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度真的决定生死吗?

 余近山 2020-08-27

  坊间流传一句养生名言“温度决定生死”,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长期体温不正常,则容易生病乃至死亡。这句话充满了废话式的迷惑性,引发了无数对“体温与健康之间关系”似是而非的论述。其实将这句话改上两个字,就非常正确了,而且改后的这句话,对于养生、保健、防病、延寿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们先来看看网上流传的各种有关“温度决定生死“奇奇怪怪的”专家“观点:

  1. 活人有温度,死人没温度,人活着就要有温度。所以“温度决定生死”;
  2. 小孩体温高活力旺,老人体温低活力弱。所以“温度决定衰老”;
  3. 春夏万物生长快,秋冬万物生长慢,冬天生长都停止。所以“温度决定生长代谢”;
  4. 生水不能喝,会生病,水开之后就可以喝,不生病。病菌病原怕高温,高温可杀菌,所以“温度决定免疫”;

  5、秋梨白嫩,冻过之后就特别黑,寒极皮肤黑。所以“温度决定皮肤”;

  6、老鸡要一直孵在鸡蛋上,才能把小鸡孵出来,走开一会鸡蛋可能就废了。所以“恒温促进细胞新生”;
  7、天气冷的时候,吃完饭碗里面的油会怎么样?那么同样的,我们血液里面的脂肪也是如此。所以“温度决定血脂与循环系统”。

  你有没有被上述的这些说法雷到?最令我忍俊不止的是想象一下这些所谓的专家们,正襟危坐、口若悬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样子,极富画面感。稍微有点科学常识的人,大概都知道不能把血里的脂肪与饭碗里的油混为一谈,但对于下述的这些说法,估计很多人都会信以为真:

  当一个人的体温低,血液运行速度就会变慢,一是冠状动脉营养供给也会变慢,心脏跳动缺乏动力,就会导致各种心脏疾病;二是给脑部供血供氧不足,脑细胞就开始衰老;三是代谢不掉的毒素就会堆积在肝脏里,对肝带来很大的危害;四是脂肪会堆积在肝里形成脂肪肝,堆积在血管里形成高血脂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低体温状态时,肾脏会严重减慢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造成代谢废物和毒性物质的沉积,从而造成各种肾脏疾病;同时人的胰岛素分泌就不足,糖代谢的功能下降,多余的糖就存留在血管里,血糖就增高了。此外还会造成新陈代谢下降而导致肥胖,体温上升1℃,新陈代谢也会上升12%。不限制饮食也能轻易地瘦下去……

  首先上述说法混淆了因果关系,不是体温低造成了血液运行速度变慢,恰恰是因为机体供血不足、血液循环障碍、血液运行速度慢才导致了体温低。我们人体的温度从哪里来的?绝大部分来源于血液,食物与氧气被人体转化为能量,其中一部分表现为温度,通过血液传导到全身各处。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身体哪里痛,用手一摸,皮肤一片冰凉,就是这个位置的血液供应不足造成的。 

  第二点是将诸多疾病例如心脏病、脑衰、肝病、肾病、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的发病机制都归结于低体温,可是大多数患有上述疾病的人体温都很正常,不信你去问问医生。第三点是对于低温的定义语焉不详,医学上所指的体温一般分为口温、肛温、腋温三种(现在多了额温),测量的地方分别是口腔、直肠与腋下。那么人体正常体温也会有三个标准:口温约为36.3℃~37.2℃,腋温约为36℃~37℃,肛温约为36.5~37.7℃。

  既便如此,上述标准也只是一个大概值,女子正常体温一般较男子高0.35℃左右;儿童代谢率高,体温可略高于成人;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故体温会偏低一些。此外同一个人在一天之中的体温也不稳定,清晨2~5时体温最低,下午5~7时最高(一般温差小于0.8℃)。那么上述观点所谓的“低体温”,究竟指的是体温低于多少度呢?

  有人援引“科学观点”说:体温每下降0.5度,免疫功能就下降30%到40%。如果体温到35度,那是癌细胞和病毒大量滋生的温度。可见当体温过低时,人体对外界的抵抗力是很脆弱的。其实这完全是废话,体温低到36度以下和体温高于38度都属于病态,需要立刻进行干预或救治,而我们谈的是正常人体温低与健康的关系。那么是不是在正常体温范围内,36.9度的人就比36.4度的人更健康?你有证据吗?事实可能恰恰相反。西方医学界普遍认为体温略低的人更长寿,而传统中医理论也持同样的观点。

  当我们说 “身体长期低温”时,要首先搞清楚是体温低于36摄氏度,还是体表感觉“低温”(凉)?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一般多见于心脏及循环系统问题,少见于人体体温中枢先天异常;而后者多属于肢体末梢毛细血管微循环不良所致。很多人都怕冷,或是手脚冰凉,但是他们的体温却都在正常范围内。 

  外界的低温环境、大风,湿的内衣都会使人的体表温度下降,这时人体防御系统会亮起红灯,迅速将四肢的血液更多地调往心脏与其他脏腑。与手脚相比,脏腑更重要,人体是按照对生命的重要性来依次牺牲身体部位与组织的。这与打仗时为了保卫司令部,宁肯牺牲前线部队是一个道理。如果不立刻采取措施,轻则会导致四肢与皮肤疾病,重则寒气入内会造成脏腑等人体器官与组织发生严重损伤。因此自古养生的要诀之一就是:防寒、防风与保暖。 

  不过注意保暖与自身体温过低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虽然体温与很多疾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脏腑组织缺乏供血及供能(包含各种营养物质及更微观的分子、原子、离子等的质能交换)时,可能会造成机体局部低温(但也可能是局部高温),这时我们即使通过仪器能测出脏腑的温度低于正常值,血流速度减慢,也只能说是脏腑功能异常导致了低温,而不能说低温造成了血流速度减慢与脏腑功能异常。

  其实那些号称“温度决定生死”的人,是拿体温来强调人体应该注意防寒保暖,少吹空调,少喝冰镇饮料,少吃性质寒凉的食物等。这些说法有错吗?完全没错,非常值得大力宣传。不过大多数人最后都落在了中医的养生理念上,既然在中医的语境下,干嘛要用西医的体温概念呢?而且用那些想当然的、根本站不住脚的、因果关系倒错的论据来证明自己呢?

  在中医的语境下,外界环境的能量被称为六气,包含风、热、暑、湿、寒、燥;食物的能量分为四气与五味,包含寒、热、温、凉与辛、甘、酸、苦、咸。这些外在的能量会对人体生理的物质与能量产生特定的作用,某种性质的能量过强或不足,都会引发人体的疾病。中医对人体内维持生命运转的能量,统称为“阳气”,所以在中医语境下,将“温度决定生死”改为“阳气决定生死”,就是一个完全正确的表述。

  不过即使在中医内部,对于阳气的定义常常引起争论,相关的概念还有元气、宗气、真气、谷气、精气、卫气、营气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从功能性对于人体内各种能量特征的描述。如果从物质与能量的关系来看,阳指的是人体生理活动所需的各种能量,以“阳气”统称之;阴指的是人体内的各种物质,包含脏腑、血液、津液、肌肉、骨骼等等,以“阴质”通称之。

  如果仅从人体脏腑器官与经络的生理能量角度看,阳气指的是扩张性的、向上的、开放的、生发的、推动的、交感神经的能量,而阴气指的是收缩性的、向下的、封闭性的、敛降的、收缩的、副交感神经的能量。阳气过盛而阴气不足,阳气不足而阴气过盛,都会引发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出现问题,进而导致各种疾病。

  而从人体与内伤或外邪(食物与环境中过强的某种能量)的关系来看,寒的力量打破了人体正常的能量循环,导致人体的代谢功能下降或衰退,在肌肤、脏腑、经络、筋膜、血液中的能量不足,体温较正常值偏低,或者体表与四肢端末的微循环不良而怕冷畏寒等,这些描述属于中医的五行(火与寒的平衡)、六气与六经范畴,本质上是阳气的一种受到干扰阻碍的状态。很多人将此处人体的寒气过盛而火气不足,称之为“阳气不足”,其实将阳气与火气搞混淆了。

  总体而言,无论是六气的风、热、暑、湿、寒、燥,还是五行的木、火、土、金、水,亦或是能量层面的阳气与阴气,或者是物质-能量层面的阳气与阴质,其本质都是能量,这些能量的失衡与不足,从生命存在与运行的角度上看,都属于人体对外在能量的吸收与内在能量的转化上出了问题。那么最好解决之道,就是回溯到能量的终极来源,用意念的力量,将最纯正的能量灌入人体,这股能量就是孕育与演化生命的宇宙阳气,它进入人体后会自动平衡阴阳、五行、六气,启动人体自愈机能,让我们逐步回归健康。

  在我们所处的宇宙中,太阳占据了太阳系全部质量的99.86%,地球上一切物质都是由太阳的能量转化而成,一切生物所需的能量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太阳。太阳就是生命能量的根本来源,补充人体阳气最直接方便的法门,就是链接到太阳的能量场中。古往今来,各门各派的修炼与养生方法虽然千差万别,但绝大多数门派都有借助太阳场能而补元增阳的功法,足可见前人普遍认识到太阳于修身养生的重要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