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国内那些被称为“诺奖级成果”的CNS研究

 解螺旋 2020-08-27

作者:解螺旋.大厨

转载需授权注来源:解螺旋,医生科研助手

·导语·

话说诺贝尔奖不知从何时起就一直是中国科研人员乃至普通老百姓的一块心病,虽然有了屠呦呦的获奖,但是仍然存在着风言风语----对于集体功劳归结于一人的羡慕嫉妒恨。因此,部分国人的诺奖认可似乎从传统的集体荣誉瞬间转变为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只有个人的突破和发现才配得上诺贝尔奖,才能堵得上悠悠众口。为此,只要学术界有点风吹草动,就能见到媒体的标题“诺奖级成果”,下面就以时间倒计时顺序列一列国内本土牛人和草根发表在CNS及相关学术期刊并被媒体标注诺奖级成果的几篇生物医学类牛文。 

1、 韩春雨


科学发现: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博士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成果。他的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时兴技术CRISPR-Cas9发起了挑战。CRISPR-Cas9被认为是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近些年来一直是诺贝尔奖的热门,而韩春雨团队的发现,可以堪称是“第四代”技术。

2、谢灿


科学发现:2015年11月16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谢灿课题组在Nature Materials杂志在线发表论文,首次报道了一个全新的磁受体蛋白(MagR),该突破性进展或将揭开被称为生物“第六感”的磁觉之谜,并推动整个生物磁感受能力研究领域的发展。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基于蛋白质的生物指南针模型(Biocompass model)。该模型认为,存在一个铁结合蛋白作为磁感应受体(Magnetoreceptor,MagR),该蛋白通过线性多聚化组装,形成了一个棒状的蛋白质复合物(Magnetosensor),就像一个小磁棒一样有南北极。

3、张生家


科学发现:2015年9月15日,作者报道:新发明了一种非损伤性的神经调控方法, 称之为“磁遗传学”。这个方法结合基因打靶和磁场刺激, 将这个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外源性的磁感应受体, 一种铁硫蛋白 (Isca1), 导入到大脑特定的区域, 使其在特定的神经元中表达, 然后通过外部磁场刺激, 激活大脑特定的区域。磁遗传学和盛名已久的光遗传学相比, 明显的优势是非损伤性, 高穿透深度, 长久持续刺激, 无空间限制性, 空间均匀性和相对安全性。正如光遗传学通过了十年之久的改之后所取得的进展一样, 磁遗传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神经调控领域, 经过持续的发展和成熟, 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并将极大地推动基础研究, 转化神经科学以及其它生物科学的发展。作者预见一个磁遗传学时代的来临。

4、施一公


科学发现:2015年8月21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施一公带领的研究组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连续在线发表两篇研究“剪接体”的论文,首次报道了“剪接体”近原子分辨率的三维结构,这一结构是通过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技术解析得到的;此外,在这一3.6埃剪接体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详细分析,对剪接体的基本工作机理进行了阐述。

5、颜宁


科学发现:2015年6月5日,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率领的80后、90后年轻团队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和工作机理,这一成果发表在《自然》。 “要针对人类疾病开发药物,获得人源转运蛋白至关重要,因此,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克比尔卡为之惊叹。 “学术界对于GLUT1的结构研究已有半个世纪之久,而颜宁在世界上第一个获得了GLUT1的晶体结构!从某种程度上说,她战胜了过去50年从事其结构研究的所有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罗纳德·魁百克说。

以上就是一年之内国内报道的诺奖级成果,当然在这之前也有其他报道,如饶毅提到的两位重量级人物中的另一位张亭栋先生,报道了砒霜(三氧化二砷)可成功治疗白血病,其中一位屠呦呦已获得诺奖。

这就是国内的科研热情激发的媒体的渲染和全名的狂欢,在一面审视国内娱乐界乐此不疲的炒作之时,科学及科学家也被拉上了红地毯和聚光灯之下,然而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却不得而知。当人们一面肯定韩春雨的十年冷板凳之时,又一面“网红”一个个科研工作者,矛和盾该如何取舍,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该考虑的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