续,这便会带来一开始提到的状况,或者十分尴尬地说,灵感会越来越多,但最终成文的却十分有限。

这样的描述可能并不会让你觉得“这种情况需要避免”,但继续下去的话,我就会变成“掰棒子的狗熊”,看似始终都在努力,可其实真正取得的、拥有的收获很少很少。

因为生活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可前进两百步,再后退两百步、走一会儿这条路,又跑去走另一条路的努力,自是不会助自己抵达终点。

所以,有时候做了选择,就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所以,为了能够贯彻自己的选择,就必须有一些取舍、所以,我们确实需要一些专注。

而后这几天,我就一直在想“自己在什么时候是最专注的”,然后把能回忆起来的过往都“再历”了一遍,其中让我觉得最专注的时候,是在高中。

在高中的时候我的一位数学老师,有一个非常异于常人的习惯。那就是在他上课的时候,他会要求把空调和电扇都给关掉,最多打开窗户。我们这边呢,虽然存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但是夏天也确实比较热,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上完课之后,每位同学都跟在桑拿里呆了几十分钟一样,没有谁的衣服不是湿哒哒的粘在自己的身上。

说实话,刚上这位老师课的时候确实是很难受的,天气闷热也就不说了,主要是还得忍耐内心中由天气诱发的烦躁、汗水流淌带来的瘙痒,以及本能的对凉爽的渴望。并且还要在这些基础上去认真听课、认真思考、认真做笔记。要换做最近这些日子,估计早有“觉得知了鸣叫会影响孩子成绩”的家长冲到教室指着老师的鼻子说,“你不开空调和电扇,我孩子怎么专心学习呢”。

但我觉得这段经历算是我从小到大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

“安逸的环境难道不利于专注吗?”

在之前,我确实也秉承着这样的想法,会认为只要外界与内在不存在过多的打扰,我们就会自然专注;接着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变成了,专注是我们对自己的一种管理,即,在这个时候我会选择性的忽略一些东西,然后把注意力挪到“需要专注”的地方;而现在呢,我确实觉得“满是叨扰的环境,其实更利于人锻炼自己专注的能力”。

外界没有过多的打扰,这个是可以实现的,并且没有难度,但是内在并不由我们绝对控制,所以杂念、乱想、灵感、欲望,以及忘记做的事情,总会不顾时机是否合适,就任性的跑出来刷存在感;

专注确实是一种自我管理,但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做到才能管理,如果单纯地通过呆在安逸中实现一些专注,那其实我们“专注”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同时,基于我们可以控制环境,但是难以绝对控制内在的客观现实,如果不去锻炼自己的这部分能力,那么,即便环境很安逸,我们依旧会被内心中存在的种种叨扰,而导致难以静心与专注;

从实际角度来说,周围、我们内部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没有,所以,所谓的专注并不是建立在“任何影响都不存在”这个基础上,而是“我耐受得了影响,并且不会被它们影响的很厉害”这个基础上。

就像,有的朋友听到一点声音就睡不着,有的即便在另一半响亮的呼噜声中,也能安然入眠。

那么,你会好奇如何逐渐做到么?

既然是自我管理,那必然是去做我们有可能做到的、去控制我们确实可以控制的。那么这时候就像前面说的,外界我们是可以控制,所以天稍微一热,我们就打开空调、心里稍微一不舒服,我们就赶忙去做能让自己快乐起来的事情、稍有不顺心就选择分开或辞职。

从表面上看,我们确实通过“控制外界”来使得环境更利于我们,或者让自己拥有更利于自己的环境。

但是从实质上来讲,这样的努力也使我们养成了“一有不舒服、不开心和不如意,就想要将它们解决掉,让它们都变成符合自己期待样子”的模式。那么,由此我们期待的生活是“外界符合我们所有的标准”,这也就不存在我们主动去适应这些的“耐受”了;

同时,这样的模式也会悄悄改变我们看待不舒服、不开心和不如意的态度,让我们认为它们是不该存在的,由此我们就会避开它们、不断的避开它们,那么,这样的努力反而让我们更容易受到这些的影响,因为毕竟,它们是肯定会出现的。

所以,我们所谓的管理,其实并不是以“控制环境”为主,而是以“控制自己”为主。那么,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什么呢?

在天逐渐开始热起来的时候,我们会有“天热”的感受,这份感受本来的作用仅仅是提醒我们“开始升温了”,但基于“我们对不舒服、不开心和不如意的定义”,当我们感受到升温的时候,就会伴随着产生“想要解决问题”、“想要让周围的温度恢复适宜”的想法和动力,而后我们就会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被解决,那么,在问题能得到解决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只是一次对专注的打断、在问题不能得到解决的时候,这份“想要解决问题”的诉求会因为一直得不到满足,而不断的撩拨我们,这就带来了持续的打扰。

不过,也别太看轻前面那种状况,因为当我们出现欲望、诉求与想法,并每次都满足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会频繁出现、频繁想要得到满足,而这其实也是持续的打扰。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打扰上升到持续的层面呢?

欲望、诉求与想法,这是我们本来就有的,并不可能绝对消除,所以我们控制不了;

而在上面你也看到了,是基于我们对它们的定义,我们才想要去解决、才想要去逃离,这“怎么看”我们多少有点控制力,那么,调整自己对它们的看法,不将“负性标签”贴在它们身上,去看到它们存在的积极意义就是需要做的;

同时,如何对待它们也是重要的,不断的满足会使它们总想得到满足、不断的满足,也使我们越来越难以耐受,所以,不要“花心”的什么都要去满足,做一做减法、有一些侧重点,然后试着在它们出来撩拨我们的时候,继续做好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接着忙好了再去有选择的满足“它们”也会起到一些积极的影响。

想象一下吧,如果这些都难以撼动自己了,那自己的精力、注意力、时间等等,不都更多的掌握在自己手上了么?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