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宁何以评价韩春雨研究不创新?

 解螺旋 2020-08-27


作者:解螺旋·麦子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解螺旋·医生科研助手

·导语·

颜宁教授自从更新了一篇有关韩春雨的微博后,最近网上的相关舆论就没有消停,“如何看待颜宁对韩春雨研究成果的评价?”到现在都是知乎生物板块热门问题。

网络评论基本上分为三个角度,第一是颜宁被人冠上了酸葡萄的帽子;第二是评价颜宁基本中肯准确,但措辞不够妥当;第三是熟知颜宁本身就事论事性格的网友对她的支持以及对一些人恶意曲解的反击。


话题的核心出在微博的第三条和第四条(见上图)的内容是,第四条更是舆论的焦点:“这项研究不属于创新型研究,是跟风型,没必要神话(化?)”。其实颜宁在其后有更新微博对自己的评论以及自身的科学态度作出进一步的解释,从她本身的科研经历和成就来说,自然少有研究能入其法眼,但她对韩春雨的态度是敬佩的,而因为2014年就有过嗜热菌Ago作用原理的报导,故而她把韩的研究归纳为非创新型:


韩春雨研究是否属于创新型

有关2014年对Ago相关工作的报道是发现了这类酶在65度起作用,所以无法用于哺乳动物,而韩春雨找到了可以在37度有活性、能编辑哺乳动物基因组(二者缺一不可)的NgAgo,攻克了这一难题,原理的确不是原创的,但我们有多少科研成果是看了一眼就会觉得:“这XX都能想到”的原理创新?到底怎么定义科研的创新型?麦子不得不搬出国务院发布的创新驱动纲要:创新包括但不限于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所以,我们在固有理论的前提之下发现新的方法不算做创新吗?

邵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院士)对韩春雨的工作这么评价: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发现新型基因编辑工具NgAgo的工作令人兴奋。虽然还不清楚NgAgo到底会不会把目前的主流工具Cas9淘汰,但应该说这是一个具有一流水准的、原创性的发现。 《河北科大通报报道》的是:该成果打破了国际基因编辑技术的垄断,实现了中国高端生物技术原创零的突破,麦子也是这样的态度。另外关于跟风,基因编辑是趟狂风啊,能跟的都跟跟吧,只要你跟得上。

韩春雨的研究成果是否被神化

首先韩春雨对自己研究的评价非常中肯:他认为NgAgo仅仅提供了基因编辑的一种选择,并不能取代或超越CRISPR。这项成果不是发明了DNA介导核酸切割或基因编辑,受限于ssDNA本身的性质,前景最广阔的两大应用领域分别是农业和基因疗法。不过因为饶毅教授评论韩春雨的工作是国际一流的技术推进,以及韩春雨NgAgo的工作亦被Nature Reviews Genetics作为亮点介绍 (A new player in genome editing)。一时间,“一鸣惊人”“世界一流”等一大串“高端”词喷涌而出,甚至国内媒体报道的时候取了诺奖级研究成果的标题。

每一个新的研究发现都包含着或多或少的运气,但这份运气靠的是努力耕耘并非无故到来。韩春雨也是如此,尽管他被扣上诺奖这个过大的帽子,但他能研究出在常温状态下使用的NgAgo完全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在科学上,不存在所谓的一鸣惊人,有的都是成年累月的付出,是媒体太少见到这种励志又利于传播的案例,的确有神化的成分。

韩春雨自身的心态把握的非常好:“我觉得我最开心的是我有一个想法,然后通过实验给验证了的时候,其实就算没有这篇文章,我同样玩儿得很嗨(5.27韩春雨北京大学作报告时的自我心态评价)。”我们国内需要这样固执于自己领域的科研人员,需要这种能让更多二线院校科研工作者看到光的标杆,但不能以这个作为条件艰苦下也能出成果为由来对研究人员提出要求。而作为大众的我们,与其过分解读业内人士的评价或者被夸大的媒体报道所洗脑,倒不如趁着NgAgo的火热,好好想想能不能拿做己用,早日为明年的基金添砖加瓦,不是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