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年第95篇:课程改革需要遵循的三大思维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08-27

2020年第95篇:课程改革需要遵循的三大思维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5期发表了南京师范大学吴永军教授的长篇论文《课程改革需要遵循三大思维》,论文涉及的知识之多、范围之广,都令人佩服。这应该算是一篇对起源于本世纪初的新课程改革进行系统反思的论文,其中又贯穿着三条红线,即作者提及的三大思维:系统化思维、差异化思维和常态化思维。

首先是系统化思维。新课程改革需要系统化思维,但作者没有直接阐述课程以及课程改革的系统性问题,而是先从自然领域以及人文社会领域的系统观谈起。将自然视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凸显自然的“关系性”特征,这一点已经是常识。人文社会系统同样也是一个“巨系统”,即由近乎无限方面、无限层次和无限具体要素以近乎无限的关系和形式有机组织起来的复杂巨系统。正因为,人类在进行人文社会研究时,就需要有一种系统化的思维,即“人们对于复杂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所形成的一套基本的认知模式和方法论规范,它对于系统进行整体思考与推进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决定性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关系。同样,作为人文社会系统中的课程改革,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国家层面来看,课程改革涉及“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等,前者涉及到社会的各个系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涉及到的具体部门包括宣传部门、人事部门、科技部门、文化部门等等,后者涉及到课程改革与以往课改的关系,涉及到课程方案的编制以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研制和各学科教材的编写等。对于课程改革而言,很多问题都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例如应试教育、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师素质提升、教育投入等,这些都是新课改无法单独解决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作者提出了三条设想:第一是顶层设计要进行整体考量,要有大格局与大智慧。课程改革既要考虑到国际国内的大格局,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各部门、各方人员的利益问题。作者引用了阿普尔的观点,认为课程改革实质上是一种权力和文化利益的分配活动,即使是学校的课程改革,或者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也需要考虑多方的利益。第二是在推进课程改革的方案过程中,要有系列化的配套措施。从国家层面看要加强教育督导,尤其是课程改革的督导,而且要加强对于地方尤其是基层学校的专业支持力度,形成行政主导、学校主体、大学及科研机构参与建立的专业支持体制。第三是注重即时性回馈,适时适度动态调整,积极寻求各因素的平衡点和最佳组合。

其次是有差异化的思维。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在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理念及举措时,要充分考虑中国的现实国情,移植过程中的“差异化”转化问题亟待解决。近20年的课程改革,我们从国外引进了不少教育理念,包括建构主义、后现代课程观、多元论、对话、互动、项目化学习、小组合作、大概念教学、结构化思维、大单元、大情境等,这些教育理念有的已经在课堂上落地生根,有的还在实践尝试中。但如果不考虑本国的实际,盲目推广某种理念,必将面临失败的结果。曾经轰轰烈烈的“翻转课堂”,现在基本上偃旗息鼓了。目前轰轰烈烈的“大单元教学”,是否适合国情、校情,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验证。第二是在确保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与课程标准落实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应有不同要求,不同对待,不能“一刀切”。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进行项目化学习、混合式学习、大单元教学等,但对于教育薄弱地区,可能这些措施就不太适合。高中语文学科的“学习任务群”的推进,我个人认为也需要有差异化的思维,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不能盲目听从行政部门的命令以及个别专家的指导。第三是就新课程改革的诸因素来讲,不同阶段异步建设是其中的基本理路。新课改初期,国家重视的是“物化”产品的建设,包括课程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研制、教科书以及教学参考书的编写等,但在进入到课程实施的阶段时,制度、文化、人的塑造就应当成为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注重“专业支持”。目前对学校的专业支持主要就是教师培训,但培训的效果还有待于改善。

再次是常态化思维。平心而论,国家在课程方案设计方面是比较用心的,设计的方案以及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带有较强的学理性,我个人是比较认可的。但再好的方案,如果不能落实到一线学校和教师的课堂中,这样的改革必然会失败。因此作者认为,课程改革要想落地生根取得实效,必须遵循常态化思维。所谓常态化思维是指从现实情况出发,考虑事物能进行日常性、持续性实践操作的思维取向,也就是希望能够在正常条件下,广大的普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能够持续性地落实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新举措。但在现实条件下,还有一些现实因素制约着常态化实施,例如某些理论或理念高高在上,脱离实际,无法落地;有些概念或理论本身含混不清,语焉不详,根本没有落实的可能性;理论或理念转化为常态化实践所需要的现实条件尚不具备。课程改革需要常态化思维,就国家层面而言,一是在顶层设计时,要充分考到理论理念、举措的可行性问题,充分考虑实施的条件;二是国家层面在出台课程方案后,还应当有配套的实施指南,进一步明确改革的边界与重要的一些理念理论及概念;三是要充分考虑与以往的改革成果或已存在的好的传统的连续性、系统性问题。

阅读这样的文章,对学科教学的直接性作用较小,但论文提出的一些基本的概念、观点,其实是可以应用到学科教学以及教育科研的。系统性思维、差异化思维、常态化思维对于语文课改、地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施甚至某种具体的教学理念例如群文阅读教学,都是有指导作用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