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魏则西事件,看免疫疗法真相

 解螺旋 2020-08-27

作者:解螺旋.子非鱼

转载需授权注来源:解螺旋,医生科研助手

在“魏则西事件”的传播后,癌症免疫疗法也随之躺枪。虽然国外研究表明,最新的免疫疗法——CAR-T细胞疗法被证实对多种癌症有效。不过在中国,那些门目繁多“免疫疗法”没有任何一种经过严格临床测试,也没有任何一种得到了官方审批,所以现在那些对病人说要用免疫疗法的人,基本可以当骗子处理

在此,小鱼不得不站出来为其正名,同时并为大家科普一下真正的肿瘤免疫治疗。那个现在“人人喊打”的CAR-T免疫治疗是作为医疗上治疗肿瘤最有潜力的新技术,在国外,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对CAR-T疗法非常重视。虽然现在还不能定论,但是潜力巨大,有可能攻破部分肿瘤。如果我们与它失之交臂,实在是令人痛惜。

就目前而言,通过免疫学方法治疗肿瘤是医学上的大势所趋。而肿瘤免疫疗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进入临床试验,到目前至少经历了4代(如下表所示)。

肿瘤免疫疗法

免疫疗法名称

基本原理

治疗效果

第一代

LAK细胞疗法,即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从病人外周血中提取细胞,体外用IL-2激活后,将产生的杀伤性免疫细胞(不是特异杀伤癌细胞)回输到病人体内。

有一定效果,但是大规模临床实验证明LAK法无效。

第二代

CIK细胞疗法,即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疗法

从病人外周血中提取细胞,体外用IL-2和其他细胞因子激活后,将杀伤性免疫细胞输回到病人体。

效果比LAK法要好,但仍没有大规模临床实验证明该疗法确实有效。

第三代

CIK-DC细胞疗法,即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树突细胞混合疗法

除了向人体回输杀伤性细胞外,还回输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有助于杀伤性细胞靶向识别肿瘤细胞

理论上,杀死癌症细胞的能力更强了,但是目前为止仍没有大规模临床实验证明该疗法确实有效。

第四代

CAR-T疗法,即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

将嵌合抗原受体(CAR)导入到T细胞,并特异性地识别肿瘤相关抗原(TAA),达到杀伤肿瘤细胞。

为个体化精准肿瘤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该疗法在临床上治疗血液性疾病有着突破性进展,有望明年被批准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癌。

目前中国的免疫治疗仍停留在第二代的CIK疗法,一个10多年前就开始在欧美尝试后并放弃的疗法,一个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任何临床实验证明其有效的疗法。依据权威的临床实验数据库,目前登记在案的,仍在进行CIK相关的临床实验的只有35个,且全部在中国。

现阶段,我们经常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法与癌症进行斗争。无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有的治疗方法仍然抵挡不住它一波又一波的猛烈攻势。然而CAR-T(T细胞嵌合抗原受体)疗法的出现却扭转了我们与癌症斗争的战局,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曙光。

CAR-T的基本原理

CAR-T疗法可将嵌合抗原受体(CAR)导入到T细胞,并特异性地识别肿瘤相关抗原(TAA),使效应T细胞的靶向性、杀伤活性和持久性较常规应用的免疫细胞大幅度提高,从而打破宿主免疫耐受状态,克服免疫逃逸,最终杀伤肿瘤细胞。

典型的CAR由胞外肿瘤相关抗原(TAA)结合区(通常来源于多克隆抗体抗原结合区域的scFV段),胞外铰链区,跨膜区和胞内信号转导区。


其中,scFV识别肿瘤抗原的方式是非HLA依赖的(无需抗原递呈细胞的加工递呈),突破了病人HLA分型的限制,则相较于天然T细胞表面受体TCR能识别更广泛的目标。而胞内转导区(ITAM)通常为CD3ζ和共刺激信号(可延长CAR-T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时间)。

几代CAR-T的区别在于细胞内信号转导区连入了不同的正向共刺激信号:


图注:第一代CAR(左)由单链抗体通过跨膜区域与胞内信号传导区(ITAM)相连, ITAM通常为CD3ζ或FcεRIγ; 第二代CAR(中)的胞内信号转导区引入了共刺激分子CM1, 主要为CD28分子或4-1BB(CD137),当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是携带CD28的CAR-T细胞起效更快,而携带4-1BB的CAR-T在体内存在的时间更久;第三代CAR(右)引入了双共刺激分子(CM1和CM2), 主要为CD28分子加上CD134或4-1BB。

CAR-T疗法的挑战及新进展

1

靶向/非肿瘤&炎症因子风暴

由于目前已知的肿瘤特异性抗原(TSA)较少,大多数CAR-T细胞的靶标是TAA,而TAA不具备肿瘤细胞限制性,从而导致“是靶向/非肿瘤”毒性的产生。同时,促炎症细胞因子的增多也是过继T细胞后一个常见反应,严重时会产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导致致命的危险。

有两种方法可解决此问题:

1:通过miRNA电转、设计CAR-T细胞的“自杀开关”及抑制性CAR(iCAR)等方法抑制CAR-T细胞的活性。具体机制如下图所示:


2:反其道而行之,设计CAR-T细胞的“靶向开关”,即通过一个外源小分子作为CAR-T细胞与癌细胞之间的桥梁,只有当工程CAR-T细胞和外源小分子共同存在时,该系统才会表现出抗肿瘤活性。利用这个方法可以控制CAR-T细胞的激活时间及小分子药物的给药剂量,降低了CAR-T系统的副作用(如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为肿瘤的精准医疗奠定了基础。

目前该方法的研究有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比如,《PNAS》一篇文章则报告了一种基于寡肽链(PNE)-CD19-Fab的双开关CAR-T(sCAR-T)设计思路。


图片来源:Switch-mediated activation andretargeting of CAR-T cells for B-cellmalignancies

又如,《Medical Press》的一篇文章则是通过小分子适配器(adaptor)来激活CAR-T细胞,并控制活化细胞的数量和效力,而未经adaptor刺激的细胞会“沉默”,不识别和靶向任何细胞。


图片来源:Research could expand engineered T-cell cancer treatment

当然也可寻找肿瘤特异性更强的抗原,如神经胶质瘤中的EGFRvIII或提高T细胞的抗体识别区域亲和力,使其以较低的亲和性来识别抗原高表达的肿瘤细胞, 而不攻击相同抗原低表达的正常细胞来改善靶向/非肿瘤情况。针对CRS没有标准治疗方式,目前多采用类固醇或最近临床上使用IL-6单克隆抗体tocilizumab来缓解症状。

2

实体瘤难起效

由于实体瘤的肿瘤细胞数繁多(1cm肿瘤的细胞数约有1×109),且其肿瘤微环境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 使免疫T细胞不易进入实体瘤内部,导致现阶段利用CAR-T攻克实体瘤的效果甚微。

CAR-T治疗实体瘤的主要难点在于:如何突破肿瘤微环境对CAR-T细胞活性的限制。目前针对肿瘤微环境的不同不利因素,已衍生出不同的CAR-T增强策略。如针对TGF-β,可在CAR-T表面表达TGF-β DNRII;又如针对肿瘤细胞上调免疫监测点配体如PD-L1,可采用CAR-T细胞联合PD-1封闭抗体策略等。


其次,要针对实体瘤的抗原特异性靶点,如EGFRvⅢ(脑胶质母细胞瘤等)、ERBB2(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肉瘤等)、Mesothelin(间皮瘤、胰腺癌、卵巢癌和肺癌等)、PSCA和PSMA(前列腺癌、胰腺癌和肾癌等)。目前实体瘤的研究项目如下表所示:

3

3

治疗流程难规模化、标准化

CAR-T作为一种个性化治疗,T细胞每个批次的质量、基因修饰方法及启动子选择、细胞培养技术、运输及回输到患者体内的时机、选择的化疗方案的不同均会影响CAR-T的治疗效果,这便造成疗效不确定性。

此外,CAR-T细胞的制备时间是很长的,一般经典的CAR-T治疗过程从采血到回输需要14天才能完成,这就导致病人经常要等1、2个月才能来治疗。同时,自体T细胞的收集困难以及难以大规模的体外制备,也导致了治疗价格过高。

CAR-T的治疗流程:


为了使免疫细胞治疗标准化、简易化,科研人员利用NK细胞不需要提前致敏或HLA配型即可识别靶细胞的机制、短暂的生理周期及广谱的肿瘤杀伤能力的特点,研发了CAR-NK技术。该技术可将NK细胞改造成易扩增的异体效应细胞,能大大缩减治疗周期和成本,有望改变传统免疫治疗繁杂的模式。


目前,已有靶向多种血液肿瘤和实体瘤抗原的CAR-NK在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如NK-92细胞系和脐带血来源的NK细胞均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NCT01729091,NCT02280525)。近几年临床前研究的CAR-NK靶点统计如下:

综上,可用一张图简要列出成功运用CAR-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癌症的重点要素:


CAR-T临床研究进展、疾病及靶点统计

最后,小鱼通过clinicaltrials.gov的搜索,将对全球登记在册的CAR-T临床所使用的靶点和对应的肿瘤类型做一个全面的汇总,希望可以为广大临床科研工作者在靶点的选择上带来一定的帮助。

由上表可知,目前CAR-T疗法主要用于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其中,以针对CD19、CD20和CD22为靶抗原的CAR-T细胞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研究得最多,且在今年4月份我国首例靶向CD19的CAR-T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取得了成功。

其余研究较多的靶点有Her2、GD2、CEA、mesothelin等。最近美国Celdara Medical, LLC的最新研究靶点是广泛表达于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的NKG2D配体,目的是为了研究出一种“通用”的CAR。

参考文献:

1.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for T cell immunotherapy: current understanding and futuredirections.

2. Safety Study of Chimeric AntigenReceptor Modified T-cells Targeting NKG2D-Ligands

3. Remote control of therapeutic Tcells through a small molecule–gated chimeric receptor   

4. Switch-mediated activation andretargeting of CAR-T cells for B-cellmalignancies

5. Research could expand engineered T-cell cancer treatment

6. Current status of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modified T cells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